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崩!7 岁男童遭亲妈家暴却仍想她:在孩子爱你的年纪,请善待他!

 爱银斯坦 2019-12-18

昨天,一则新闻,看得很是难过。

7岁的小男孩天天,指着胸前一道丑陋的刀疤,很乖地说:这是我妈拿刀割的,切菜刀。

说完他还赶紧解释:我妈不是故意的,就不小心划了一下。

在他身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伤痕,都是被妈妈打的。

两年前,他父母离婚了,妈妈独自带他。他与妈妈相依为命,而妈妈动辄对他拳脚相加。打得严重时,他连路都走不了,必须住院治疗。

可当妈妈因为家暴被警方拘捕后,小天天说的却是:想妈妈。哪怕她打我,我也愿意待在她身边,要不我没有妈妈了。

这话听来,让人心疼极了。

扎眼的是,这个新闻下有网友评论说:这个小孩的心理已经有点畸形了,感觉有点受虐倾向。

这条评论下,还有数千人点赞。

显然,他们认为孩子维护妈妈是不可理喻的事。

说这话的人 ,一定没养过孩子,更没体验过,一个孩子到底对父母能够有多忠诚。

记得今年上半年,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剧事件:8岁的文文被自己亲生母亲殴打,坠下楼梯,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这绝对不是一次偶然的意外事故。

文文生前跟妈妈与小姨同住。任何事情做错了,或者达不到要求,妈妈和小姨对她就是一顿暴打,因此,文文身上常年伤痕累累。

文文在这世上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曾经回到爷爷奶奶家小住。奶奶给她洗澡,看到过她的伤,问,怎么回事?

文文偷偷告诉奶奶:因为自己总犯错,小姨才打我的。

第二天,离开奶奶家的时候,她还有些不放心,特意跟奶奶说:

“我妈对我好呢,我妈才打我两次,打的都不狠,都是轻轻一拍。”

8岁的文文,和7岁的天天,为何都那般维护自己狠毒的母亲,甚至挨打致死也不愿说母亲的一句坏话?

因为他们没有其他选择。

从很早的时候起,他们就学会了用麻木应对疼痛。

他们杀掉自己的感觉,杀掉自己的愤怒,杀掉自己的一部分,只为了保住妈妈的爱。

哪怕那份爱看起来很可疑,分量也少的可怜,哪怕身体上的伤口的确面目可怖,但是他们更怕的是:一旦反抗,那个爱和希望,就彻底消失了。

孩子对父母的忠诚,制造着这世上最虐心的故事。

并非所有跟忠诚有关的故事,都如此鲜血淋淋。

我认识一个年轻女孩。外人看来,她一直很优秀,考上了一所很好的重点大学,毕业后又努力找到了薪资丰厚的工作。几年前就靠自己能力在工作的城市买了房,还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跟自己一起住。

所有人都夸她懂事,羡慕她的成功。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内心有多么迷茫,抑郁症有多么让她痛苦。

成长于单亲家庭,她无数次看到妈妈流下悲伤的眼泪,无数次听到妈妈咬着牙,恨恨地说,“你要听话,好好学习”,无数次捕捉到自己考试不理想妈妈眼中的失望。

妈妈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身上。

因为太心疼妈妈了,所以她主动放弃了做自己;

因为太爱妈妈了,所以会牺牲自己,完全按照妈妈的意愿去活着;

因为太怕失去妈妈的认可和关注了,所以一刻不敢懈怠地去追逐世俗意义上的正确与优秀。

有一点点的放松,她就会内疚。犯了一次错,她就会难过。失败了一次,她就会恐慌。

尽管跟妈妈住在一起,被妈妈各种控制很不舒服,尽管她已成年了完全可以说“不”,尽管她完全有机会丢下妈妈,独自出去happy,可她做不到。

她不敢背叛,不敢不忠,不敢让妈妈觉得失去了控制。

妈妈过得不开心,她哪敢快乐?

有些人可能无法理解。他们以为,这种优秀的孩子应该更坚强、更自信才对吧?事实恰恰相反。

虽然这些孩子的确为了满足父母的意志而不断努力、想做什么往往都能小有成就,但这些都无济于事。

荣耀背后,始终潜伏着抑郁、空洞和对生活对生命本身的漠视。

一旦他们不再名列前茅,不再有出色表现,甚至当他们突然感到自己没有维持住某种必须维持的优秀形象,或无法达成某个标准,沮丧的感觉立刻就会像梦魇般袭来。

焦虑、自卑和羞耻感一起都涌上心头,随时都可能毁灭一条苍白的生命。

那些无用感和空虚感都是真实的。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他认为对父母最有意义的事,与此同时,他的真实自我并未发展起来。因为他打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不曾被允许真实地生活过。

知名家庭治疗师刘丹曾经这样说过:

每个孩子,其实都是最懂父母心思的人。所有的孩子,都从幼年开始,细细地读父母这本书,然后用其一生的时间去做他认为对父母最有意义的事。

有的孩子读出了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就主动熄灭掉自己的欲求,努力完成父母的意志;

有的孩子读出了父母对自己的失望,就用一直专心酝酿失败;

有的孩子读出了父母对自己的依赖,就用一生走不出父母的视线。

然而,更多的时候,孩子们哪怕用尽全力也无法博得大人的满意。比如不断遭受母亲毒打的天天和文文们,还比如最终选择自杀的那些孩子们。

还记得那个10岁的江苏女孩吗?

