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内作业、课外拓展如何兼顾? | 儿童时间管理系列

 北山白云的图书 2019-12-18

这一转眼,大儿子已经小学二年级了。经过体制内民办一年的磨练,确实各方面都成熟了不少。

然而,挑战来了,十月下旬有KET和英皇钢琴考级两门重量级的考试。因此,这学期的前两个月不但要跟上课内的进度,还要额外追加英语和钢琴。

近期的规划是这样的:

英语:课内(牛津+WTE)+课外(新概念第一册【下】+在线英语外教)+每天45分钟KET真题和背单词。

钢琴:从原来每天45分钟的练习时间变成90分钟。

这么多拓展内容,孩子的作业还来得及做么?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比起学生手册全优更让我欣慰的一点:尽管二年级在作业难度和数量上又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依然能在一小时内完成绝大部分的回家作业。当然,这些作业不包含小报......

工作日时间表:(周一~周四4:00放学)

4:20-4:45

到家吃点心,略作调整(学校离家近的最大好处就是节约时间)

4:45-5:45

完成课内各类作业

5:45-6:15

钢琴part1(自己练习部分)

6:15-7:00 

晚餐及休息(含看闲书及和弟弟玩耍的时间)

7:00-7:30 

外教网课(新概念或在线一对一课程)或完成课外辅导班作业

7:30-8:30

钢琴 part2(队友陪练部分,针对考级提高要求,增加训练)

8:30-8:45

检查作业,签字,整理书包

8:45-9:30

KET备考(刷真题或背单词)

9:30-10:00

洗漱及阅读时间

10:00

倒头就睡

每天的任务次序略有不同,比如娃有时候会一回家就先弹琴,然后做作业。

要执行这份日程表必须具备两个要素:“自觉”和“效率”。

自觉:保证了孩子能主动按照计划执行,只需家长稍加督促即可。

效率:则保证了完成的速度和质量,这也是课外加餐的前提条件。

下面就扩展开来,分享一下在各个环节的效率问题。

课堂的效率——日常学习的根基

建议从两部分入手提高课堂效率:注重行规和认真预习

“行规”是体制内学校特别注重的东西,好的行规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的专注力。

这点对男孩子尤其关键,必须提高自控能力,学会分辨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的差别。玩的时候尽情地玩,比如体育课和活动课;但学习的时间就必须管住自己的手脚和眼神。

娃的任课老师曾在家长会分享过一个窍门:哪怕你要分神,也请你双目盯着老师,这样比较不会走得太远……

小学语文的教学套路和幼小衔接课程差别很大,而“预习”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贴一下儿子学校对于语文新课的预习要求:

1

在文中标出自然段序号

2

在每一段中标出句子序号

3

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表里的字

4

查字典,给每一个生字表的字组词

5

完成生字表之后的描红部分

6

全文通读三到五遍

可见,老师对于预习的要求非常细致,甚至会抽查孩子课本上的标记以验证预习的完成情况。

带着问题去听课,才能更好地抓住老师讲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在校碎片时间:

除了正课,每天在校的七八个小时其实还有一些可以利用的空间,比如晨读,比如课间大休息,比如午休,比如那些活动课或者下雨天的体育课等等。老师一般会利用其中的大半,但仍然有一些留给孩子自己利用的碎片时间。这时候老师会建议孩子们利用适当完成一些回家作业(抄抄汉字或者读读课文),而不只是和周边同学闲聊或者发呆。

假设每天的碎片时间能凑成一节课(35分钟),那么一周就是五节课,一学期就是80节课以上……是不是吓了一跳?该怎么做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课内作业的效率

能自觉高效完成回家作业是所有家长的共同诉求,我就简单说三点:

1

从小培养孩子“自觉”

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从幼儿园中大班开始。不管是认字还是唐诗,计算亦或是英语,每天保证有那么半小时甚至仅仅只是15分钟的固定学习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专注力的提升,这个必修课的时间也相应地增加。慢慢从“哄着他”完成到“自觉”完成,要让孩子明白这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和吃饭一样,风雨无阻。

当然了,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至少要花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也少不了各种煎熬和挑战。每个孩子差别很大,具体用什么办法引导孩子那就要看家长自己了,一般来说就是四个字:“软硬兼施”。

