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式建筑的艺术精粹

 DavidCCH 2019-12-19

藏式建筑的艺术精粹

在大量的实地考察与勘测过程中,我们对藏庙建筑进行了一定的总结。除了梁架结构、斗拱样式和内陆建筑有较大区别之外,在材料做法上也有其自身特点。今天,我们就选取藏式建筑群中常常用于重要政治或宗教建筑的墙身檐口部位,材料独特又富有视觉美感的边玛墙做法为大家做简要介绍。

藏式建筑的艺术精粹

图/布达拉宫边玛墙,来源:《西藏民居》

我们先来看看,边玛墙倒底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实际上,“边玛“来自对藏语的直接音译,具体这个”边玛草”是哪种植物,不排除在不同地域其所指的植物类别并不一样。比较常见的“边玛草”植物一种是柽(cheng,一声,同“撑”)柳枝;另一种是蔷薇科的金露梅属(Potentilla fruticosa L.),有金露梅和银露梅两种,花开黄白两色。柽柳属于盐生灌丛,即在土壤含盐率较高的生态环境里生存,主要在藏北高原和藏西地区分布,且数量稀少。而金露梅灌丛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物类型,生长海拔在3400-4800之间的山地,特别是坡度较大的阴坡。尤其在青海省分布比较广泛,在条件适宜的环境里,生长速度快。除了做建筑材料,还是牲畜的饲料和廉价的燃料。

对传统建筑原材料的探寻和分析是我们保护修缮方案得以确定的重要依据。

边玛墙从何时开始应用在建筑上至今无从考证,从文献资料和传说记载来看,对“边玛墙”的形成有这样几种研究结论:

  • “边玛墙”有可能来源于游牧民族的帐篷:自古以来,青藏高原的牧民都过着游牧生活,他们会沿帐篷内侧周圈垒砌大约高40厘米的石墙,其上砌筑高约30厘米左右的土墙,再把捆成小把的边玛草放一层,最上面可以放其它的生活用品。
  • “边玛墙”也有可能来源于以农业为主的民居建筑:至今在阿里普兰县等喜马拉雅山南侧柴火较多的地方仍可见到这种做法,即农民在屋檐上堆放干柴。

藏式建筑的艺术精粹

图/民居屋檐上堆放干柴的做法,来源:《西藏民居》

  • 或者,“边玛墙”的产生来源于军事需要,大家可以自行脑补类似“草船借箭”的战争场面。

实际上,边玛草这种建筑材料的选用有其建筑外观和房屋建筑荷载要求的客观需要。因为藏式建筑的墙体十分厚重,而且是带有收分的(即墙身越往上砌筑越薄),在建筑立面的设计上,需要一段直砌的檐口来表达特殊的装饰性。这时,如果十几米高甚至几十米高的收分墙到顶后仍用石材直砌檐口则荷载过大,对墙体稳定性产生很大隐患。所以藏族工匠巧妙地采用了边玛来砌筑檐墙,既大大减轻了顶部的荷载,又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那么,边玛墙具体是怎样施工的呢?

边玛枝条运到工地后需按直径进行分拣,并适当晒干,然后要手工把边玛树皮去除干净,以防使用中树皮吸水继而腐烂。合格的边玛捆约按直径8cm左右进行捆绑,之后根部用砍刀截断削平,因为是边玛墙表面,根部一定要整齐。捆绑边玛最好的办法是用湿牛皮条绑扎,趁牛皮湿软时捆结实,当牛皮风干后更结实。

边玛捆加工完成后开始砌筑,即一捆捆边玛顺序码放,平整的根部朝外。一般每铺三层左右就用硬木做的细木桩垂直打入边玛墙内,固定住摞起的边玛墙。檐口的墙体一般有70-80cm宽,其中边玛厚度45cm左右,剩下25cm左右的宽度由石块砌筑,也就是边玛墙厚的2/3是边玛枝,1/3是石块砌筑。采取这种砌筑方式利于檐口墙体的稳固和不变形,否则仅用边玛这种松散材料砌筑是不牢固的。边玛层用木楔固定,同时用木榔头不断敲打,使墙面更为平整。达到设计高度后再把檐口挑板及石板铺设好。

然后,就是安排相当的人数,每人负责50cm左右宽度的边玛墙面,拿着事先准备好的10-50cm长的边玛杆子逐一地从边玛墙面上楔钉上去,一定要十分仔细地把边玛根部插楔密实才算可以,直到由师傅检查合格为止。

边玛墙砌筑完成后,最后一道工序是染红。具体做法是:一棍子上绑若干布条,像拖把一样,在酱红色涂料桶中浸泡后将沾上涂料的“拖把”往边玛墙上拍打,拍打数次后风干,第二次再拍打。这样就完成了边玛墙砌筑的全过程。(注:也有地方做法是先把边玛捆根部在染缸中浸泡短暂时间,待上色后再行砌筑。)

藏式建筑的艺术精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