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书法创作: 浅谈行书创作的4大要素

 事奴 2019-12-18

行书是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张怀瓘《书断》云:“行书者,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行书的“行”字,即流行和行走之意,因而有行书如行的解释。

行书原是作草稿用的,没有规定的写法,因而又有“草稿”的名目。其中今草成分多,写得来比较放纵。流动而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或草行,如王献之的《鸭头丸》;真书成分多,写得比较端正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或楷行,如李邕的《麓山寺碑》行书近于真书而不拘束,近于草书而不放纵。笔画连绵,而各自独立,兼具真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流动,既流利,又便于辨认,所以具有较大的实用性,成为现代用得最多的一种书体。

行书有如此妙处,那么我们在行书练习和创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要把握好一幅行书作品的创作,必须认清其笔法、书写特点、单字结体、章法这四大要素,从抓住这四大要素的特色入手。初学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其作品的点画、结体和章法显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特点不鲜明;要么在点画,结体和章法上显得过于轻浮,随意发挥以致自己都无法把握。行书作品的创作应在把握好笔法、书写特点、单字结体、章法四要素的基础上,有法度地进行。不能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只要能写好真书,就能写好行书。”诚然,深厚的真书基础对行书的学习和创作是必不可少而且有很大好处的,但楷书并不能代表行书,行书有自己的特点,无论是笔法、单字结体、章法等都有自己的法度。

下面略谈行书创作的四个要素:笔法、书写特点、结体、章法。

(一)笔法:行书的变化很多,各种流派有各自的风格。譬如下笔较重,点画的线条就比较粗壮;下笔较轻,就显得秀逸一点。善用圆笔的,点画圆浑;善用方笔的,点画就较挺劲。我们要能理解用笔的原理,熟练提按、顿挫、转折、收缩等方法。

要掌握好行书中的点、横、撇、捺、钩、挑、折等基本笔法,首先应掌握其执笔和运笔法。“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卫夫人笔阵图》)。陆希声法(亦称拨镫法)的扷(以大指指尖执笔)、押(以食指第一节中间钩笔管)、钩(以中指尖钩笔管)、格(以无名指放在第一骨节前,在中指与笔管后抵住)、抵(以小指贴无名指后,辅助无名指),于“拨”显得灵便,且腕、指、肘三者力亦高亦低,能起能落,不失为一种好的执笔方法。

执笔既定后就应注意回腕。回腕即是执笔以后,把手腕回至胸的前中心,使笔管对准鼻隼。回腕使所作点画能臻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一波三折,如《圣教序》中“集”、“鄙”,米芾学书帖中“竹、聿、行、漆”等字都体现了回腕的妙处。行书靠笔的开承转合(前人所谓环转)、轻重疾徐来发现形体,喷薄神采。因此运笔时应把握好“立”、“筑”、“翻”、“拖”、“纵”、“宕”等运笔方法。以上执笔、运笔方法的掌握,是正确书写行书中的基本点画的前提。

行书的基本点画分为八种,其书写应如此:点中的短点先轻落笔,露锋入纸,顺势落下,将笔毫铺开,再提笔向中间收去;

长点轻下笔,顺笔下按,紧接着迅速提起后略向下曳,形成微微出锋的效果。

横中的长横先从右逆锋下笔,按下后提笔调锋右行,提起后再略按,回锋收笔;短平横斜落笔,露锋入纸,略按后向右上行笔,驻笔后向左上挑出。

竖中的左侧竖轻下笔,徐徐下按,驻笔后右下略按;右侧竖轻下笔,逆锋向上,略取侧势,向下行笔,提笔后回锋从左向上收笔。

撇中长撇承接上一笔横画的笔势,笔锋由右而左入纸,调锋后向左下行笔,运笔由重而轻,运笔轻灵,出锋后向右上带出一后笔;竖撇露锋下笔,着纸后向右顿挫将笔毫铺开然后按笔下行。

捺中的平捺笔势自右而来,着纸后按笔向下行笔,徐行徐按,提笔,右平出。挑逆锋向左下,按笔后向右上提笔挑出。

钩中的竖钩由竖画顺着笔锋而下,提笔向左上钩出;背抛钩承接前一笔的笔势,调锋向下行笔,驻笔后,向右上钩出,要力到锋端。

转折中的转向右行笔,笔势略向上斜,轻提笔锋,转笔后向下运行;折斜落笔后,调锋按笔右行,微微向右下顿笔后,提起笔锋向左略推动后向下行笔。

行书的点画对用笔和执笔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初学者应一丝不苟地完成用笔的落、行、按、收动作。若一笔带过,该逆的不逆足,该提的不提起,该按的不按下,其必然是点画扁薄,出现尖头的横画、扁钩、拖点,流于轻浮。

