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虻》,是一个女作家对人性的感叹,对生命力的鼓吹

 寥斋 2019-12-18

文|烟火里的微光

牛虻绝对不是个好东西,嗜血的畜生,雄的繁殖,雌的吸血。它们像苍蝇,却比苍蝇大,它们又黑又壮,挥舞着刺吸式的嘴巴,嗡嗡与牛马羊猪之中 ,歌唱于水田、沼泽地、污水汇聚之处,白日吸血,夜晚密议。东北人称作“瞎虻”,顶着一个大头,专门快速袭击颈部露出部分,啄取大块皮肉而逸去。

这实在是种可恶的生物。

但这种生物到了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那里,却写成了一个昂扬向上,极具生命力的主角。

没错,《牛虻》是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就叫牛虻。当他还不是牛虻之时,他叫亚瑟。但他也可怜,在被误解之时,他佯装投河赴死,却爬上了岸,奔赴南美。当他带着一身伤疤回到故乡之时,他已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牛虻,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他参加了一系列的关于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并最终献出自己的生命。

牛虻,在这时候,成了光芒。成了一个女作家对人性的感叹,对生命力的鼓吹。

《牛虻》,是一个女作家对人性的感叹,对生命力的鼓吹

01.牛虻,是被苦难磨炼出来的坚强

牛虻是有信仰的,他跟普通的人一样,也在笃信上帝。他相信上帝一定会拯救人间,引人走向光明。他带着上帝的保佑,参加了当时意大利党的革命活动。

可是,把他带入死亡边缘的,恰恰是他所信仰的上帝的使者。每当他忏悔的时候,牧师卡尔狄都在倾听。这位上帝的使者得知了他的秘密,果断告密。牛虻入狱,等待死亡,陪同的,是他的战友。

这一切,他都接受了。令他不能接受的是,他向来崇拜的神甫蒙泰尼里,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也就是说,他是他崇拜者的私生子。

这时候,上帝,成了他怀疑的对象。

当他怀疑上帝的时候,他的恋人琼玛也在怀疑他。因为,他的祷告出卖了同志。

这个年轻人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导致他变成一个瘸子,满脸伤疤。

但,他从未屈服。

这位女作家很“过分”,据说,他想让牛虻带着原罪降生于世界上 。

《牛虻》,是一个女作家对人性的感叹,对生命力的鼓吹

02.信仰,即是对自我之怀疑

原罪,往往让人怀疑自我。因为它总是莫名其妙的存在于血脉之中,与生俱来,受人白眼,让自我内心压抑、不安,少很多归属感。

牛虻就是如此,他本是英国富商博尔顿的养子,生父为后来担任红衣主教的蒙泰尼里。那可是教主,牛虻最敬重的人。但他从小没受到这位红衣教主的任何有关父亲的关怀,他只是崇拜着这位与自己有血脉关联的父亲。

虽然,他以自己的如此出身而感到羞耻;

虽然,那位宽宏大量的船主宽恕了他母亲的罪过。

但每个人都在为这种“原罪”付出代价。牛虻处在一片阴霾之中,哥嫂的恶语相加,母亲的胆小怕事、忍气吞声,养父的装聋作哑、不闻不问。

牛虻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我。

虽然,他笃信上帝。但他的气质一直犹豫。

虽然,他心地善良 ,沉默寡言,甚至具有单纯诚实的人格优点,但他的内心,也是个敏感的人。

虽然,他衣食无忧,不知生活之艰辛,不明世事之险恶,心中充满了善良和对上帝的敬仰。可他的精神依然空虚。

所以,才有他不断地忏悔,不断地忏悔,甚至把自己的热血事迹当作忏悔的内容。

可是,事实证明,上帝欺骗了他。欺骗了他所有的善良、崇敬与单纯。

在那一瞬间,一个单纯的内心爆发出无法掩藏、无法调和的冲突。宗教与道德,信仰与理性,虽共存于他身上。

但他,已经开始怀疑。

怀疑自我,怀疑自己的信仰。人性、伦理之间,出现激烈的抗衡。

父与子,截然对立。

事实与自我,开始较量。

《牛虻》,是一个女作家对人性的感叹,对生命力的鼓吹

03.当人被生活和信仰打倒时,也正是人之生命力爆发的时候

“在现代性社会道德理性化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人物之一,就是以理性的力量与方式,从人类的历史与经验中,庄重地寻求人的存在意义与终极目的性,寻求道德的神圣性,寻求信仰。”这是人们对《牛虻》这本书的评价。也许也正是这位女作家想说的。

