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天皮肤又干又痒,医圣张仲景推荐的这几个方法,止痒于无形

 为什么73 2019-12-19
本文导读

皮肤瘙痒难耐,病变居然不只是在皮肤上,该如何止痒呢?且听下文的分析解读。

一到冬天,天气寒热变化明显,皮肤特别干,头屑变多了,小腿也干成鱼鳞状。身上痒得厉害,挠一挠,皮屑满地,还容易抓出血。

皮肤瘙痒,这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皮肤瘙痒是一种自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一种皮肤疾病,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为瘙痒症,属中医讲的「痒风」的范畴。可全身发生,尤以面、背和四肢为多。

皮肤瘙痒分普通型和过敏型,过敏型的包括湿疹、荨麻疹等常见皮肤疾病,而普通型皮肤瘙痒一般是皮肤干燥造成的。

皮肤瘙痒为哪般?


我们今天说的冬天皮肤瘙痒主要由皮肤干燥引起,常见原因有:

1.年纪增长

随着年纪增长,中老年人的皮肤保存水分能力下降,皮肤缺乏足够的皮脂保护,容易干燥瘙痒。

2.皮脂分泌不足

皮肤的表面是由皮脂膜形成,可帮助肌肤维持适当地水分,而冬天人体的皮脂腺、汗腺分泌的皮脂及汗液减少,皮肤膜会明显变薄,皮肤锁水能力下降,从而出现干燥缺水。

3.气温下降

冬天天气寒冷干燥,皮肤水分分泌减少,蒸发较多,皮肤表面变得粗糙、起屑、紧绷、过敏、瘙痒。

4.睡眠不足

睡眠不够,过度疲劳,皮肤没有得到正常的休养,容易营养不良,严重缺水,出现干燥、脱屑、起皮、开裂等问题。

5.减肥及偏食

有些人为了追求身材,采取某些极端的减肥方法,比如节食甚至断食,这个时候皮肤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失去弹性和水分,变得干燥而脆弱。

6.其他原因

冬天如果洗澡过于频繁,水温过高,并大量使用浴液,会使正常角质细胞过多脱落,皮脂膜进一步变薄,皮肤屏障遭到破坏,皮肤干燥瘙痒。

女性内分泌改变,如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也容易有皮肤瘙痒的问题。

中医如何看待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的主要病机可归纳为「风」和「虚」。

《黄帝内经》讲:「虚邪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一个人如果抵抗力正常,皮肤防御屏障功能无恙,外邪很难入侵。

但当体虚,肺气不足,防卫功能被削弱,风邪、湿邪等外邪侵袭,流注于皮肤腠理之间,与我们的卫气相搏,就发为痒风。

中医认为「诸痒为虚」,阴血不足,无法荣养肌肤腠理,就容易发生痒症。而阴血不足,血虚生风化燥,不能濡养皮肤,发生皮肤瘙痒。「风」和「血虚」互相勾结,致痒症迁延。

所以,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一说。冬天的皮肤干燥,很多都是阴血不足所致,尤其是女性朋友,因此要注意填充阴血。

现在很多人吃饭不讲究,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日久生湿化热化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发生皮肤瘙痒。

《内经》也说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越是心情不好,越是心烦,皮肤瘙痒越厉害。也有很多人,因为压力大,心绪不得安宁,结果得了皮肤病。所以皮肤瘙痒要注重好心理压力的调节,保持舒畅的心情。

此外,也有人认为,痒是阳气外越不足的缘故。如《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提到,「冬春之交,小儿面红身痒。」这是因为冬春之交,正是阳气升发的时候,而小朋友常常因为中气不足,虚阳外越,引起的面红身痒,这个时候应该补益中气,宜用冰糖糯米粥。

皮肤瘙痒的临床表现

先看看自己有没有皮肤干燥的症状。

自检清单

1.整张脸感到紧绷拔干

2.用手掌轻触时,没有湿润感,多了很多小干纹

3.身体其他部分的皮肤干巴巴的,像失了水蔫了的玫瑰

(4)有的部位有起皮掉屑甚至开裂现象,比如手崩得像糊了石膏一样

(5)洗澡过后感觉发痒,严重的像蚂蚁在身上爬

如果这5项当中,你有3项或以上,说明你的皮肤已经在给你敲警钟了,皮肤干燥,无法濡养皮肤,就容易发生瘙痒。

皮肤瘙痒,顾名思义,皮肤剧烈瘙痒,可见于全身或局限于肛门、男阴囊或女阴部,为阵发性,痒感剧烈,一般夜间加重,从而影响睡眠。

经常见到因剧烈瘙痒而用手抓挠不止,抓挠过度可发生抓痕、血瘀,导致继发性皮损,日久出现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等。

