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所有难题,最终都必须求助于自己 叔本华 德国伟大哲学家叔本华以及尼采等人,都强调一个人的闲暇时间的极端重要性。尼采认为,一个人要能够享受闲暇,连那些闲暇都无法享受、不会享受的人,必定是空洞无物之人。叔本华则强调说:“闲暇乃是生活之花,抑或生存之果,闲暇使人回到自身本质,的确,只有那些自身拥有某些真正的东西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根据叔本华的理解,一旦一个人能够享受闲暇,不过多地从外界获取、攫取东西,那么他就是名副其实的“自由人的孩子”,否则仅仅只能充当“女奴的孩子”。 叔本华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幸福哲学”,着眼于促进人们的人生之幸福,叔本华哲学被广为人知、风靡全球,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其“幸福哲学”。 根据叔本华幸福哲学的理解,世界上哪些人是最为幸福的人呢?叔本华回答说:“最幸福的人乃是自身内拥有丰富精神财富的人,对外在的生活条件需求极少或无所需求的人。”这些“最幸福的人”,因为其自身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精神财富,如果他具备了基本的物质的生存条件,他就不会过多地去外在攫取什么了。 一个人越是强大,越是不屑于从外界获取什么东西,因为他所拥有的东西已经足够了。我们所见到的某些贪得无厌的人,一辈子为金钱、名利、官职“奋斗终身”,家里已经家财万贯了还不知足,已经居于高位了还想一心升迁,他们老是奔波忙碌于“名利场”,一旦停下来就会感觉十分空虚无聊,无法安静一刻钟的时间,这正好证明了这些人是最为空虚的人,是内在空乏的人。哪怕他居于高位,哪怕他拥有金山银山,哪怕他酒肉朋友满天下,他也是虚弱不堪的人,谈不上强大。 叔本华在其著作中引用了哥尔德斯密斯的《旅客》中的一句话来说明他的观点:“无论何地,我们把自己托付给自己。自己的运气要靠自己创造或发现。” 基于上述观点,叔本华提出,我们不要试图从外部世界寻求、攫取过多的东西,我们遇到问题时必须求助于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找答案、找途径,他说:“每个人最终都得各自为政”。我们在各种人生的场合,我们遇到的任何问题,最终还是必须“求助于自己”,而不能求助于别人。 我们的幸福源泉,必定是源自自身的。如果我们将幸福寄托于他人,寄托于外部世界,那么,我们必定会失望,最终必定是不幸福的。 如果我们将幸福依托于外在的东西,比如金钱、情欲,那么必定最终会失望。叔本华说:“在老年,这些产生幸福的源泉必然会枯竭干涸,爱情、才智、旅行的渴望、马背上的欢乐,以及社交的能力都会远离我们,连亲戚朋友都会从我们身边夺走。这就越加需要倚仗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因为只有这种内在的东西才会长久地伴随着我们。只有这种内在的东西,才是终身相伴的幸福的真正持久的来源。” 上述简短的这些叔本华的观点,需要我们深思、细思。比如,一个人年轻人他曾经纵欲享乐,以此消磨时光,他认为这就是他幸福的、有滋有味的生活。但是,待他老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被榨干了,他不仅无法纵欲享乐了,反而绝大可能是疾病缠身,加之他内在的思想空乏,这样的人哪里来的幸福? 丰富我们的内在,求助于自己,让我们每个人都“各自为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