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是安禄山小弟,西方汉学家称:若不是被儿子杀死,将推翻唐朝

 飞虎catzbc 2019-12-19
史书今古-头条号 2019/12/1317:52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原本强盛无比的唐王朝因为这次动乱而衰败下去,再也无法恢复到昔日之荣耀。

此人是安禄山小弟,西方汉学家称:若不是被儿子杀死,将推翻唐朝

安禄山作为安史之乱的挑起者,他是要承担历史骂名,不过今天笔者给大家讲的这个人叫做史思明,他可是要比安禄山可恶的多了,虽然他没有安禄山出名,但是他做的阴险勾当可是要比安禄山还要多,对唐朝的迫害也是远超安禄山。西方隋唐史研究大师丹尼斯・克利斯平・崔瑞德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评价道

“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春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此人是安禄山小弟,西方汉学家称:若不是被儿子杀死,将推翻唐朝

这个人的发家史很有意思,他从一个没有身份背景的小人物,一步步混起最终成为安史之乱最大的赢家,考得并不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打拼,而是一个字“骗”。

史思明原本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他为了躲债逃到了奚族领地,而奚族是一个非常排外的名族,他们见到史思明鬼鬼祟祟的,一看就不是好人,于是果断将他抓住,询问他来此地的目的,不然就杀掉,这个时候史思明就开始展现出了他的行骗能力。

此人是安禄山小弟,西方汉学家称:若不是被儿子杀死,将推翻唐朝

他被抓之后表现得临危不惧,大声说道:“我乃大唐王朝派来的使者,若敢动我将会大祸临头”。奚族是一个不算强大的部族,此刻正直唐王朝强盛时期,奚族人被这么一吼还真的被吓住了,于是就将信将疑的将其送到奚族首领面前,让首领确认。而史思明在奚族王面前依旧高谈阔论,将奚族王都唬住了,声称大唐想要礼结四方,让奚族率领使者前往拜见。

奚王一听,认为这是好事,说不定能够攀上唐朝的高枝儿了,于是就派遣了手下最得力的将军琐高率领数百将士随同史思明一同前往唐朝觐见。

一路上史思明坐卧不安,心里埋怨道这个奚王怎么如此老实,就这么随他来了,等真到了唐朝自己的谎言自然会不攻自破,于是他就想着破局之法。

当一行人快要就到了平卢(今辽宁省朝阳市)时,史思明心中忽然有了一条毒计。他偷偷写下一张纸条,然后让人将这个纸条送给平卢城的守卫,上面赫然写道:“奚族人打着朝拜大唐天子的名号派遣大将琐高和精锐将士偷袭平卢!等见到之后一定要先下手为强干掉他们。”

结果正如史思明所料,守城人员见到这些奚族将士后立刻动手,这些倒霉的奚族人还不清楚缘由,就被杀死,之剩下大将琐高被生擒。此刻他的人已经被杀了,任凭琐高如何喊冤也无济于事。琐高是奚族名将,这些守城的官员自然是知道他的名号,因此就将琐高送到幽州节度使那里。节度使知道此事后夸赞史思明立下大功,乃是给唐朝立功了,于是就将其引荐到朝廷中,此后开启了史思明的官运。

此人是安禄山小弟,西方汉学家称:若不是被儿子杀死,将推翻唐朝

不得不说史思明的这一招玩得绝,在不好的处境中反而倒将一军,使其成为自己升官的踏脚石。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靠行骗起家的史思明恰巧成为了靠花言巧语讨皇帝与杨贵妃开心的起家的安禄山谋士,安禄山对于这个小弟也是喜欢得很,让他成为自己的狗头军师。到了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史思明干起了老本行——给安禄山出主意:诈称奉密旨讨伐杨国忠,然后从范阳起兵15万谋反,安史之乱就此爆发。

对于安禄山而言,安史之乱的前期是成功的,叛乱刚爆发的时候,他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建立大燕政权。可皇帝位置还没有坐热,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对外宣称安禄山暴死,因此继承了安禄山的势力。不过此时的史思明并没有在安禄山身边,他此刻身处范阳,此地乃是安禄山的老巢,资源钱财充足,得知安禄山死后顿时起了自立之心,不仅不接受安庆绪的收编,还趁机将原本部分属于安禄山的势力收为麾下,再加上自己手中的军队,亦有了自立门头的实力。

虽说史思明喜欢使用歪门邪道,但是此人本身也是很会打仗的,若用在正道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在军事上与大将军李光弼打得有来有回。明代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人物王世贞就评价史思明为: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

此人是安禄山小弟,西方汉学家称:若不是被儿子杀死,将推翻唐朝

不过相对于打仗,史思明更喜欢的就是阴险毒计。他自立山头后他由想明白一件事:安庆绪是安禄山的儿子,继承安禄山的势力自然是理所应当,而自己若自立山头的话名不正言不顺,再加上自己的实力不高,外面两家打谁都打不过,何不先找一个靠山,然后坐山观虎斗,自己暗中发展实力呢?