如何治疗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症,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选用适宜的方法。

 ✦  内治法   ✦

1.血虚风燥

【主证】:皮肤干燥、脱屑,秋末冬初发病。瘙痒昼轻夜重,心烦难寐,手足心热。皮损干燥、抓痕、血痂。病程较久,情绪波动可加重瘙痒。舌淡苔薄,脉弦细数或弦数。

【治法】:养血润肤,疏风止痒。

【方药】:养血润肤饮加减(《外科证治全书》)

常用药物:生地、熟地、当归、黄芪、天冬、麦冬、花粉、何首乌、白蒺藜、防风、苦参、荆芥等。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顽固不愈者可用四物汤(或加桃红)为基础方,加祛风中药:白芷,防风,赤芍,连翘,荆芥,白鲜皮,黄芪,乌蛇,蝉衣,丹皮,地肤子等。

2.风湿蕴阻

【主证】:皮损粗糙,肥厚,久治不愈,继发感染或苔藓样变。舌体胖,舌质暗,苔白或腻,脉缓。

【治法】:祛风除湿,润肤止痒。

【方药】:全虫方加减(《赵炳南经验方》)。

常用药物:全虫、皂刺、刺蒺藜、炒槐花、枳壳、苦参、荆芥、蝉蜕、咸灵仙等。

3.风邪外袭

【主证】:皮肤瘙痒,抓痕明显。风寒痒风则遇寒痒剧,得热减轻,或感恶寒,苔薄白,脉浮紧;风热痒风则遇热痒剧,稍凉减轻,或有身热,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邪为主。

【方药】: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常用药物: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羌活、白蒺藜、荆芥穗等。热重不恶寒,加生石膏、黄芩、蒲公英、栀子等。

4.湿热内蕴

【主证】:瘙痒不止,抓破后渗液节假;或外阴肛周皮肤潮湿瘙痒,伴口干口苦,胸胁胀满,纳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车前子、黄芩、栀子、柴胡、生地黄、泽泻、薄荷、木通、当归、炙甘草等。

注:以上证型和方药仅供参考,具体请在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

一般来说,皮肤瘙痒症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厚味之品,饮食宜清淡有营养,下面也给大家介绍不同证型适合的食疗方,供大家参考。

  ✦  饮食调养   ✦

1.猪肤汤

鲜猪皮500g,从内刮去肥者,令如纸薄,白米粉15g,白蜜30g。先用水煎猪肤煮至一半去渣,加白米粉及白蜜,熬香,和匀饮服,每天3~4次分服。

适用于血虚风燥型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患者,每年秋末冬初常服,有预防或减轻病症作用。

这里多提一句,如果肝肾阴血亏损较厉害,皮肤瘙痒剧烈,伴有脱发掉发,头发干枯分叉,下肢痿软无力,头晕耳鸣,眼睛干涩,容易烦躁,感到疲劳,女性月经推后月经量少,男性腰膝酸软等表现的,可以多吃些滋阴补血的食物,如猪肉、桑葚、黄精、阿胶这些食材。

桑葚,水果中的「乌鸡白凤丸」,能补血滋阴,生津润燥,补肝益肾,走肝肾二经,主治由肝肾阴虚血亏引起的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等症。

《滇南本草》:「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随息居饮食谱》:「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

桑葚可以滋阴补血、生津润燥、补肝益肾、凉血退热、润肠通便,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东西。但是只有两三个月的新鲜期,怎么久服呢?

这里小编也给大家推荐正安的桑葚膏,最能补充阴血,而且还是肝肾脾肺都补到,常喝眼睛不干,皮肤不干不痒,体力也好。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正安桑葚膏配方包括,桑葚、覆盆子、茯苓、怀山药、桑叶、金银花、黄精、蜂蜜、冰糖。  

桑葚和覆盆子都是果实,中药以形会意,果实种子类的药材也可以补人体的果实种子,也就是精血,桑葚和覆盆子都能益肾固精,益肝肾明目。

《名医别录》:「益气轻身,令发不白。」

《本草备要》:「益肾脏而固精,补肝虚而明目,起阳痿,缩小便。」

《本草正义》:「覆盆,为滋养真阴之药。」

黄精同样也是补肾圣药,有「仙人余粮」之称,《千金方》中就有一味黄精膏方,单用黄精做的膏方,用来补益肝肾、延缓衰老,改善头晕、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早衰症状。

