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多芬(Beethoven)《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

 黑龙江波涛 2019-12-19
贝多芬(Beethoven)--E大调第30钢琴奏鸣曲(PianoSonataNo.30)


       贝多芬《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in E-dur Op.109 ,题献给麦西米亮妮·布伦达诺(1802-1861)。

       第三十号钢琴奏鸣曲,E大调,OP.109,完成于1818年,与完成《第九交响曲》、《庄严大弥撒》同年,此曲呈献给马西米丽亚妮·布伦达诺 (Maximiliane Brentano,1802—1861)。

共3个乐章:

1. 不太快的甚快板,E大调,奏鸣曲式。以速度与拍子都不同的两个主题作成的奏鸣曲,短小的结构中含有丰富的幻想。轻盈的第一主题与有沉重音响与动态的第二主题形成强烈对比。其间有慢板的变化,优美的琶音与珠圆玉润一般的快速音群处理得非常迷人。

2. 最急板,E小调,奏鸣曲式。性格上属于谐谑曲,却将素材浓缩并将它处理出各种变化,刚柔两种因素在其间游刃有余地对比和彼此发生关系。

3. 如歌似地,并充满感情的行板,E大调,变奏曲式。这个乐章是此曲的核心。贝多芬对主题的说明是“如歌地,从心里很感动地”,共6个变奏,结尾是幽静地回忆第一主题,感慨万千地结束。

    《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in E-dur Op.109 ,题献给麦西米亮妮·布伦达诺(1802-1861)。布伦达诺一家很早就与贝多芬有交情,麦西米亮妮的母亲安多妮(1780-1860),贝多芬曾经题献给她《狄亚贝里变奏曲》,父亲弗朗兹(1778-1892)是个富商,后来以诗人身份活跃在诗坛,对贝多芬也有过经济上的援助。麦西米亮妮当时之后18 岁,颇受贝多芬宠爱。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E大调,2/4拍,奏鸣曲式。

       是以速度与拍都不相同的两个主题而写成的大胆的奏鸣曲式。首先柔和地 奏出第一主题。之后立即接富有表情的慢板,3/4拍,而进入第二主题。轻盈可爱的第一主题个拥有沉重音响的第二主题,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展开部回到原来 的速度,以第一主题为主进行发展。慢板是变化再现的第二主题,回原速进入尾声。最后,再一次出现第一主题便悄悄结束乐章。

第二乐章,最急板,e小调,6/8拍,奏鸣曲式。

       紧接着前一乐章不中断的演奏下来。虽然在性格上属于谐谑曲,但却将素材浓 缩,并将它做各种变化。第一主题以很强的力度气力十足的开始,是非常积极的感觉。第二主题在b 小调出现,是用第一主题素材构成的。展开部是以第一主题为主的展开。再现部里,第二主题也被移至e小调,以极为短暂的尾奏,用弱的力度开始做很大的渐强而 结束。

第三乐章,充满表情的如歌的行板,E大调,3/4拍,变奏曲式。

       这一乐章是整个奏鸣曲的核心。主题是在温和表情底下蕴藏有感 动,这是一支无比优美的旋律。第一变奏是充满感情地,随着圆舞曲风格的节奏,旋律更显得华丽;第二变奏是轻松愉快地,在十六分音符的轻快动态中融合着主 题,接着是与此成对比性的堂皇的和弦进行,以两者交替来进行;第三变奏为活泼的快板,将八分音符断奏的尖锐性动态和十六分音符的动态,相互配合在一起;第 四变奏变成稍慢的行板,9/8 拍,于是乐曲便进入与第三变奏完全不同的飘渺的幻想世界了;第五变奏是不太快的快板,2/2拍,主题改变为赋格曲风格的严肃表情,以此进行卡农式的变奏; 最后的第六变奏是回最初的速度,首先是3/4拍,主题在内声部呈示,然后是9/8拍,音乐也变得更细,其间主题若隐若现,有时更像是飘荡失散在遥远的地方一样点缀在高音区。最后再一次幽静地回想原型的第一主题,以感慨万千的气氛结束乐曲。