2

家长的有效陪伴

首先,孩子在足够“自觉”之前,确实需要家长的“有效陪伴”。也许你会说谁谁谁家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独立完成作业,根本不需要家长陪伴。我只想说,这样的好习惯多半是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悉心引导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次,陪伴讲究的是用心,既不是监工式的压迫监督,也不是拿个手机在边上吃鸡当“稻草人”。相比是否把题作对了,把字写好看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态度和习惯。比如磨蹭,比如小动作,比如粗心漏题等等,这些小问题的背后都是学习习惯的“大问题”。

佛系家长常说“早晚都会好的”,可问题是你能忍几年?小学五年,留给孩子适应的时间也就一两年,越往后越难逆袭,这些道理家长应该都明白吧。

记住:现在的陪伴是为了将来的放手。

3

任务逐个完成,保质保量

“按照计划逐项完成任务”是另一个可以提前养成的习惯,家长可以把每天的任务(不仅仅是学科类学习,也包括放松玩耍或者户外活动)写在固定的笔记本上或者家里的小黑板上,让孩子逐项完成后打勾。

习惯一旦养成,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有条理,对于小学阶段的手抄备忘录也能无缝连接,大大缩短了幼小适应期,减少了作业疏漏,提高了作业效率,也增强了自信心。

很多人都说小学低年级要把作业完成速度放在第一位,但是请注意一个前提——必须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否则那就是“白做”。后果么,要么在作业本上被老师的红字“提醒”,要么直接在群里被“点学号”。一些容易出问题的作业往往会需要家长签字,这样的作业如果还反复出现问题,那只能说明家长的敷衍。

“你的印象分当真不要了?” 

4

关注作业app上的“陷阱”

作业类/学习类的app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巩固的问题,但这些app并非“毫无瑕疵”,它们会诱导孩子额外参与付费课程甚至一些付费游戏。完成这些“多余的任务”会得到所谓的班级/学校排名,满足孩子的一些虚荣心。可事实上就那么几个孩子付钱在玩,这样的排名根本就毫无意义。

我和孩子特别沟通过这件事:只需要完成app上老师要求的那几项任务,其他的没有意义,也不需要去做。

课外加餐的效率

有了前两项作为前提,我们来谈谈如何提高课外辅导班的效率。

课程难度合适:家长必须对于孩子的真实水平以及将来的规划有清晰的认识,我的宗旨就是选择孩子掂一下脚可以够到的难度。这点对于网课和线下都是一样的。选了不合适的课(太难、太简单或者偏离自己未来规划路线),那么根本也就无从谈起“效率”一词了。

课程数量适当:这个因人而异,也因学校而异。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并不算鸡血,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不多,大多数课余时间留给家长自行拓展。而有些学校则不同,校内大量加餐(别问我为啥有些学校可以自行增加外语课和数学课,且难度“醉人”),孩子应付校内作业已经疲于奔命。因此,课外辅导的数量还得家长自己衡量,课内任务重的就酌情精简校外的拓展,去掉一些同质化的课,节约时间,保证休息。

这里也提醒面临幼升小的孩子家长,选择小学不光要看学校的择校成绩,还要看教学风格。有些喜欢校内疯狂加餐,有些喜欢留白给家长拓展,有些注重英语和奥数,有的则热衷文体科创类活动。建议结合自身情况和孩子喜好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择。

空间距离就近:距离非常重要,在机构同质化严重的今天,除非是名师,不然首选就是附近2km内的机构,助动车、自行车,甚至步行可达。距离远了只能开车或者选择公交/地铁,来回路上的时间都能抵得上半次课甚至更多,这还不算停车时间和额外开支。如果是连续几门辅导课,那就要想办法尽量安排在距离靠近的几个地点,减少中途奔波的时间和精力损耗。

尝试网络教学:坐得定的孩子可以考虑网络教学,特别是那些可以随时回看的课程。比如我孩子在过去一年多的英语(新概念以及一对一外教)和奥数都选了在线直播的形式,因为时间和精力的节省对我来说比效果的提升更重要。两孩家庭在这方面要考虑更多一些,不然爹妈分头去不同机构陪课,这滋味也太酸爽了。

