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内创新药研究入门篇

 自主是道 2019-12-19

雪球 2018-04-10

$ 恒瑞医药 ( SH600276 ) $

一、前言

本文的内容综合券商研报、咨询机构、智库等市场机构的综合研究成果,力图对创新药行业进行入门级别的研究与知识的整合,非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二、创新药定义与内涵

根据我国现行的 2007 年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我国药品的注册分为三类:化学药(化药)、生物制品(生物药)、中药与天然药物,通常我们所说的西药包括化药和生物药。

2016 年 3 月,总局发布《关于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2016 年第 51 号),将化学药品注册分为 5 类,其中 1 类为:" 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 ",指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

根据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注册分为 5 类,其中 1 类为 " 创新药 ",指含有未在中药或天然药物国家标准的【处方】 中收载的新处方,且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包括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生物制品的 1 类为 "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因此,通常我们谈论创新药时,所指的 1 类新药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数据来源:CFDA

三、我国创新药发展的现状

从行业规模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8,185.50 亿元,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放缓。

2003-2017 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就结构而言,我国目前仍然以仿制药为主,2005-2016 年间,我国创新药申报总数为 851 个品种,获批进行临床试验的比例约为 54%,而最终成功批准生产的仅为 32 个,占比 3.64%。但是,随着我国创新药面临的大环境变化,近年来创新药的发展速度有加快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创新药发展提速

近年来,随着我国药企研发实力的增强,政策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强,我国创新药领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根据总局 2017 年发布的《2017 年度药品审评报告》,2017 年我国创新药注册申请数量为 402 件(设计 181 个品种),注册申请数量较 2016 年增长 34%,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003-2017 年我国创新药注册申请数量级品种情况

数据来源:CFDA、CDE

(二)我国创新药以化药为主,适应症以抗肿瘤、消化系统药物和内分泌药物为主

根据总局披露的上述报告信息,2017 年我国创新药注册申请的药品类型以化药为主,注册申请数量为 324 件(涉及 112 个品种),生物制品 76 件(涉及 68 个品种),中药 2 件(涉及 1 个品种)。

数据来源:CFDA、CDE

从适应症的角度看,2017 年药审中心批准创新药临床试验(IND)的 170 个品种中,抗肿瘤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和内分泌系统药物较多,占全部创新药临床试验批准数量的 65%。

2017 年我国创新药 IND 批准适应症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CDE

(三)创新药政策力度加强,政策环境利好

2015-2017 年间,我国国务院、卫计委、食药监局、发改委等部委推出多项政策推动药企由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主要可以概括为五大方面。

1、临床试验数据核查

2015 年起,CFDA 总局在我国制药行业掀起了临床试验数据核查 " 风暴 " ,严惩故意造假,允许规范补正。通过临床数据的核查,将有助于我国制药企业更加注重临床试验的质量,同时促使优质的 CRO 企业得到更多的市场青睐,促进我国 CRO 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015-2017 年 CFDA 总局关于临床试验数据核查的相关政策

来源:亿欧智库

2、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

2017 年 10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 意见,其中一条为 " 全面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 " 。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是我国药品注册制度改革中的重大事件,将改变现有的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的捆绑制,有助于药企获集中资金、 技术和人力进行创新药的研发活动,同时有助于明确和强化研发者在药品研发、 生产、 流通和使用的整个周期中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促使其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保障药品安全,提高药品质量。

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捆绑制下的主要弊端

数据来源:亿欧智库

3、加快药品审评流程

2015-2017 年,多项国家政策文件中提出,要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以缩短审评审批流程。 加快临床急需等创新药械上市步伐,一批新药优先获准上市,,其对于激发医药研发的活力,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解决临床急需药品短缺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截至 2017 年底,纳入优先审评程序的 423 件注册申请中已有 272 件完成审评,占比为 64%。自纳入优先审评程序之日起,IND 申请、NDA、ANDA 首轮审评平均用时分别为 39 个工作日、59 个工作日和 81 个工作日。截至 2017 年底,共有 110 件注册申请通过优先审评程序得以加快批准上市(以通用名计算,共涉及 57 个品种),其中,2017 年有 50 个品种,包括国产自主研发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口服丙肝治疗用新药阿舒瑞韦软胶囊、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甲磺酸奥希替尼片、儿童抗癫痫用药左乙拉西坦注射用浓溶液等创新药。

2015-2017 年国家关于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的相关政策内容

4、鼓励优质创新药品,并与国际接轨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研发,成为国家重点鼓励的方向。国家出台了专利保护、 临床试验数据保护、 国家工作人员保密责任、 规范学术推广行为、 支持中药传承和创新等多项内容,将有效改变国内存在的盲目立项,低水平重复,以及仅仅为获得一个有知识产权的独家产品而进行新药研发的非理性行为。