(二)书写特点:行书是真书的快写,是真书的流动,给人以“动”的感觉。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和画的各种形态体态上都表现得极为明显,这种笔毫的“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牵丝”。

牵丝是行书的书写最具特色之一了,也是区别行书与真书的要素。除牵丝外,行书的用笔也有其特点:其一行书点画中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行书中起笔处露锋的写法很多,它要求露锋入纸并凌空取逆势(意逆),而不是顺锋搭下。不理解这一点就易犯落笔尖细无回力的弊病。其二以奇侧代替平整。奇侧可以使字变得活泼、流利,行书中以奇侧代替平整才能有行书中的“行”味,否则就会犯呆板死气的弊病。其三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笔画。使写出的字变得轻快明了。其四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勾、挑和牵丝是行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点画之间脉络相连,意气流动。其五以圆转代方折。行书中转折处,极少用方笔,较多的是用圆转的笔法。行书的这几点,对形成行书的特色起着关键作用,只掌握了前面所讲的其基本笔画而置这些特点不顾是写不出真正的行书字来的。

(三)单字结体:行书结构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人们不是从结构的根本问题上去找规律,那么对于行书结体的千姿百态将会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行书的结体必须在遵循重心平稳,点画呼应和形态变化三个原则上而着意一个“变”字。重心平稳是结构中最根本的一条,重心是指一个物体重量结果的所在,平稳是要兼蓄稳和险一对相对立的因素,既要把点画之间安排得峻巧,又要做到形态自然,不失重心。点画呼应是结体中另一个根本的原则。行书中的点画呼应关系比楷书要强烈得多,这种表现手段多数是由牵丝或附加在笔画末端的勾挑来完成的,当然也有不少是笔断意连的写法。

牵丝是行书中的一种表现呼应关系的重要手段。点画的相互搭配构成了一个字的姿势,字的姿势在达到平稳、端正的基础后,就不能一直停留在稳、正的水平上踏步不前。这样写出来的字,笔画比较板滞,字字雷同,看上去千篇一律,没有生命的活力。

疏密一疏和密是相对的,没有疏便不成密。点画写得紧密,容易表现谨严、厚重,点画之间疏朗,使于显示开拓、舒畅。俯仰—“俯”是向下的意思,“仰”有向上的含义。俯仰相对就成了上下呼应的形势。一个字中有彼此俯仰的笔画,字的结构就更生动、紧凑了。

向背一相向和相背都是建立在点画呼应基础上的形态变化。相向就是在一个字内,左右部分的精神向内汇聚在一个共同的方向;相背,就是字的精神向左右顾盼。迎让一个字是有机的整体,应有收缩,有放纵。行书中十分注意参差错落的变化。

(四)章法:行书的用笔点画美,结体字形美,只是局部美,而分行布白美,则是整体美。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行书的章法是一篇作品是否完善的关键,正如笪重光《书筏》指出:“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

要把握好章法必须把握好其三种表现形式:即横竖成行,有行无列,无行无列。同时也不可忽视对正文、落款、钤印的正确处理,此三者虽然各在其位,实则是一个整体,只有三者组织得当,配合默契,才能使章法统一和谐。

整篇作品中的疏密对比,黑白对比,通常能使作品情趣顿生。

大书家邓石如曾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墨,奇趣乃出:”我们进行创作时应以“疏密停匀为佳”(姜白石《续书谱》)。

书法上最忌上下不通气,前后不连贯,行草书尤其如此。上下不通气,便成了单独的死字;前后不连贯,便成了呆板的死行。

死字死行,无气韵,无神采,也就失去了作品的感染力。“一气贯注”和“一气相生”对行书作品的整体章法布局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之所以为人称道,主要是“自永’字到‘文’字,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人不能也。”(张仲《评兰亭序》)

行书创作需要有深厚的基础,即认真掌握其笔法、特色及单字结体,而后再努力讲求章法布白,由基础至章法都应力求作出行意来,这样才能创作出一篇好的行书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