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道教知识名人事略之陶弘景

 为什么73 2019-12-19

陶弘景(456—536年)南朝齐、梁时的道教学者、医学家、药物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又称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生于南北朝时期宋孝建三年(公元456年),殁于梁武帝大同二年 (公元536),享年八十一岁。他的一生,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 三个朝代。他曾从陆修静的弟子孙游岳学道家符图经法。

二十岁以前, 任南齐诸王侍读。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来历游名山,寻访真 逸,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后隐居句容句曲山(即茅山),从事丹道,并勤于著述。梁武席时,礼聘不出,但朝廷人事多向他谘请,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井杂有五行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学等都作过一定的研究。会整理《神农本草经》,增加新药和当时的化学药物,写成《本草经集注》 (现存炖煌残本),后世编纂本草书籍者,都据为蓝本。

此外,他造有浑天象,着有《真诰》、《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药总 诀>等书,共计二百余卷。(考证)陶弘景一生经历过三个武帝。从一岁王九岁,是南朝 刘宋孝武帝时代,到二十四岁(公元 479)宋亡。二十五岁后,仕于南齐;三十七岁时,脱朝服挂于神虎门(一作神武门),辞官归隐, 是南齐武帝永明十年壬申岁(公元 492)。他往各处名山洞府寻师访 友,搜集道书,昔三十七岁以前之事。

梁武帝即位,是天监元年(公元 502),此时陶弘景已四十七岁,他入山已有十年了;在梁朝又 经过三十五年,始终没有做官,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 536) 三月十二日去世。他去世后十三年,梁武帝才被侯景困死于台城。研究陶弘景历史,若不把这三个武帝分析清楚,恐难兔错误。

当时所以称为“山中宰相”者,因他以山林隐士的身分,受朝廷特别知遇,向来少有,使人人羡慕不置,故送他一个清高而又名贵的头街;并非真在山中做梁朝的宰相。(补充)弘景一生虽历宋、齐、梁三朝,只在齐朝任过闲散官职,如“振武将军”“左卫殿中将军”“奉朝请”等名目,都是虚衔,实际做的是诸王“侍读,即是教王子读书兼管一切文墨事件,他做得厌倦了,故决意辞官,入山修道。

在廿九、三十、三十一岁这三年中早已拜孙遂岳为师,算是陆修静再传弟子,陆的著作虽多,全副精力专用在阐扬道教,而陶则博览兼通,无所不备,如萧纶所撰碑文说:“淮南鸿宝之诀(淮南王刘安有鸿宝苑秘书,言神仙事),陇西地动之仪(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器,能测知陇 西地震),太乙遁甲之书(太乙九宫和奇门遁甲),九章历象之术(天文算术),幼安银钩之敏(晋索靖,字幼安,善书法,笔画如银钩),允南风角之妙(风角即候八力之风占吉凶,允南不知何人),太仓素问之方(汉淳于意,为太仓令,精医术),中散琴操之法(晋康,为中散大夫,善弹琴),咸悉搜求,莫不精诣;羿射、苟棋、苏卜、管筮,一见便晓,皆不用心;张华之博物(晋张华撰博物志),马钧之巧思(三国时马钧有巧思,曾发明翻车,后世叫作水车),刘 向之知微(知微即知机。刘向预知王氏代汉,弘景亦预知梁武帝太清三年之事),葛洪之养性(弘景仙学是葛洪一派),兼此数贤,一人而已”。这些话都符合事实,并不夸张。

《梁书卷五十六·侯景传》:“先是丹阳陶弘景隐于华阳山, 博学多识,尝为诗曰:‘夷甫(晋,王衍)任散诞,平叔(魏,何晏)坐谈空,不意昭阳殿,化作单于宫。大同(535—545)末,人士竞谈玄理,不习武事,至是侯景果居昭阳殿”。《南史卷七十 六·陶弘景传》:“弘景妙解术数,逆知梁祚复没,预制诗云(诗同上),秘在箧里,化后(即羽化),门人方稍出之”。《南史》又云:“帝使造年历,至己巳岁而加朱点,实太清三年也(梁武帝死于是年)” 《南史》云:“父为妾所害,弘景终身不娶。”

《华阳陶隐居内传》亦云:“先生既冠,而不肯婚。盖一生不迩于声色也”。关于年龄一事,萧纶所撰碑文言,“春秋八十有一”是对的;《南史》、《梁书》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昔云,“卒时年八十五”,这个数字显然错误。《正统道藏》“腾”字号有《真灵位业图》,“临”字号有《养性延命录》,大家都认为是陶弘景所作,但他的侄子陶翔撰《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中并无这两种书名,我们不敢相信是弘景自己 的手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