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幔对流说”渐冻,“地幔动静脉环流说”迎春

 太克真人 2019-12-19

显而易见,要解决地壳大陆漂移动力源问题,必须要解决地壳以下地幔流的问题。

众所周知,对于地球内部,国际流行的学说是“地幔对流说”,其要点是洋底裂纹成为地幔对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根溯源,地幔对流说是英国著名地质学家A霍姆斯(Holmes Arther,1890—1965)提出来,对口解决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动力源问题(他本人力挺大陆漂移说)。对于为人谨慎、学风严谨的霍姆斯本人,曾对此学说有过特别说明:“此类纯属臆想的概念,特为适应需要而设。在其取得独立的证据支持之前不可能有什么科学价值”《物理地质学原理》。

 

可见,地幔对流说是一个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证据,基本上源于生活常识的臆测产物。然而,这样一个学说却被披上了国际主流学说的外衣,行走江湖半个多世纪,更是堂而皇之地进了课本和科普读物,忽悠普罗大众几十年……,这是严重违背霍姆斯本人意愿和科学精神的。

或许可以用人类的“羊群效应(或盲从效应)”来解释。一群聊天聊得特别High的人群中,突然一个人抬头,仰面朝天。其他人不明就里,纷纷抬头,在天空中寻找着什么,结果一无所获。互相追问无果,最后,追问到最初抬头的那个人,他的回答出乎众人意尿,他说,“我有流鼻血的毛病,感觉要流鼻血了,所以抬头控控鼻血……”。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随着人类的科技进步和对地球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地幔对流说的局限性和其有悖于普适的天体物理学规律(差速旋转)。鉴于地幔对流说给地学研究带来的混乱,有识之士提出了“地幔环流说”: 基于差速旋转的天体物理学规律,地球内部,地心超高速自转,由内而外,绕转速度逐层降低,直到最外层地壳,以蜗牛🐌般的速度漂移绕转。或者由外而内,地幔流速要远大于地壳蠕动漂移。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太阳系,由内而外,行星天体公转速度不断降低,可以想象得到,最外层的太阳系天体(或奥尔特云迷你天体?)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地幔环流说主张,地幔流有其自身属性,与洋底裂纹没有必然联系,洋底裂纹不可能左右地幔环流,洋底裂纹只不过是地球天体演化到特殊阶段的特殊产物,如同火星海洋的消失演化,未来数亿年后,地球海洋消失后,洋底裂纹也将消失。

地幔环流说主张地壳大陆的漂移动力来自地壳下面快速流动的地幔所形成的摩擦拖曳力,如同漂流河流中的小船,沿着河道快速漂移。

然而,地球是个球体,不是宽阔的大河,地幔环流的动力来自哪里?如何形成闭环?

很显然,地球内部地幔和地心是一体的,地幔环流离不开地心的动力支持。

 

澳大利亚本岛板块作为地心的形象代言人,为我们展现了地心的独特地理位置、轮廓大小和外貌特征,以其几何对称轴旋转而成的几何体,即为地心近似体。类似窝窝头一样的“上凸下凹”的两个面是地心最凸出的特征,或者说地心体下部有个明显的凹陷空腔。

类比人体的心脏可知,心脏起到输出动脉血和回流静脉血的功效,以此保持身体各部分的体温。类似隔膜泵,心脏为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源。

 

而地心在超高速自旋的同时,也起到心脏输血的功效,只不过它输出回流的是地幔流体。沿着地心所在的纬度环(南回归线),为地心输出的地幔动脉逐层上涌区,抵达地壳的地幔流在绕转地心的同时,向南北两极呈螺旋线分流,在南北两极形成地幔旋涡,再以静脉回流至地心。两股地幔静脉流在地心处对冲PK,在极高温、极高压条件下,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地心所需的物质,实现地心的增生壮大。

 

以地心所在的纬度环为界限,北区(北半球及赤道区域)自由板块,北漂的同时伴随着逆时针旋转,南区(南半球中、高纬度区域)自由板块,南漂的同时伴随着顺时针旋转。处于北半球的印度板块表现出强烈的逆时针旋转就是明证,作为北漂双旋臂洋陆漩涡的核心,西北太平洋洋底古陆板块已完全处于北半球,因此,洋陆漩涡表现出明显的逆时针旋转。

 

位于南美洲板块南端与南极洲之间的斯科舍板块(Scotia Plate),整个造型仿佛溃堤的河口,其形成原因在于,南极洲板块的前身,与南美洲相连的古鲸洲板块,自赤道区域南漂,进入南极圈后,到达南极地幔旋涡入口边缘,与南美洲撕裂后分离,顺时针旋转滑入南极地幔旋涡演化为南极洲板块。撕裂的区域在地幔环流的驱动下,海底板块迅速东漂填充,从而形成决堤型的造型。此造型说明南极洲板块与南美洲板块曾经相连的事实,也说明两大板块向东漂移的事实。

日本岛以东,西北太平洋洋底大塔穆火山的考察发现表明,其诞生于赤道,由赤道漂移演化而来。所以,洋底板块也在漂移,已被国际地学界证实。

国际地学界一直认为,美洲板块在向西漂移,这是以欧亚板块为参照系得出的相对漂移方向。众所周知,欧亚板块作为北漂古陆板块群的主体也在漂移,作为同一个漩涡,其旋臂或同为顺时针,或同为逆时针。地球北漂洋陆漩涡显然是逆时针旋转,其旋臂绝对漂移方向为向东摆动,不可能出现逆向打架的情形,作为驱动力的地幔环流也决定了旋臂的同向摆动。所以,美洲板块的绝对漂移方向为向东摆动漂移。

美欧间距拉大,大西洋扩张而太平洋收缩表明,北漂洋陆漩涡的右旋臂亚洲板块及其延伸岛链东漂的绝对速度,大于左旋臂美洲板块东漂的绝对速度。在以太平洋居中的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右旋臂在四大金刚古陆板块(欧洲、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的强劲助推下,对西北太平洋洋底古陆板块实施逆时针紧密包裹,同时向东追赶美洲板块。

 

大西洋洋底裂纹对右旋臂欧亚板块起到加速作用,而对左旋臂美洲板块起到减速作用,但它不可能喧宾夺主到改变美洲板块的绝对漂移方向,对右旋臂漂移起到锦上添花,对左旋臂漂移起到有限阻尼,起根本决定作用的还是地幔环流。

 

而洋底裂纹作为洋底裂纹山脉巨龙的龙体,随着洋底龙头蠕动北漂,也在蠕动变形漂移。洋底裂纹仿佛是地壳皮肤上的一道伤口,而海洋恰似包裹伤口的创可贴,洋底裂纹可以蠕动变形,但与地幔环流模式没有一点关系,如同人体的伤口,不可能影响到全身的血液循环模式。

 

所以,在地幔流的驱动下,无论大陆板块、洋底板块还是洋底裂纹,整个地壳都在蠕动漂移。由西向东,顺地球自转方向,而古陆板块则以螺旋形路线,向南、北极地幔旋涡入口集结。南极洲板块已完成使命,北漂的洋陆漩涡还在路上,未来数千万年后到达北极,洋陆漩涡消失。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