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碎片(4)上学

 凡秋一叶 2019-12-19
       那年(1967年),经过了一个夏天的纷争,渐渐开始恢复了平静,学校也开始上学,我原来就读的幼儿园已经关了,想想我虚年龄已经7岁,应该可以读小学了,于是爸妈就考虑送我去上学。我所在的地段有两所学校可读,现在的沧浪区实验小学和带城中心小学。这年,我们地段安排就读的学校是沧浪区实验小学。

那天,开学,我换上干净的衣服,背着表舅买的书包,和表哥一起在表舅的携带下,拿着户口本到学校报名。那是一个当时唯一款式的书包:军绿色挎包,书包中有一个塑料砚台、毛笔和墨,还有衬板、铅笔、橡皮及铅笔盒,好像还有几根葱。在苏州,有一习俗,小孩上学,第一只书包要由舅舅买,为什么?因为“舅”与“求”在苏州话中是同音,有“求学”的寓意,所以舅舅买书包,外甥读书聪明。而书包中放葱,也是寓意聪明。

到校后,表舅去办理入学手续,过了一会,回来说:“你这次不能读书,要到明年才能上。”原来,那年入学时间以一月一号为界,我是一月份,只能等来年。我强忍着,跟着表舅回了家,到家后就躲到房中哭了。也不知过了多久,外婆来安慰我,说:我们就在家自己写字吧。当时,在我的概念中,读书就是写字。我听到在家也能写字,我就停止了哭泣。以后我在家,外婆就教我写字,断断续续,也学写了不少的字。第二年九月,我正式开始上学。

关于我就读的小学,我后来询问过“度娘”,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讲述的:1957年江苏师范学院因发展需要,愿意出钱建校以交换天赐庄小学。振华女中校长王季玉闻讯后,提出捐东小桥下塘王氏空地十余亩建校,将天赐庄小学和振华小学合并建校。达成协议后,开始建校和迁并,1958年2月定名沧浪小学校。校址在东小桥下塘5号。设15班(高4、初11),学生762人(高级212人,初级550人),教职员23人,工友3人。后更名沧浪区实验小学校。1962年1月,划归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领导,改称江苏省新苏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校。1963年9月,改由沧浪区领导,恢复原校名。1967年2月,改名培红小学。1973年1月,改称红旗区实验小学。1978年改为沧浪区实验小学。上次,“相识50周年同学聚会“回校,在学校放的PPT中有介绍,但没来得及核对,但其中的培红小学在校史中没有显示。

下图是我们学校的前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