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聖母殿 中国古建筑承上启下的代表作 年代: 北宋
公元984年; 方位:山西 太原
悬瓮山麓; 亮点:北宋建筑的代表之作、中国仅此一例的鱼沼飞梁、8条霸气的木雕盘龙、43尊宋代彩塑。 简介 晋祠圣母殿,面阔7间,进深8架椽(6间),重檐歇山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最著名的北宋时期建筑之一。大殿“副阶周匝”的做法是我国现存古建筑殿宇中的最早实例;进深两间的前廊也是现存古建筑的孤例;殿前檐柱上8条宋代木雕盘龙,是唐宋古建筑中仅存的实例;殿内43尊宋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中国宋代雕塑精品;殿前的鱼沼飞梁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的仅存实例。 “晋祠圣母殿为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创建,初名正殿,内奉唐叔虞。不久,山体滑坡,殿宇折损,又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1年)重建,殿内改奉圣母。此后又遇地震损坏,与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现存殿宇上的各种构件规格不甚一致,技术手法也略有差异,应为三次兴工时期不同匠师的技法所指。”——《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述》柴泽俊先生 综合圣母殿的相关论文,圣母殿的架构,应该是以天圣年间重修的为主。 变!变!变! 之所以说晋祠圣母殿为承上启下之作,主要是因为其大木作架构,一部分继承了前代的建筑特征,另一部分则开创了许多后世做法的先河。无论是屋顶的瓦作,还是斗拱,抑或是梁柱的彩画等方面,都更加注重装饰性。 而这些构件上的变化,也进一步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美学感受,梁先生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指出,中国古建筑从唐、辽的豪劲时期,走到了北宋始创的醇和时期。至此,大唐的雄健大气褪去,呈现出大宋的优美典雅,却也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前预告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 屋顶之变——曲线美、重装饰 屋顶更为曲线美。 不仅是屋面下凹的曲线(举折),连正脊、屋檐也出现了从中间向两边微微升起的、自然过渡的优美弧度(因“升起”而造成)。 【瓦作必是后世更换无疑,应是明清作品。更换瓦作时正脊曲线有可能修小了,檐口曲线比较正常。屋面典线真正的登峰造极之作应是明清时期的闽南台湾,粤东的屋面相对还比较正常。】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屋顶更为注重装饰。 鸱吻头部变出龙形象,尾部则各种变化不拘泥;垂脊上末端出现不同的蹲兽;琉璃瓦使用面积增大(圣母殿还是以剪边为主)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圣母殿的鸱吻(明)、琉璃瓦并非北宋原物,但相关风格确实出现在北宋时期,所以,在此借圣母殿指出。 虽然鸱吻是明代之物,琉璃瓦也很大可能是后世重修的,但还是能比较明晰的表现那个时代建筑物屋顶以琉璃瓦剪边的特征。 蹲兽,很可能也是后世重置。不过,蹲兽的运用及等级规定确实也始于宋代。 斗拱之变——比例变小、假昂出现 从圣母殿的斗拱上下檐、柱头补间铺作各不相同的情况来看,或许正好印证了前文所说的“现存殿宇上的各种构件规格不甚一致,技术手法也略有差异,应为三次兴工时期不同匠师的技法所致”。 由于不同斗拱细节之处非常复杂,也缺乏每一个不同斗拱的图片,因此不作赘述,有兴趣推荐看看祁英涛先生的论文《晋祠圣母殿研究》。在此,只突出讲讲斗拱的两大变化。 【文中用昂情况没交待清楚:下檐柱头用双直昂+蚂蚱耍头;下檐补间用单抄单下昂+昂形耍头;上檐柱头双抄单下昂+昂形耍头;上檐补间为单抄双直昂+蚂蚱耍头。直昂形态与后世常见的假昂有所不同,也称之为假昂雏形,但本质上是相同的,均为昂形华拱。】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1:3的斗拱与柱高比。 圣母殿斗拱(下檐)与柱高之比,从前面东大殿、万佛殿、华林寺正殿系列建筑的1:2左右,缩小至约1:3。 不难发现晋祠斗拱与柱高的比例较前面介绍的系列古建筑都小了。 平(假)昂的初现。 观察圣母殿下檐柱头铺作可以发现,柱头铺作的昂并非斜向下的真昂,也非后世明清故作斜向下的假昂,而是华栱继续水平伸出作”昂“状的平昂。 当然,称之为假昂也无不妥,它确实有别于”真昂“,而且这种做法极有可能开启了后世明清假昂做法的先河。不过,我还是比较倾向于祁英涛先生的观点,即”圣母殿斗拱中的平昂,与后代斜垂向下的假昂不同,它实际上是华拱的水平延伸,仍是一根杭木,“。此处,用平昂,既区别于真昂,又区别于明清之假昂。 下檐柱头铺作的平昂。 【假昂还隐刻华头子,比后世的昂嘴更平直,昂头呈琴面。相比之下,敦煌慈氏塔的批竹假昂样式更古。】