视频网址:https://v.qq.com/x/cover/ro1sp73kqpy65m4/v0527i92ud9.html

舒曼(Schumann)--钢琴套曲《童年情景》(Kinderszenen)


       钢琴套曲,德国作曲家舒曼作于1838年。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角度进行创作。

       钢琴套曲《童年情景》Kinderszenen Op.15 作于1838年。该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角度进行创作。舒曼以准确的笔触,洗炼的手法,深入儿童心灵刻画他们的心理活 动,使得乐曲的音乐形象幽默、神态逼真并富有情趣。

全曲由13个标题性小曲组成:

1. 异国和异国的人们 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 ,平稳四分音符夹杂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听到异国故事时诧异好好奇的神情。

2. 奇怪的传说 Kuriose Geschichte ,突变的节奏使乐曲显得夸张活泼,仿佛古怪离奇的故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3. 捉迷藏 Hasche-Mann ,上上下下飞快跳跃的顿音逼真地展现出孩子们你躲我藏、追逐游戏的情景。

4. 孩子的请求 Bittendes Kind ,亲切温柔的旋律充满稚气,并带有祈求、幻想的情绪,最后结束在属七和弦的七音上,形象地描绘了孩子提出请求期待答复时的神情。

5. 心满意足 Glückes genug ,欢快的旋律音型在高低声部轮番出现,内声部固定的切分节奏、丰满的和声都微妙地刻画了孩子得到所期望的东西后满足幸福的心理。

6. 重要事件 Wichtige Begebenheit ,夸张而单纯的顿音、呆板的节奏,呈现出孩子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令人发笑。

7. 梦幻曲 Traümerei ,这是其中最精彩迷人的一首,常单独演奏,还被改编为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并广为流传。乐曲节奏缓慢平稳,旋律起伏均匀,细腻动人,在丰满温和的和弦衬托下,渗透着梦境般静谧甜美的诗意,把人们带入梦幻境界。

8. 在壁炉旁 Am Kamin ,柔和舒展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充满融融之乐,和谐温暖的家庭图景。

9. 木马游戏 Ritter vom Steckenpferd ,在持续音上奏出带切分节奏的旋律简洁生动,使人联想到前后晃动的木马和木马上兴高采烈的小骑士。

10. 过分认真 Fast zu ernst ,跨小节的绵绵不断的切入构成严肃单调的主题,恰当地描绘出孩子努力思索神情。

11. 惊吓 Fürchtenmachen ,平静的主题交织着紧张的半音经过的弦,经音乐罩上一层恐怖色彩,刻画了儿童听到鬼怪故事后害怕惊恐而又好奇的心理。

12. 入眠 Kind im Einschlummern ,晃动的节奏型加上卡农手法的运用,形成了摇篮曲般温和宁静的气氛,中间的转调更增添了乐曲的梦幻色彩,最后平静舒缓的音乐表明孩子已酣然入睡。

13. 诗人的话 Der Dichter spricht ,这首终曲是以成人的口吻写成,旋律悠缓,蕴含着迷惘惆怅的心情,表达了舒曼对已逝童年的忧伤和感慨。 

       1838年,热恋中的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记得有一回你对我说:‘有时在你面前我真像个孩子。’无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写了30首有趣的小品。”在其中,就有《梦幻曲》。 在《梦幻曲》中,可以够明显觉察到诗歌般层层递进但又有些微妙变化的律动感。 乐曲用单主题三部曲式写成。一般三部曲的第二段,在曲调、性格、节奏上都有所变化,以便前后形成对比。 人们对那四个小节旋律既熟悉又喜爱,那些轻盈融情的歌,是每个聆听此曲的人心中的旋律。它叙述着人们儿时的美丽的梦,也抒发着理想世界的温暖、深远与甜蜜。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视频网址: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MwNzk3NDA4OA==.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