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一位姓马的富豪诞生了,每天入账50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

 晓溪ugvlv1w1ly 2019-12-18

我是合肥市广播电视台原创小编,很喜欢研究一些人物史,今天带给大家的分享:又一位姓马的富豪诞生了,每天入账50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小时工逆袭成百亿富豪,坐拥1400亿服装王国,只因22年做同1件事。

又一位姓马的富豪诞生了,每天入账50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叫马建荣,是继马云和马化腾之后又一位马姓富豪。1965年1月,马建荣在浙江绍兴出生,他的父亲马宝兴是一位纺织专家,曾经担任过针织厂的副厂长,他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做起了纺织学徒,对纺织也非常感兴趣。马建荣13岁时不爱学习,辍学回家后,跟随父亲进入纺织厂成为纺织厂的一名小时工。父亲出于对产品的严格要求,以及希望马建荣能够多学习知识,独当一面,于是要求他每天必须抽时间去书店看2个小时得书,从此,他耳濡目染,凭借书中思维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技术。仅用了几年,他就当上了厂里的车间主任,并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马师傅'

又一位姓马的富豪诞生了,每天入账50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

1990年,马建荣的父亲马宝兴受到宁波地方部门的邀请,让马宝兴到宁波本地一家叫申洲织造的公司当总经理,在父亲的提议下,马建荣也跟随着父亲加入了针织和编织的部门,当起了父亲的左膀右臂。然而,工厂长期没有资金,没有人才,市场相当惨淡,甚至还负债300多万,迫于无奈,马建荣开始四处筹集资金,在寻找市场的流通方向时,通过书中强调出思维谋略的方法,建议父亲不要被眼前的局势所迷惑,可以把针织服装定位为中高端产品,在质量这块严格把关,然后让申洲织造的产品走出国门,卖向国外。于是,父子开始聘请外地有经验的老工人来培训员工,最后考察市场,决定定位中高端市场,将服装出售到日本。

又一位姓马的富豪诞生了,每天入账50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次,马建荣去日本拜访客户,对方指出一批衣服出现褪色的情况,马建荣羞愧的无地自容,立刻赶回国内,将那一批有质量问题的衣服全部烧毁。他深刻反思自己,对产品质量进行更加严格把控。此后,再也没出现过质量问题,申洲织造厂也'一炮走红',从小工厂变成了申洲国际公司,实现扭亏为盈,还清债务。

又一位姓马的富豪诞生了,每天入账50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

1997年,马建荣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3000万,也是这一年,父亲将申洲国际交由马建荣接手,但这时申洲国际的产值并不高,并且,亚洲正值金融危机,许多企业都举步维艰,面临着倒闭的危险。马建荣接手申洲国际无疑就像烫手山芋一般,刚上任,优衣库找到他要了35万的订单,要求在20天内完成,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马建荣依旧顶着巨大的压力接手了这个单子,员工加班加点,日夜辛劳,终于完成了这相当夸张的订单,也凭借着这一单,马建荣在日本获得了良好的口碑,5年后,申洲国际成为了优衣库的国内代理工厂。

又一位姓马的富豪诞生了,每天入账50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
又一位姓马的富豪诞生了,每天入账50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

2008年,金融危机再次产生。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纺织业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马建荣第一次对服装业的未来感到担忧,甚至一度想要卖掉工厂。他手握衣料,心有不甘,'即使置身于水深火热中,也要坚定信念,一些外界的捷径反而会打断思路寻求出路'这是他的观点。在考察了外地许多工厂后,发现纺织业还是有优势的。马建荣敢于冒险,再次花费4亿用于工厂的规模扩大,改进技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申洲国际凭借着高新技术以及严格的质量,并未受到影响,反而使销售额达到48亿元。同一时间,各大品牌服装纷纷找上门来寻求合作。随后,申洲国际的业务从亚洲市场,扩展到东南亚市场,也扩展到了美国市场。并且还获得了耐克、阿迪、彪马等大客户。

又一位姓马的富豪诞生了,每天入账50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

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申洲国际的收入从48亿增长到了180亿,翻了好几番,利润也从7亿增长到了37亿。2018年10月,马建荣登上胡润百富榜的第38位,总财富为500亿,目前申洲国际也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商之一,成为服装界背后的隐形巨头。

又一位姓马的富豪诞生了,每天入账50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

马建荣知道人力对于纺织业的重要性。他说:'纺织一直是靠人来做,因此,员工才是纺织业的核心。'马建荣一直把员工放在第一位,为了提高员工的伙食,花费一亿打造中央厨房,连续8年包车把员工送回家过年。因此,员工信任他,他的企业员工留存率高达95%。马建荣的做法,使员工都叫他'中国好老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