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用材偏小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圣母殿作为一座7开间的大殿,根据后世《营造法式》之规定,应该用二等材或三等材,但圣母殿其斗拱用材却仅相当于五等材。 阑额之变——普柏枋出现 及至辽、北宋,阑额之上开始出现普柏枋,与阑额共同组成截面为“T”型的构件。普柏枋出现早起,阑额仍不出头。 无论是上下檐,角柱都是阑额不出头,普柏枋出头。 柱之变——不仅升起,还侧脚 晋祠圣母殿应该是中国最早运用侧脚做法的古建筑之一。前面写到的系列古建筑(宋代以前),据近年的重新测量的报告,都仅有升起的做法,而没有出现侧脚。 所谓“侧脚”是指大殿檐柱的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 减柱法 写此文时,一直在想要不要把“减柱法”这一特征加入(因和我见过的金代减柱法大木构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等有所不同),经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指点,确认这也是减柱法的一种,在此,将“减柱法”——这一辽、宋、金、元建筑的一大特征,引用博友的观点来介绍。 【(晋祠圣母殿)大木结构有一特色之处,前檐明次间四根老檐柱不直接落地(落脚于三椽袱背上),形成减柱造布局,造成前檐副阶与殿身第一进间合并为进深达四架椽的宽阔前廊。从功能上讲,与保国寺大殿、华林寺大殿进深第一间辟为前廊一样,均为礼佛空间。】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一样是减柱造,只是减柱的部位比较特殊,减的是殿身上檐檐柱,由于少见,就是特色之处。金元时期的减柱造一般在殿内空间减柱,所以感觉很不相同。金元以后还有另一种减柱造实例,用抹角梁、递角梁来构造殿内无柱空间,最典型的例子是长武县昭仁寺大殿,“九梁十八担”的梁架结构实为减柱造。】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木雕蟠龙的气势 “殿前8根廊柱上风别缠绕着木雕蟠龙8条,盘曲自如,鳞爪有力,昂首竖角,张口向前,极尽其庄严威仪。蟠龙之制曾见于唐代及其以前石塔门龛倚柱和造像碑佛龛倚柱上。木构建筑上饰木雕蟠龙柱者,晋祠圣母殿是全国最早也是仅存的实例。”——柴泽俊先生《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述》 ![]() 关于龙的形体形态,柴泽俊先生的描述简明且准确。更重要是龙首那种独立于天地的神气,个人认为这种气质才是唐宋龙形象与后期的最大区别。 宋代塑像41尊 圣母殿内有宋代塑像41尊,分别为居中的神龛内为泥塑的圣母像,即唐叔虞与周成王之母——邑姜之像,其余40尊为泥塑宦官、女官、侍女像,分立于龛前和大殿3侧墙内。
这些塑像中尤其以侍女像的包含各种情感的不同神态而为人所赞叹,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宋代彩塑精品。 ![]() 大殿一侧的侍女像。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面,是建在方形水池上的十字形梁桥……沼上梁栿结架的桥面有若禽鸟展翅欲飞,故名……现存鱼沼飞梁后壁与圣母殿台基交错垒砌,当是同时营建,应为宋初遗构。沼中立抹楞方形石柱34根,大部分造凿技法和柱础莲瓣式样尚存北朝风韵,应为旧柱继用。”——柴泽俊先生《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述》 鱼沼飞梁之制最早出现可能在北魏,而流传至今的实物,仅在晋祠! ![]() ![]() 【鱼沼飞梁的永定柱和斗拱保持了解放前的形态,石构栏杆是解放后复原的,解放前只有简单的砖砌护栏。】by 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元代彩塑14尊 “晋祠唐叔虞祠享殿内元代乐伎彩塑,原为太原关王庙寝宫内造像,公元1961年移置于晋祠保存。乐伎分东西两列,每列7尊,共14尊。每列前为侏儒引领,每列末为祭祀官吏,中间5尊为乐伎。手执手鼓、板鼓、铙、钹、云锣之类打击乐的为一列,手执琴、筝、琵琶、胡弦等弦乐器的为一列,都在作敲击和演奏状……这种极富社会生活气息的元代历史人物彩塑,堪称全国孤例。”——柴泽俊先生《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述》 ![]() 手执手鼓、板鼓、铙、钹、云锣之类打击乐的一列。 ![]() 手执琴、筝、琵琶、胡弦等弦乐器的一列。 ========================================================= 推荐文章: 祁英涛先生《晋祠圣母殿研究》 参考书籍: 《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论》——柴泽俊先生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先生 《识别中国古建筑》——李金龙先生 《中国古代建筑》——贾洪波先生 关于中国古建筑,作为爱好者,并非专家,文中难免有不正确、不严谨之处,欢迎古建筑高手、达人指正。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使用先请征得本人同意。如果喜欢,请不吝点赞、转发哦!谢谢! 更多旅行、摄影、广州、博物馆或中国古建筑的话题,也欢迎在微博@風清航i 交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