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风人文图典|辞旧迎新说品牌

 沪学 2019-12-18

1931年元旦,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大幅广告:“ 百雀羚迎您來到一九三一年

央视国际频道《远方的家·长江行》摄制组来沪采访,节目导演伍安生先生选择了要拍摄上海地标性地区城隍庙,我好多年没有进城隍庙了,进去一看,真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且不说人群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各种小摊也是商贩云集,初冬阴冷,实体店交易低迷,可是城隍庙里还是热闹非凡。

说一个小细节,央视这档节目的主持人刘天骄是个美女,美女最爱化妆品,走着走着,她就在路中央一个卖百雀羚雪花膏的流动摊位处停了下来。我就在一旁听着,摊主是一位王姓四川籍中年女子,她说来上海做点小生意,发现经过文创包装的化妆品好卖,就在城隍庙里租了一辆流动摊位车,专卖雪花膏、百雀羚这一类化妆品。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位主持人刘天骄并没有买百雀羚雪花膏一类护肤品,却特地掏了10元钱就买了一盒蛤蜊油。

蛤蜊油,山东话读作“嘎喇油”,是用天然蛤蜊壳盛的一种全油性护肤用品,它具有滋润皮肤,防止干裂的作用,堪称最为大众的护肤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人们的生活都比较拮据,只能满足于吃饱穿暖,当年的化妆品基本绝迹,被认为是小资情结,更不要说什么眼影唇膏粉底霜,什么面膜柔肤水增白蜜一类的高级护肤品了。

我小时候,在数九寒冬,我的母亲就是用的蛤蜊油,因为它价格便宜,经济实用,而且那个时候买一盒才7分钱,至于用蛤蜊壳做包装容器,盛装护肤油,我想,也不是什么古代的传统,就是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人还是贫穷啊。

小时候,母亲外出总爱带着我,数九寒天也不例外。一到冬天,上海的气候还是很冷的,早晚洗过脸,母亲打开蛤蜊油,用指尖刮一点乳白油润的油,放手心搓几下,抹在我的脸庞上,那淡淡的香、油油的润,小手小脸舒坦且防冻。遇上天气干燥,小嘴唇干裂,母亲也会将蛤蜊油轻轻地涂抹在我干裂的嘴唇上,暖心的记忆将伴我一生。

1960年代民众使用的蛤蜊油

到我上中学时,虽然也懂得礼仪和整衣冠,但是,我的观念是男人不能脂粉气,弄得男不男女不女的,弄得伪娘气十足,但是,男人不用化妆品,蛤蜊油除外。作为过往的百姓居家护肤品,蛤蜊油一如缝补时的顶针、摇曳的油灯,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小小的蛤蜊油承载的既是记忆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看央视的这位女主持人选买蛤蜊油的细节,感觉她很大气,也很感慨。细想一下,曾经很风光无限的蛤蜊油,如今风光不再、难觅踪影,已经成为几代人的记忆。“勤俭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道理是对的,但是当今生活条件好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否则的话,为什么国家要花费那么大的力量来脱贫攻坚呢!新的时代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有条件的妙龄女子用点美容化妆品什么的,也是挡不住的时代潮流,我赞成!

上海曾经是女子护肤品的主要生产地。1912年,范和甫在南山路99号(今 汉口路、河南路口)创设了大陆大药房,直接从事雪花膏的生产,取“雅似幽兰,洁同霜雪”之意,品牌取名为:雅霜。到上世纪30年代,雅霜的年产量达到100多万瓶。“蝶霜”是1918年国内最早民族化妆品企业之一的上海家庭工业社出品,风靡全国。“百雀羚”创立于1931年,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历史悠久的著名化妆品厂商。到1949年,已拥有了蝴蝶、面友、维尔肤等著名品牌和产品畅销市场,上海家庭工业社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化妆品生产企业。一大批优秀化妆品品牌成就了上海“中国传奇,东方之美”的完美演绎。

衷心期待上海化妆品生产企业传承传统,再创辉煌,让民族品牌的化妆品走向世界!

为此贴一组化妆品品牌老照片,与朋友们一起辞旧迎新,迎接2020年。

图为1930年代雅霜化妆品广告

图为1930年代雅霜化妆品广告

1930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的“蝶霜”化妆品

1940年代“蝶霜”化妆品的巨大广告牌

创立于1931年的百雀羚品牌承载着光辉的业绩、品质如金的美誉

“百雀羚”化妆品开张之禧的广告

成就“东方之美”的化妆品

    2019年1218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