美女篇——曹植
《美女篇》也是一首新题乐府诗,在《乐府诗集》中亦属《杂曲歌辞●齐瑟行》。诗中写美女盛年不嫁是因为找不到理想的配偶,用此喻托诗人怀才不遇、拖负不得施展的哀怨。 曹植 刘履说:“子建志在辅君国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授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幕之情焉。”(《选诗补注》卷二)朱乾说:“贤女必得佳配,贤臣必得圣主。..余读子建《求自试表》,未尝不悲其志。其言日:‘微才弗试,没世无闻,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虛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以子建之才,而亲不见用,君臣际会,自古难之,此诗所谓‘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者也。”(《乐府正义》卷十二)说曹植此诗的主题是借“美女”以言“君臣际会”,以抒“怨慕之情”,比较切合曹植的身世和本诗的实际内容,因而是可信的。但是,若将此诗的写作时间断在曹丕当政时期,那就未必允当。 同《白马篇》一样,它当是曹植前期的作品;因为曹植即使在曹操之世,也没有机会在政治.上、军事上真正担负过重要责任,尤其是建安二十二年(217),他因任性而行,擅开司马门引起曹操大怒而失宠之后,更是处于受冷落的孤寂境地。“美女妖且闲”四句:这首诗在艺术上明显效法《陌上桑》的某些表现方法,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如诗的开头,《陌上桑》以“日出东南隅”起兴,引出采桑女子罗敷来;曹植此诗则开门见山地写“美女”,第一句就总括地介绍美女的容仪,接着才叙及采桑之事。“妖”就是艳丽,形容美女的姿色;“闲”即焖静、文雅,着笔于她的风韵。“妖”而且“闲”,说明她既有天生的艳丽姿质,又受到后天的良好教养,文质彬彬,举止娴雅。 “冉冉”形容桑枝轻轻摇动;“翩翩”表现桑叶纷纷飘落。这二句表面看来是写桑树,其实是透过“柔桑”之“冉冉”,“叶落”之“翩翩”以写美女,我们从中似乎看到了她攀枝弄叶的优美姿态。写得含蓄,饶有深味,能启发读者丰富的想象。“攘袖见素手”到“休者以忘餐”,凡十二句,具体叙写美女的服饰风采。象《陌上桑》一样,曹植也用浓艳的笔墨,竭力铺写美女的服饰之盛。《陌上桑》用“头上倭堕髻”等四句诗,写了罗敷的发髻、耳饰、下裙、上襦;曹植在这儿写得更精细、更铺张,写到头上的“金爵钗”,腕上的“金环”,腰间的“翠琅玎”,身上的“明珠”、“珊瑚”、“木难”,还有“罗衣”、“轻裾”。这些笔墨,均属静描;曹植的生花妙笔显然是想突破《陌上桑》的静止铺写,极力显出美女的风姿神采来,即于“动”中展示她的生动而光辉的形象。 这样不但避免了静止描写容易带来的板滞感,而且能直接活现美女的姿容,如对美女“素手”、“顾盼”、“长啸”等的描画就十分生动,而“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也不仅仅是写衣裾而已,从“飘飘”、“随风”等极富动感的字眼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美女身姿婀娜、步履轻盈的倩影。这在《陌上桑》中是没有这等笔墨的。关于罗敷的形象,《陌上桑》的作者,除使用铺张的手法,从上到下叙写她的服饰之美外,主要还是通过旁观者的各种有趣的反应转告读者的,其中,一共用了八句诗分别写“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对罗敷美貌的钦羨,写得别出心裁,热闹活泼;而曹植在《美女篇》中,类似的描写仅有二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比起《陌上桑》那种浓郁的民歌风味来,显然是淡薄得多了,但却显示了曹植在语言上锤炼和精选的功夫。这一点,正反映了曹植诗歌创作从乐府趋向文人化的历史新趋势。 “借问女安居”四句,是点明美女的身份。“青楼”,涂上青漆的高楼,指富贵人家的闺阁。“重关”,装有两道门栓的大门。说美女居住在城南大路附近的高楼深闺中,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寒女,而是身份高贵的大家闺秀。显然,这是隐喻诗人自己王室懿亲的地位。“容华耀朝日”四句是承上面两层意思而来:既然美女的仪容如此超凡,又出身“高门”闺阁,谁能不为她那堪与“朝日”争辉的“容华”而动爱慕之情呢?然而纳罕的是,却没有良媒前来及时行聘定婚。这个疑问,提得很尖锐,发人深思,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佳人慕高义”六句,是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说美女盛年不嫁,不是她自矜傲物,待价而沽,而是因为她“求贤”、“慕高义”的理想不能如愿。 “嗷嗷”,形容众人不理解美女,看见她“盛年处房室”就议论纷纷;“彼所观”指美女择配所持的原则和态度。“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二句,以美女盛年不嫁,半夜徘徊长叹为喻,抒发了诗人抱负不得伸展的苦闷。从这几句诗可以看出,作者塑造的美女形象,不仅有外在的美容,而且有内在的美德,反映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追求。在我国文学史上,用“美人”、“美女”比喻理想人物,当始创于屈原,自此之后,可谓奕代继作,其中,许多又是讲政治上的君臣际遇的。王逸说屈原诗中的“灵修美人”是“媲于君”的;而曹植此诗的“美女”则明显是自喻;后来陶渊明在《闲情赋》中塑造了一个旷世佳人,借以寓托他的人生理想和美学情趣。这些情况,已是入所共知的文学史实了。 曹植这首诗通篇用“比”,正如朱乾所说,是抒发“君臣际会”之类政治感慨的。诗人笔下的美女,既有强烈的择配要求,又遵守求贤慕义的择配原则,决不敷衍苟合。这种“贤女必得佳配、贤臣必得圣主”的意旨,曹植在另一首《三良诗》中亦有所表露,诗中歌颂“三良”与穆公“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那种君臣契合的情境,不正是《美女篇》中的“美女”所企慕的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