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是目前自然界中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也是鱼类动物原始的类群之一,还是鱼类中的“明星”,不仅闻名世界,还让人们非常关注它们。原因有二,一是这类群的鱼类有着非常奇特的特性,二是这类群的鱼类中的较多物种,数量在慢慢下降,有的濒临灭绝。 首先,关于鲟鱼的特性,主要有两点,一是鲟鱼是一种基本没有鱼鳞的生物,但众所周知,鱼鳞帮助鱼类固定身形,没有鱼鳞岂不是不能稳定地在水中游走了?鲟鱼是硬骨鱼纲生物,身上的硬骨足以支撑它们在水中的稳定性。第二个特点是,这类鱼既可以在大海中生存,也可以在江河湖泊中生存,这主要取决于鲟鱼的体型大小还有鱼龄,以及交配季节等。 关于第二点,鲟鱼的稀缺性。目前鲟形目已被收录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意味着鲟形目的鱼类不仅是濒危物种,还面临贸易威胁。我国也根据国家鲟形目鱼类的稀缺性,将中华鲟和长江鲟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 其实有很多人都误以为中华鲟和长江鲟是同一种鱼类,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的确,中华鲟和长江鲟都是原始鱼群,存在历史已有1.5亿年,都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但中华鲟还有“长江鱼王”的称号。都被列为濒危保护的野生动物,生活的区域也有些类似,两个都是我国特有的物种。但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鱼类,存在着许多不同。 首先是皮肤粗糙程度,长江鲟是幼体骨板行列间皮肤粗糙,而成体时候光滑,中华鲟则相反。然后是鳃耙,长江鲟数量多于中华鲟,且形状扁平,排列紧密,中华鲟的鳃耙则数量少些,呈现短棒状,排列较稀疏。最后是吻骨板,中华鲟基本只有一块吻骨板,长江鲟的吻骨板数量仍然比中华鲟多些。 因鲟鱼味道鲜美,肉质嫩滑,口感极好,其鱼卵经加工制成的鱼子酱与鹅肝、松露并称为世界三大美食。因此产生了众多美食需求,带动了贸易的发展,导致鲟类遭到捕杀,数量迅速下降。我国的中华鲟和长江鲟也未能幸免,现在长江已很少能看到长江鲟和中华鲟,而其他区域更不可能再看见其踪迹。加之因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影响了中华鲟和长江鲟的洄游产卵,也是导致这两类鱼数量急剧下滑的原因之一。 在水利工程建设之时,我国的科学家和一些科研机构,以及一些相关机构和人员,已预见到中华鲟数量下降的可能性,在着手研究人工繁殖。就在近日,中华鲟研究所实施计划获得受精卵27万粒,优质子二代中华鲟苗种12万尾,出卵量和出苗量均创历史新高,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为“长江鱼王”的归来铺路。 |
|
来自: 袁承志dtau70na > 《动物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