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业新闻】全域旅游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分析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19-12-18

地学旅游分会CGA 

“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强调把整个区域作为旅游区进行打造,把全域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使旅游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在传统的游山玩水观光游已然不能满足游客对于文化需求、个性化体验需求日益增长的行业趋势下,发展全域旅游、拓展全景全时的旅游新业态成为旅游业必然的发展趋势。

今年3月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系列文件,决定从3月-7月启动首批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9月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为国内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旅游不是旅游局的旅游,而是涉及全业全景全民的一种大社会旅游,要跳出旅游抓旅游、跳出区域谋旅游。旅游的全域化,是在旅游国际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包括时间、空间、产业的全域化,是随着自主、自助、自驾旅游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跨界发展模式。但是,并不是任何县市区都适合单独设立旅游主管部门,并不是所有区域都适合将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并非任何地方都可以发展“全域旅游”。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联动性极强

旅游业既不是一产、二产,也不能简单地归类为三产,同时它又与一产、二产、三产的关联度很高,是联动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的动力产业,它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化经济产业或经济文化产业的跨界行业,是连接资源与客源的心理学产业。

旅游不是一个产业,旅游不是一门科学,旅游行业没有专家而只有杂家,旅游是一种生活状态,旅游是一种心理需求,旅游是一种意念(或感觉)产品。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完善的规划体系,需要对区域旅游所处的发展阶段、坐标位置、目标定位、战略选择、空间架构、特色挖掘、优势整合、品牌塑造、需求把握、市场研究、渠道嫁接、人才支撑、政策导向等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思考。并非任何地方都可以发展全域旅游,也不是任何阶段都可以提全域旅游。

在旅游业态渐趋丰富、旅游花样层出不穷的态势下,“旅游”早已跨越了各级文旅业主管部门管辖的旅游界限而跃升为一个涵盖全方位、全时空、全业态的万能词。旅游可以成为任何产业的前缀而衍生若干的跨界行业,如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贸旅游、养生旅游或康体旅游、森林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网络旅游……旅游的边界无限扩大,旅游的概念渐趋模糊,全域旅游应运而生。

全域旅游的概念重点体现在时间、空间、产业的全域化。

  • 时间全域化”即要关注24小时全天候的国际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建设;

  • 空间的全域化”指面对国际旅游竞争国内化、市际化、市内化趋势,国际旅游市场的无边界,旅游国际化要注重主客共享的空间发展,强调在充分考虑服务于国际游客的同时服务于当地居民和国内游客;

  • 产业全域化”实质上就是树立“旅游资源无限制、旅游产业无边界”的观念,它是与旅游业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产业的一种跨界群体集合,包括了观光游览业、会展业、休闲度假业、文化娱乐业、游憩商务业(特色商贸),以及旅游延伸产业与旅游衍生产业。

在此情况下,基层文旅部门陷入了有限职权与无限责任的尴尬境地,文旅发展开始进入一个亟待政府统筹协调发展的阶段。然而,并不是任何县市区都适合单独设立旅游主管部门,并不是所有区域都适合将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联姻旅游而成为旅游关联产业。一个地方在较大区域背景中的位置与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将直接决定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定位、路径选择、战略目标与政策导向,决定了旅游业的位置序列、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安排。

在开放思维与融合理念的指引下,文旅业相关部门需要从规划规范、政策规范、标准规范、管理规范、服务规范等角度,强化旅游发展观念主导、业务指导、需求引导、营销辅导与创新督导。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复合型、适用型、外向型与管家型的统一体,需要知识层次的厚度、知识结构的丰度、知识水平的深度。

发展全域旅游需构建七大体系

全域旅游涉及到范围极广,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具备以下七个“体系”:

1
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体系

外部交通要迅达、内部交通要顺畅,而内外交通要互联互通,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前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快捷顺畅的交通路道体系;二是设施完善的旅游交通集散体系(车辆换乘或接驳体系);三是完善鲜明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四是舒适安全的旅游车辆运输体系,还有通景公路沿线的观景点、停靠点、骑行道、人行道、慢行绿道系统等。

2
具备设施完备的旅游接待体系

包括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自助设施、旅游地接体系等,跳出传统的旅行社、星级饭店与A级旅游景区的“老三样”。比如,引导与鼓励发展自助旅游营地驿站、乡村特色旅游客栈、特色旅游消费(购物)场所,同时将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提升范围由传统的山岳型景区、主题公园拓展至时尚休闲基地、乡村旅游等。

3
形成全时体验的旅游产品体系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要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早晚晨午都要有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供给。

4
四要规范全景覆盖的旅游环境体系

环境的优美与整洁、城市与乡村的互动、景区内外的因素互动是全域旅游之所以成为全域旅游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过程中,要有处处见景、处处可观、处处可玩、处处可留的环境氛围,不能是景区内是第一世界,景区外是第三世界。

5
全业融合的旅游发展体系

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旅游+”还是“+旅游”,都要本着只求所为、不求所有的理念,不要求行行抓旅游,但是要求行行嫁接旅游服务理念。积极扶持旅游关联产业即八大特色旅游相关潜力行业发展,努力将美食排档、酒吧茶楼、工艺美术、旅游商品、保健疗养、运动休闲、化妆美容、娱乐演艺等行业打造成旅游特色产品。强化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延伸与完善旅游产业链,让更多的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

6
形成全域监管的旅游信息体系

要从旅游大数据采集、分析、运用、共享的角度,形成旅游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在明确测算旅游目的地景区的接待容量与环境承载量的基础上,做到数据信息的共享与即时服务。建立快速的旅游投诉信息受处机制。

7
要建立全民共享的旅游服务体系
无论是旅游产品的研发者、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还是消费者、体验者;无论是远道而来的旅游者与扎根此地的原住民,对旅游需求的心理是一样的。如打造旅游特色小镇,其基本的服务群体首先就是小镇内的居民或创业者,其次才是外来的客商与旅游者。作为民生产业,要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做旅游、人人享旅游”的全民共享的旅游服务体系。

全域旅游五大发展路径

对于不同的资源禀赋,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对于区域发展来说,要充分挖掘、分析当地的历史文化、城市区位、资源特点等,因地制宜。五种典型发展模式包括:

1
龙头景区带动型

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围绕龙头景区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形成了“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机制,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典型代表有:湖南张家界、四川都江堰。

2
城市全域辐射型

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依托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越的的旅游产品、便利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以都市旅游辐射和带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优势互动的城乡旅游大市场。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以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其典型代表有:辽宁大连、福建厦门等地。

3
全域景区发展型

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厂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其典型代表有:浙江桐庐、河南栾川、宁夏中卫等地。

4
特色资源驱动型

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旅游综合开发为路径,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大众健康、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谋划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其典型代表有:重庆武隆、云南抚仙湖、贵州花溪等。

5
产业深度融合型

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以及旅游业与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宗教、养生、教育、科研等行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开发出一批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其典型代表有:南京江宁区、北京昌平区。


来源:博雅方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