她在自己的遗书里写着:

“……拜拜了,再见了。还有给你们(父母)不(再)添乱,你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最扎心的就是这“添乱”二字。

这种悲剧反复在发生。

每次这些自杀的孩子遗书一公布,我们都会发现,那些稚嫩的文字竟然满是温暖和体贴,只是同时还充满了无力感。他们往往会跟自己的父母说,对不起。

这些孩子在用死“说”什么?他们其实在说:

爸爸妈妈,我无法满足你们的要求,为了不让你们失望,为了不继续给你添堵,我只好选择让自己彻底消失不见。

爸爸妈妈,我能为你们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离开这个世界。

到底要怎样才能避免父母无意识地利用孩子的忠诚、伤害孩子的自我发展?怎样才能够养出一个更健康的孩子?

❶ 爸爸们回归家庭

父亲的功能,从来不是当一个裁判,一个法官,而是做好母亲牢靠的后援。父亲帮助母亲安静下来,情绪得到平复,这样她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同时,父亲的在场,能够让一个女人,不至于完全被“母亲”的角色淹没。她还是一个男人的妻子,是一个需要被疼惜的女人,其后才是一个妈妈。在丈夫的这种支持下和介入下,妻子才能够把一部分精力,从孩子身上拿回来,去做一个妻子和女人该做的、该关注的事。

然后,孩子才能拥有更多自由呼吸的空间,以及有更多机会做自己。

❷ 妈妈们回归自身

妈妈在育儿中往往付出最多,负担也最大。我见过很多母亲,将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也把所有的期待都放到了孩子身上。她的生活,和孩子的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这样的爱,很容易吞噬掉孩子。

上述那些暴打孩子的,甚至亲手杀死孩子的,就都是一种极端的吞噬。当一个母亲认为自己百分百地爱孩子,她一定会为自己在孩子面前肆意妄为找到一个充分的借口。比如,控制孩子,期待过多,要求孩子用听话、孝顺等方式,对自己的付出予以回报。

这是一种对孩子的剥削和利用,某种程度上还能缓解我们自己的焦虑,让我们的情感有去处,但却需要孩子拿自己的整个人生作为代价。

太残忍。

要避免这种悲剧后果,母亲们越早学着放手越好。

早日发现你生命里更重要的事。

为你的生活多找到一些支点。

毕竟,生活首先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有责任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这样,才能真正让所爱的人舒服一些,好过一点。

❸ 允许孩子的“背叛”发生

知名心理学作家武志红说,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背叛父母两次。

第一次是在孩子1岁半前后,他们进入人生的第一次所谓叛逆期。他们显得越来越不听话。这是好事,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发展。

第二次是孩子进入十岁左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这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整合期。此时孩子们会显得如同刺猬,难相处,难沟通,听不进父母的话。但,这也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成长,在依据自己的心意和节奏长大。

每一次叛逆期,从本质上讲,就是孩子在很努力地去做自己。

所以,请尽可能爱和接纳孩子,同时允许孩子有各种情绪,允许他对我们说“不”。

让他可以放心表达悲伤、失望,以及对帮助的需要,却不用担心会使他的父母产生不安。

当受到威胁,允许他感到害怕。

当愿望没有实现,允许他表达愤怒。

假如一个孩子不但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够把它表达出来,这样的孩子,一定能够活出真正鲜活、生动的人生。
我们常常以为,孩子只是一味索取、野蛮任性的小动物。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高估了自己的判断,低估了孩子对我们的爱。

还记得孩子试图安抚你时的那份认真,看向你的关切又纯真的眼神,以及怕你离开的忐忑和逗乐你后的欢喜吗?

记住孩子爱你的每个瞬间吧!

这样等孩子大了以后,有了脾气了,不那么乖巧了,表现难以让你满意了,你才能一直提醒自己:TA曾经就是那个喊句妈妈、摸摸我脸,就能卸掉我所有盔甲的小宝宝。

哪怕你再累、再苦、再难,也都一定请善待TA。

你是成年人。

除了打他、骂他、剥削TA,你一定还有很多其他选择,而TA,只有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