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啊,认识你自己

 苗苗幸福 2019-12-19

在没搞清楚你自己以前,你总以为在你身上发生的事就是命。

----荣格

缘起

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位于希腊的福基斯,由阿波罗太阳神庙、雅典女神庙、剧场、体育训练场和运动场组成。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上镌刻着这样一个著名的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另还有两句:“凡事勿过度”和“承诺带来痛苦”),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这句著名箴言来规劝世人。“通过它许多不幸福的人免于毁灭,许多迷惑的凡人得到了正确的指引。它鼓励有用的机构,推动有用的发现与进步。它对道德的影响是积极高尚的,它的政治影响拥护民众解放的进步。”(詹姆斯·加德纳,《世界的信仰》(The Faiths of the World))

关于这句话究竟是谁说的,古希腊人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有的说是不是人说的,是天降的。有的说是阿波罗神的女儿、德尔菲的第一位女祭司、传说中的女诗人Phemonoe说的。希腊七贤中的泰勒斯、梭伦、Chilon都曾被不同的人说成是这句话的提出者。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说是希腊七贤一起提供的,后来苏格拉底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哲学原则,由此“认识你自己”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意义在于: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他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认为,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所以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事实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所以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其中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我活着的动力是什么?”,在继续讨论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潜意识。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弗洛伊德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有的译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但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做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的绝大部分行为都是潜意识决定的,如果不认识自己,就无法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说话和做事,所以也就对自己不太有掌控力。当内心冲突达到一定阈值,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进一步发展成各种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由于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足以主宰我们人生的内心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自欺欺人地虚构了各种“理想化意象”,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顺从型选择了亲近他人、对抗型选择了抗拒他人、疏离型选择了疏远他人。但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偿与逃避,不但没有消除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关系或者工作中,觉得一切已经定型,再也不会有所好转,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古今先贤怎么谈认识自己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即能够了解、认识别人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了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难,通常自己是看不到自己,想不到自己的,而要看到自己,想到自己,则需要有以一颗谦逊、自知的心,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人才能真正成长。

老子从道的立场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如果一个人能够时时反省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这一信念,就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面貌。如果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无所不容,他自己是强大的。

孔子--仁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更是其德性修养的载体。孔子开辟了内在的人格世界,“仁”不仅是一种道德意识,还内化为了人的本质,他认为“仁”内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之内: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里仁》)

人只有发现自然生命之外的价值世界,才能够自己塑造自己,把自己从动物性的本能和欲望中提升出来,自己的行为才能具有无尽的价值意义。

孟子--良知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良知”是其对儒家学说的重要贡献之一,他认为道德是一种良知的自觉,即自觉自发内心之善性。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 尽心上》)

这种道德直觉与生理直觉一样,是人的本能,同时也是孟子区别人与动物的关键。

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个“心中贼”,就是无人不有、无时无处不有不在的私欲、贪欲。

王阳明心学是沿着孟子“仁义内在”与性善论一路下来,先生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四句教”是对王阳明心学的高度概括: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先生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志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没有生活目标的人,这样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浑浑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梦死,当然也是很难实现生活的意义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标,付诸实践,才是正途。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 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危及人格的发展。

罗杰斯--真实自我、理想自我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罗杰斯认为,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且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其结果就是“自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及实现。

罗杰斯把自我概念划分为两个部分:真实自我(actual self),这是人对自我现状的知觉,是较符合现实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ideal self),指人对自己将要成为怎样的人的理想,是一个人期望实现的自我形象。这两种自我是否和谐与趋近,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质量,理想和现实的脱节造成心理障碍。

威廉·詹姆斯--物质的我、社会的我、精神的我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年—1910年),美国心理学之父,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亦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经验中的自我有三种:

物质的我(material me),源于对躯体的觉知,包括与自己有关的身体、衣着、房屋、家庭、财产等。

社会的我(social me),反映个体对两方面的看法,一是个体以为是重要的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一是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这是得自他人的认可,例如声誉等,任何人都有许多的社会我,因为有许多人都认得他。

精神的我(spiritual me),指自我中内在思想、情感的部分。指自觉到自己的存在和弱点,也即“受格的我”(me),包括个人的意识状态、特质、态度、气质等。

认识自己,走向积极自我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审察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相信你自己,但每个人的起点、方法不可能完全相同,按王阳明心学的方法可浓缩为:

  1. 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舵木、马没有衔环,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就会是一盘散沙。

  2. 勤学:在做任何事情中,只要勤奋学习而坚定,过程中修正和弥补,最终一定会找到自己的方向,攀登到自己理解的高峰。

  3. 改过:就算是圣人,也不免要犯错误的,圣人与常人之别,不在犯不犯错误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时改正错误,所以说: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4. 责善:就是不论对朋友、长辈、师长、领导还是他人,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坦言但不至于恶言冒犯,不因为避讳而不说,而是委婉地劝说、梳理和归顺。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己的心,尊从自己的内心,让我们能够更快乐、更自在、更有良知地生活,是要把人生中的所有欺辱、轻贱、困苦、挫折、逆境、磨难等等,全都视为砥砺品德、磨练意志、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必不可少的助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