国家创新药领域工作汇总

此外,CFDA 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2017 年 6 月,CFDA 正式加入 ICH(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zation,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和中国医药产业的认可,有利于中国医药行业在研发、 监管等各方面与国际接轨。 同时,这将推动国际创新药品早日进入中国市场,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同时提升国内制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创新药研发流程

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大,研发流程也很长,通常为 5-10 年。经统计,2005-2016 年间,我国创新药申报总数为 851 个,获批进行临床试验的比例约为 54%,而最终成功批准生产的仅为 32 个,占比 3.64%,成功率之低可见一斑。

创新药研发流程典型周期示意图

五、我国创新药的需求与供给

(一)需求:创新药进入肿瘤从绝症到慢性病的新周期

创新药的本质是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创新药的发展与疾病谱的变迁互为因果。疾病谱的变迁导致创新药向特定领域发展,创新药的发展使相关疾病被攻克,相关疾病被攻克带来了预期寿命的提高,预期寿命的提高带来了疾病谱的变迁, 环环相扣形成闭环。 主线是人类预期寿命的提高(前有抗生素, 今有肿瘤免疫疗法),支线是预期寿命提高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创新药的需求具有明显周期性

从主线看,在世界范围内创新药主要经历了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为 1940-1970 年,该周期内青霉素被发现,使得肺结核、恶性细菌感染等曾经的不治之症被有效控制,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从 60 岁向 70 岁迈进,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当时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因此,1970 年开始,创新药进入第二个周期,主要需求为满足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需求,普利类等降压药、 他汀类等降脂药、 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的陆续研发上市,绝大多数的心脑血管疾病得到控制,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从 70 岁向 80 岁迈进,恶性肿瘤死亡率提高,成为主要疾病;目前,创新药的需求处于第 3 个周期内,免疫疗法、细胞治疗的面世, 使癌症变成慢性病成为可能,人类平均预期寿命有望从 80 岁提高到 90 岁。

创新药经历的三个周期示意图

数据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从支线看,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白内障、类风湿关节炎、湿性黄斑病变等老年疾病发病率逐步提高,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也可以产生大品种,例如全球销售额第一位的修美乐以及国内投资者比较熟悉的康柏西普。

与上述三个创新药经历的周期不同,创新药的研发周期更长,以心脑血管创新药为例,其创新周期长达 40 年,可分为技术积累起、研发突破期、销售黄金期、衰退期。

目前,新一轮创新药周期已经打开,此轮周期的核心驱动力是肿瘤从绝症向慢性病的转化,从研发周期的角度来看,现在正处于研发突破期,即将迎来销售黄金期,如下所示:

因为人种、饮食习惯等原因, 东亚人口与美国人口疾病谱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考虑人种、 饮食习惯两方面的因素,可以参考日本、新加坡两地疾病谱分布。可以看出,肿瘤为日本、新加坡死因占比最高的疾病类型。

根据中国癌症中心公布的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数据, 申万宏源对癌症存量患者人数进行了测算,估算 2017 年存量肿瘤患者接近 1300 万人,使用存量患者 / 死亡人数, 粗略测算患者生存时间, 结合新发病人数估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在 3 年左右。一旦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疾病被攻克,从绝症转变为慢性病,癌症生存期有望从 5 年向 8 年迈进。带癌生存期的增加带来的是存量患者的扩容,我国目前每年新增肿瘤患者 400 万人左右,目前生存中位数是 3 年左右,存量患者人数 1300 万人。若癌症完成从绝症到慢性病的转换,生存期从 3 年延长至 8 年,则存量患者人数将达到 3200 万人以上。

(二)供给:我国主要创新药研发企业情况

相较于罗氏、诺华、强生等国际巨头而言,我国的创新药企业规模还较小,目前恒瑞医药为国内市值唯一超过 2000 亿元级别的公司,其他主要企业包括 A 股上市公司:信立泰(002294)、复星医药(600196)、亿帆医药(002019)、贝达药业(300558)、沃森生物(300142)、康弘药业(002773)、丽珠集团(000513);港股上市的三生制药(01530)、中国生物制药(01177)、石药集团(01093)、绿叶制药(02186)、李氏大药厂(00950);美股上市公司:百济神州(BGNE)、和黄医药(HCM)、再鼎医药(ZLAB);新三板挂牌公司:君实生物;非公众公司:信达生物、微芯生物、亚盛医药、索元生物、百奥泰生物;以及研发平台型公司(CRO、CMO)。利用海通证券梳理的相关资料,以下将展示 A 股主要公司的产品线情况。

1、恒瑞医药

2、复星医药

3、贝达药业

4、康弘药业

5、丽珠集团

6、信立泰

7、亿帆医药

8、沃森生物(不包含疫苗)

9、研发平台型公司(CRO、CMO)

主要参考资料:

1、海通证券,《国内创新药蓝皮书》。

2、亿欧智库,《2018 中国医药研发创新研究报告》。

3、申万宏源,《创新药系列深度报告之一—创新药研发周期理论,创新药研发回报率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