课程搭配灵活:选择课程搭配最好能兼顾“荤”“素”和“动”“静”,这样孩子不容易产生疲劳感,提升了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比如钢琴课后面设置一个足球课,一边学习运动技能一边又得到了放松。

那种上午语文+数学,下午外语的鸡血机构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太凶残了。

辅导班的作业安排

一般来说,课外辅导班的作业相对课内作业来说对于孩子的挑战会更大,因此需要家长更多的参与来保证吸收效果,而且不同科目的要求还各有千秋。下面就分享一些我个人的体会:

英语——每周完成作业,保证每天的阅读时间。一对一的在线外教,提高听说为主;而新概念之类的系统课程,则是以语法和阅读为主。为了巩固枯燥的语法知识和熟练新学的单词,课后作业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甚至课文也要求熟读+背诵。建议多准备一些不同题材不同难度的原版书籍以提升孩子对于英语读物的兴趣,保证每天的语言浸润。

说实话,入学以来,孩子花在英语上的课外时间是最多的,光靠体制内的几节英语课真心是无法应对将来的竞争的。

奥数——需要大段的时间吃透解题思路并做到举一反三。个人建议固定一两个大段时间学习而不是每天蜻蜓点水地来两题。奥数和钢琴一样,时间投入应该和你将来的目标成正比。对我而言,给孩子学奥数是为了锻炼思维,开拓思路,感受挑战难题的乐趣。至于能否有利于小升初甚至参与初中竞赛放眼中考,那真的是以后的事情了。当前先把一门奥数课跟紧,不至于未来政策变化了而手足无措。

弹琴——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如果只是为了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养,那么大段的黄金时间还是应该留给其他学科,考级准备期除外(考前的两个月)。灵活安排时间很重要。

其他的课外辅导班作业相对较少,比如合唱,比如足球,比如羽毛球......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

碎片时间和假期的利用

所谓碎片时间,就是比较尴尬的小段时间,但是每天的碎片时间搜集起来可能就会超过一小时,日积月累就相当可观了。

我一直和朋友说,如今的孩子不是缺少教学资源,而是时间。

在这里分享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开车路上/地铁途中:给孩子听有声读物,比如历史故事,比如钢琴作品,还可以用来完成一些口头作业比如背诵课文。

晚饭后:观看电视新闻,掌握一些重要的时事信息。

睡前:阅读时间,中英文皆可。这既是培养孩子养成看书的习惯,也让孩子从一整天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下来,利于入睡。

假期:俗称“弯道超车路段”,我个人认为还是很贴切的。倒不一定要把每天填满,但是所谓的悠长假期确实是自我补缺的最佳时段了。

比如过去的这个小一暑假,孩子每周三次,连续六周参加了一个看图写话的专题课程。因为看图说话一直就是孩子的弱项,更别说“写话”了,开始的几次作业每次都需要4小时以上(毫不夸张)。从提纲到草稿,反复比较,不断修改(字,词,句子,段落都要修改,有时甚至整段重写),最后勉强拼凑出400字+的短文。

先不说这样的课程是否太难,至少在开学后是完全没法上的。不但上课频率过高,而且每天的耗时也太长。只有假期才能尝试这样的高密度拔高训练。

除了学科类的补强,也可以利用假期学会或提升一些其他技能,比如游泳,比如户外体验,比如科创夏令营等等。

一个假期,到底是放松过度失去节奏,还是井然有序更进一步,全看家长的规划以及执行力了。

写在最后

有朋友和我反应,说我的文章看了让他很“焦虑”。怎么说呢,其实 “焦虑”人人都有,包括我自己在内,试问有谁能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而稳坐钓鱼台呢?

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帮助或者促使大家思考并认清自己的问题,包括学习习惯、方法、思路等方面。然后用实践和努力去冲淡先前的焦虑,并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成就感。

正所谓“良药苦口”,什么时候清醒都不算晚,将来你会庆幸现在所做的这一切。

反过来,跟着一些流量号整天开开玩笑、吐吐槽能收获什么?看多了“渣娃+猪队友+老母亲”真的会有代入感,潜移默化中真的就往那个方向发展了,切莫“入戏太深”呐!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