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读齐白石的画

 石油人232 2019-12-19

摘要: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天性纯真,读之令人深感趣味横生,回味悠长。笔者结合大师的作品,试图从“童趣”“乡野趣”“妙趣”“雅趣”和“诗趣”这五个角度探讨其作品的特点和内涵,感受他在看似平凡朴实、实则伟大超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成就。

白石老人

齐白石是我们极为熟悉的一位大画家,虽然他离开我们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画读起来却依旧让人感觉趣味十足,心生向往。

一、 童趣

小孩子的天性是无拘无束、喜爱玩乐的,可中国的父母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被家长半凶半哄着哭哭啼啼去上学,或被灌输“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成了中国孩子童年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一笔。

且看《送学图》中,一长胡子老翁领着一孩童去上学。小孩右手抱书,左手揉着眼睛,撇着小嘴,一边慢吞吞地走,一边抹着眼泪。画中题云:“处处有孩儿,朝朝正耍时。此翁真不是,独送汝从师。识字未为非,娘边去复归。莫教两行泪,滴破汝红衣。”还有一幅《送子从师图》,画一老人手持竹杖送幼子入学,小孩也在抹眼泪。

再来看《迟迟读夜图》,画中主角是白石老人的老来子迟迟。虽名为“夜读”,笔墨纸砚书也摆开阵势,放了满满一桌,但迟迟小朋友却伏案呼呼大睡。画中题云:“文章早废书何味,不怪吾儿瞌睡多。”

看完这三幅画,我们不禁发现,白石老人虽身为中国式的家长,却完全站在小孩子的一边,像位老顽童一样,不失赤子之心。他不仅用画笔将这些“痛苦”的场景生动的展现出来,还配上文字自我调侃一番,真是幽默风趣。

二、 乡野趣

白石老人来自乡间年少时的农家生活经历陶冶了他的情操,激发他创作的灵感,为他积累了无尽的绘画素材。

牛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闻铃心喜图》画一红衣小牧童,身系一铃铛,使劲儿牵着一头老牛回家。据说白石老人幼年牧牛时,常常身系一铃,傍晚归家,他的祖母远远地听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从画面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小牧童归家的急切心情。《农耕图》画一穿蓑衣戴斗笠的老农手持细枝,埋头驾驭水牛犁地,远处的山野、小桥,景致清新。白石老人也正如画中老农那样日日辛勤耕耘,天道酬勤,终成大师。《柳牛图》构图更为奇特,一头背对观者的水牛,在风吹拂柳中惬意地散步,堪称乡村一景。

在《草扒图》和《锄箕图》中,白石老人用单纯稚拙的笔法描绘了农场上不起眼的几件农具,惟妙惟肖。还有他捉过的群鱼,观察过的青蛙,饲养过的小鸡,种在田间地头的萝卜、豆英、香笋,纵横篱笆上的牵牛花、葫芦,小小的蟋蟀、瓢虫、豆娘、蜻蜓、蝉、蛾、蝗虫… …这些看似平常的乡野题材,饱含着白石老人对往日生活的真切感受,在他的笔下都焕发出新奇的光彩,打动人心。

齐白石作品

三、 妙趣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是白石老人经过一生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实践而得出的著名画论。然而这个“妙”字在其作品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白石老人画虾极为著名,试看其《虾图》轴,采用独特的“破墨法”,寥寥几笔,虾的特点和神采跃然纸上,干湿运用得恰到好处,虽一笔水也不画,但一只只虾都如在水中游动,充满灵动轻盈之感,令人叫绝。白石老人曾特别评价自己的虾:“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原来这个“妙”字,不仅要求形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形神兼备”的境地。他画的蜂亦如此,且看《藤萝蜜蜂》中的两只蜜蜂,蜂翼急速拍动,形成一片朦胧晕漾,观者仿佛能听到嗡嗡声。

白石老人的艺术既源于生活,也源于想象,崇尚天趣自然。他的《荷影蝌蚪》构思巧妙,无拘无束。画中一支荷花下弯,其在水中的倒影也朝同一个方向弯曲,一群蝌蚪聚集在这影子周围,似乎被荷花的美丽吸引。《蛙声十里出山泉》是我们极为熟悉的作品,画题来源于查初白的一句诗。在白石老人的妙笔演绎之下,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几只小蝌蚪,他们随着湍急的山泉顺流而下。全图上下虽无蛙,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隐隐听到远处传来的高低不一的蛙声,正和着山涧的哗哗水流声,由远及近,逐渐合成一首悦耳的乐趣,真是妙不可言。

四、 雅趣

白石老人倾心于明清时期有成就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也常自觉以全面的文人画素养要求自己。清末民初之际,传统文人画遭遇到革命新派的挑战,白石老人看到了传统文人画必须变革的大趋势,抓住机遇,大胆创造了“红花墨叶”一派,将文人画的“雅”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所谓“红花墨叶”,是对颜色的突破,它保留了传统文人画以水墨至上的特点,加以明亮色彩点缀其间,如用西洋画花,用浓墨写意画叶,从而产生墨与色强烈对比的效果,同时也不失传统文人画的典雅细致。试看《荷花蜻蜓》中的红花荷花、黄色花蕊、墨色荷叶;《萝卜豆英》中的红萝卜在墨叶、墨豆英的衬托下更加水灵;《牡丹》中的红牡丹有着青色的叶,点着焦墨的蕊,用笔十分老辣;《老来红蝴蝶》中大胆绘制的红色树叶、墨色蝴蝶;还有《红叶秋蝉》、红的《牵牛花》、红的《万年青》等,皆画面鲜亮,意境十足。

白石老人从不墨守成规,他的大胆变革使得传统文人画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充满现代感。他对颜色的大胆使用,使得他的艺术有一种异于常人的魅力,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真正体现了艺术的高雅情趣。

五、 诗趣

白石老人的画还有一大特点,即画中配诗、诗以达意、画传情,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他也曾戏评自己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对比,我们能感受到白石老人对自己的诗作极为看重,他也的确花费了极大的心思,最终才有让我们读之或欣喜,或感动,或深思,或会心一笑,或感慨万千的作品。

还是《闻铃心喜图》,画中题诗:“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摠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在画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孙之间的浓浓爱意和故乡田野泥土的馨香。

《珊瑚树》题诗:“昨得山妻慰问书,雪深三尺着裘无?羊裘典卖因思赎,五尺珊瑚画一株。”这首诗表现了白石老人与夫人之间的深厚情意。

白石老人“业精于勤”,日画不止,曾在题画诗中写道:“未能老懒与人齐,晨起挥毫到日西。”可以说他的艺术成就来源于日复一日的笔耕不辍,是用心血浇灌而成的。而一幅虾图轴中的题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明到老低”,则到出了他对自身艺术创作的独特追求。

他画《牡丹红梅》,画中题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还有“能供儿戏此翁乖,倒不须扶自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这些都是他借不倒翁这种儿童玩具对旧时官僚阶层无情的嘲讽和唾骂。

这些题画诗既有他对往事的怀念,也有他对时弊的针砭,以及对自己的艺术观点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结语

白石老人在90对岁高龄时获得了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在颁奖典礼上他说:“由于我爱我的家乡,爱我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此花了我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的确,翻开白石老人的画作,不论是天真烂漫的童心、浓厚的乡土气息,还是妙造神意的艺术构思、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抑或是富有余味的诗意,白石老人都在其中投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而这大概就是他的艺术多年来一直广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吧。

分享&订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