作家与普通人实际上没什么区别,他们也对美好、和平生活有无限的向往 ,虽然,他们可能描绘着邪恶,描写着不那么美好的悲伤,但他们在不断地启示人们——当人被生活和信仰打倒时,也正是人之生命力爆发的时候。

这种爆发,可以使脆弱成为临危不惧,可以使怯懦成为宁死不屈,可以使善良成为不断战斗的底气。而这些,却是一个女作家告诉我们的。

这很让人惊奇。

但一点也不令人惊奇,这位女作家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惊喜,当然,也有惊险,同时,经受了磨难。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1864—1960),1864年出生于爱尔兰科克市一个学者家庭。幼时丧父随母迁居伦敦。1882年于德国求学,1885年回国。

1887年,她就在伦敦结识一些流亡的革命者,秉受并标榜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夫钦斯基的思想,并专门去俄国过了两年。

之后的日子,她依旧奔走于流亡者的活动中,并担任俄国流亡者创办的《自由俄罗斯》杂志的编辑,同时开始创作。

这个过程中,她一定见识了不同于普通人的乱糟糟的苦难,也见识了那些不屈的斗争精神。见识了更多的邪恶,否则,她不会那么真实、细致、深刻地去揭露那些丑恶。也不会写出蒙泰尼里主教的阴险狡猾、残酷反动的本质。

这位主教的邪恶,邪恶到你无法想象,他竟然亲自杀死了自己唯一的爱子,并妄图让别人同意这种处决办法,以卸脱自己的罪责。

而这些人物,竟然都不是丑陋的,相反,他们长得蛮帅的,但他们的行事一点儿也不帅,卡尔狄神父,作为上帝的使者,却无所不用其极的诱使天真幼稚的亚瑟说出了惊天秘密,酿成流血事件。

人们说,牛虻是个具有核心意象、象征意义的人物。

人们说,作者之所以选择这种令人讨厌的蝇虫作为主人公的名字。是因为具有深化寓意。因为希腊神话中,万神之王宙斯爱上河神之女伊俄,却惧怕天后赫拉的报复,便将美女伊俄化身为一只白牛放逐于天河之滨。但天后的嫉妒,是天级别的,她竟然派出一只牛虻去攻击牛犊,使她颠沛流离,奔跑了半个世界。最后受尽磨难的伊俄来到非洲埃及,才恢复了人形。这是多么苦难的神性折磨?!而《牛虻》的主人公在被处决只是,留给了女友琼玛一首小诗,目的就是为了解开“牛虻之谜”。

也有人说,这是具有哲学意味的。

因为苏格拉底当年在街头演说只是,以擅长激发人们自身所潜藏的知错和纠错能力著称。他把这个归结为理性。

而对于这种理性的激发,正是对雅典统治者的威胁。

苏格拉底就是这样被送上法庭的。那时候,他已经七十岁,罪名是:“亵渎神和毒害青年”。

开庭的时候,观众有五百人。苏格拉底开始申辩,他说,别紧张,你们看看,如今的雅典就是一批昏睡的骏马,我不算什么,我只是一只牛虻,不断叮咬这匹骏马,让他警醒。

雅典人没有承认苏格拉底伟大的“牛虻”身份,把他送给了上帝那里。

这是多么深的哲学隐喻?!《牛虻》里的牛虻不正是如此么?

《牛虻》,是一个女作家对人性的感叹,对生命力的鼓吹

但,我觉得,《牛虻》,只是一个女作家对人性的感叹,对生命力的鼓吹。

人对自我、对人性怀疑和思考,人的生命力的迸发,恰是来自于一切苦难的经历磨练,包括自我怀疑的激发。

(全文完)

作者简介:烟火里的微光,喜欢分享小确幸,专注心理和情感,希望一起成长。

原创作品,欢迎转评赞,盗用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