还有药食同源的茯苓、怀山药,健脾祛湿、益气养阴、止腹泻。茯苓还可以安神,对现代人精神紧张、神经衰弱特别有用。怀山药不用说了,肺脾肾同补,滋阴益气。

桑叶能清肺热、润肺燥、滋阴明目、平肝阳、疏风散热,因为桑叶比较轻,能走上部头面,对头面部的燥热虚火有帮助。

金银花清热解毒,在一派滋阴润燥药中配伍一点清解热毒的金银花,滋而不腻。

蜂蜜补脾肺、益气、润肺止咳,再来点温养脾气、开胃消食、化阴生津、止咳祛痰、活血祛瘀的冰糖,口感清甜,顾护脾胃,补中益气作用更强。

2.绿豆藕片

绿豆20g、鲜藕300g、鲜薄荷叶3片。将鲜藕洗净去皮,绿豆泡好后,装入藕孔内,蒸熟切片,鲜薄荷切碎,撒于其上,加调料后凉拌食用。

本品有补血清热,祛风止痒作用,适用于老年皮肤瘙痒症之属于血虚化燥者。

3.银花枇杷露

鲜银花10g、鲜枇杷4个。将枇杷洗净,切开去核并捣烂,入银花后,开水冲泡,频饮。

本品有清热祛风,宣透止痒作用,适用老年皮肤瘙痒之属风热外邪所致者。

4.芥末猪肚

猪肚400g、芥末20g(不喜欢芥末,可以换成生姜切丝)、香菜10g。将猪肚洗净煮熟,切丝后加调料,后入芥末、香菜末。

本品有补养气血,祛风散寒的作用,适用于老年人皮肤瘙痒症之属虚证、风寒证者。

5.赤小豆鱼粥

鲫鱼1条(约250)、赤小豆50g。先煮鱼取汁,另水煎赤小豆做粥,临熟入鱼汁调匀(不入佐料)。晨起作早餐食之。

适用于老年人皮肤瘙痒之偏湿或湿热型患者。本品有利小便除湿清热作用。

6.银耳羹

银耳6g、百合12个、冰糖15g。用温水将银耳浸1小时,摘去蒂头,择净杂质,然后入锅,加水适量,小火炖约2~3小时,后加入百合,待银耳熟烂汤稠,兑入溶化的冰糖汁即可服用。

适用于老年性瘙痒症之阴血不足引起的燥热证。

   ✦  外治法   ✦

1.外洗

可选用具有祛风止痒的中药煎水外洗,如苦参片、白鲜皮、百部、蛇床子、地肤子、地骨皮、花椒等煎水作全身熏浴。这里简单列举三个外洗方,供参考。

(1)生地、何首乌各15克,艾叶90克,防风30克,加水煎沸15分钟,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熏洗患处,早晚各1次。

(2)苍术、生地黄各100克,荆芥、赤芍各50克,水煎洗患处,每天早晚各1次。或将药浓缩,再加老醋适量,外搽患处,每天1次。

(3)蛇床子30g、地肤子30g、苦参30g、黄柏30g、薄荷叶30g、花椒5g、冰片少许。上药除冰片外,其余诸药加水500ml,煎取300ml,加温水适量及加入冰片洗浴,每日1~2次。

2. 外搽

可选用具有祛风止痒的中药溶液、软膏外搽。如 1% 薄荷三黄洗剂、苦参九,炉甘石洗剂、丹皮酚软膏等。

3. 穴位按摩

常以风池、曲池、肺俞、合谷、内关、血海、丰隆为穴;或根据辨证取穴,一般来说穴位点按2~3分钟,或者可在穴位处行艾灸、针刺等治疗。

日常注意事项


1.科学洗澡

洗澡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水温不要过高,不要过度揉搓皮肤。

2.增强润肤

沐浴后在皮肤尚未完全干的情况下,在身体各个部位涂上润肤乳液,瘙痒部位稍加些量,既可以锁住皮肤水分又不会污染衣被。

3.小心穿着

尽量选择质地柔软,能通风透气的衣服,以棉材质为主,能防止静电和过度摩擦。冬季的内衣裤洗净后尽量在太阳下曝晒,不要阴干。

4.注意饮食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黄色和深绿色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西红柿、西兰花、橙子、红薯等,避免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

5.适当锻炼

锻炼前后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冷热刺激。

6.内在调理

早睡早起,生活规律,注意心理压力的自我调节。

小结


皮肤瘙痒症看似小事,但背后却反映身体机能的各种变化。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便是小小的皮肤瘙痒,也需要从人体的气血阴阳出发,通过调节人体的体质来治疗局部的不适。

参考文献:

[1] 《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周国雄 朱秉匡主编

[3] 高花兰. 冬季多瘙痒,找准诱因好应对[J]. 家庭医生, 2015, 12: 16-17

[4]  王丽娜. 冬天不再惧怕皮肤瘙痒[J]. 药物与人, 2011, 12: 48-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