想明白这一点,史思明就干脆投降唐朝,让唐朝专心对付安庆绪!笔者写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明末皇帝崇祯,前有叛军李自成后有满人皇太极,可依旧一味的坚持打两边,最终腹背受敌,有时候太过强硬也不见得是好事。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说史思明。当史思明率领十三万大军投降唐朝后,唐肃宗可是很高兴的,立刻就封史思明为归义王,仍然兼任范阳节度使,自身的权利没有受限制还平白对了一个友军,岂不是美哉?于是他乐呵呵的看着唐军和安庆绪斗,自己暗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不过唐朝也不是傻子,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了史思明暗地里在扩充实力,于是就派人监视史思明,禁止他如此行事。而史思明自然之道早晚会被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他的实力已经壮大了不少,自然不再畏惧谁,于是打倒一耙:我老史真心实意投靠你们,你们竟然怀疑我,还派人监视我,这谁能忍?老子反了!

此人是安禄山小弟,西方汉学家称:若不是被儿子杀死,将推翻唐朝

公元758年9月,唐肃宗号称以举国之力攻打安庆绪所在的邺城。安庆绪自知难以招架,就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虽然为人阴险,但是也知道若安庆绪被唐军吃掉,此刻的自己还无法与壮大后的唐军独斗,于是就派兵支援。当然,史思明可不是什么善良之人,他必然是等到安庆绪被唐军打得弹尽粮绝之后才出的手。当时的邺城有多惨呢?《旧唐书》中记载:

庆绪自十月被围至二月,城中人相食,米斗钱七万余,鼠一头直数千,马食隤墙麦鞬及马粪濯而饲之。

正所谓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史思明等的就是这个时机。等到759年3月的时候,史思明率军救援,成功打退唐军。而史思明的这一招果然很有用,安庆绪的军中流传出不少风言碎语,很多将士们都说道:“今日安可更背史王乎!”,安庆绪手下的大将张通儒、高尚、平冽等人更是公然对安庆绪说道:“史王远来,臣等皆合迎谢。”史思明看到安庆绪与手下离心离德,自然知道时机到了,于是就派人在军中煽风点火,让安庆绪越来越坐不住。

事后史思明趁机提出与安庆绪结盟请求,邀请他与自己“歃血为盟”,共同打击唐军,之后平分天下。相对于阴险狡诈的史思明,安庆绪就要太“单纯”,他听到史思明的邀请后乐呵呵的就带着四个弟弟及部下孙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前去了。结果被当场拿下,估计安庆绪没有看过“鸿门宴”这个故事吧。

此人是安禄山小弟,西方汉学家称:若不是被儿子杀死,将推翻唐朝

之后他带兵进入邺城,收付安庆绪的部将,自己的实力得到空前壮大。安禄山怎么也不会想到,安史之乱的最终胜利果实,竟然落到了他的这个小弟手中。

唐军经过之前的战斗时已经有所消耗,而史思明的实力又得到壮大,此消彼长之下史思明已经有压倒唐朝之力。并且史思明此人又是一个颇有能力的人,若按照这种局势发展的话,史思明推翻唐朝还真的是一件极有可能的事情。

不过对于史思明这种恶人,似乎老天都不让他成功,最终史思明在不备之下,走了安禄山的老路——被自己的儿子杀死。而唐军也借此机会,逐步反败为胜。虽说唐朝最终镇压的叛乱,但是在战争中是没有胜利者的,中原大地生灵涂炭,藩镇割据,官宦专权,唐朝早已被折腾得千疮百孔,再也不复昔日盛况。

此人是安禄山小弟,西方汉学家称:若不是被儿子杀死,将推翻唐朝

史思明这种玩弄阴险毒计的人终究不会善终。不过平心而论,史思明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不易了,人生在世若想过过得安稳或者想往上攀爬,既然就少不了使用计策。虽说现在社会已经不想古代那般动不动就是动手的时代,但是现在在生活与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战斗呢?历史不像专业的权谋书一般教你运用权谋,但是我们可以在读史的过程中自己品味权谋。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古人们在面对上级的时候如何应对?遇到家族危机时如何化解?这些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读史我们也要读对,不能读一些没有营养,没有启发性的史书。《资治通鉴》就是一本非常适合常人读的一本史书,它不仅能够让人“通史”,还能让人“解史”,让人能够学会其中的权谋,这才是根本,因为《资治通鉴》本就是一本帝王教科书。只要能够学好里面的权谋之术,不管是在为人处世上,还是学习工作上,都能够得心应手。

此人是安禄山小弟,西方汉学家称:若不是被儿子杀死,将推翻唐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