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阅读 · 生活的真相往往是一场悖论:最无用的东西,才能救人于水火

 正午文化 2020-07-17


他的哲学总被冠以悲观之名,而聪明人却会从他那里寻找方法,对抗绝望。

扪心自问,承认不幸,要比承认幸福更容易。

叔本华的哲学似乎就这样,见缝插针地闯进我们的思想。以悲观的名义,救人于水火。

对于叔本华,最为现代人所熟知的一句话恐怕是:“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斩钉截铁的力度,不加任何犹疑,让人们完全相信这一论断的正确。尽管,他们可能早已曲解了叔本华此话原本的意思。这大概就是哲学最有意思的地方:不同的理解,最终殊途同归,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总算没枉费哲学家们最初的用心良苦。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读起来并不陌生的书。虽是哲学,却因为生活的牵扯,成了叔本华留给这个时代的礼物。其中种种观点和感悟,早已被生活实践者们记录在心底。潜移默化,留着一朝质变,演化成满心澄明。

都说叔本华的哲学,是悲观的,因为它存在的前提,是肯定人生无意义的论断。如果暂且搁置专业角度的逻辑,只从生活领域来探讨,我想,大部分人对于叔本华的“诡辩”是认同的。因为他们都曾经或正在体验,叔本华所描述的两种人生状态:一是求而不得的痛苦,一是求而得之的无聊。

说人话就是“缺钱”和“缺趣儿”。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并未表现出哲学家经常会有的偏激一面。相反,人生这样两种无可救药的状态,被他化零为整,归结为一大内在动因——人的贪婪和欲望。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叔本华丝毫没留有一丝颜面,直指欲望刺激是大多数人获取幸福的源泉。

细细想来,叔本华此话不假。我们为了满足欲望的享受,始终在与物质的匮乏做着殊死搏斗。若是失败,欲望的沟壑难填,满心不甘;若是赢了,便会跌入平淡的无聊中,寻找下一个刺激点,继续殊死搏斗。如此,人生就跌落一个循环,像西西弗斯神话一样,重复着同一件无意义的事情。

叔本华哲学里的悲观就此得到阐释。而巧合的是,这恰恰是眼下,很多人陷入抑郁的症结所在。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到此为止,而幸运的是叔本华的哲学却并未到此结束。

先人一步地,叔本华将突破悲剧的出口锁定在人生的过程而非目的,消磨闲暇的方式成了人能否挽救生命悲剧的决定因素。于此同时,他又有点唯意志论地否定了依赖于他人得来的短暂幸福。也是由此,叔本华才有了那样一句话“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前者用自由状态享受闲暇的安宁,后者则将闲暇捆绑于外物,继续跌入“缺钱”或“缺趣儿”的泥淖。

如果一定要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中挑出一些明媚的东西,那便是他对于闲暇价值的强烈认可。“为了外在的荣耀、地位、头衔和名声而部分或全部地奉献出自己的内在安宁、闲暇和独立——这是极度的愚蠢行为。”这样的想法放到现在看来,怕也会得到不少人的应和。


有趣的是,按照叔本华的说法,在不指望他人的前提下,能让闲暇时光变得有价值的东西,通常都是“最没用的东西”——比如读诗、比如画画、比如听音乐……

生活就是这样一场悖论:在无意义的向死而生中,人偏偏要去寻找意义才能存活并愉悦。而能解救人心的东西到头来,却跟钱和生存毫无关系。

真相总是很简单,可认识真相的过程,却需要我们穿越绝望,才能领悟。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大概就是这样一本,可以不同时期都能翻开看看的书。

1814年—1819年,叔本华用五年的时间,泡在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而直到四十年以后,这本书出了第三版的时候,才真正引起轰动。这样来之不易的认可,对于叔本华来说,不知是悲是喜。

“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的坚持,大概源于他对自己哲学的相信。直到晚年,才声名鹊起,总算是让这份执着找到安慰。

有不少人曾质疑叔本华哲学的真诚——一边主张悲观主义,一边却诙谐幽默,侃侃而谈,学术观点与人生轨迹似乎完全剥离。然而,真正试图去理解叔本华哲学的人,或许会明白,悲观主义不是他的全部,而如何与悲观和谐共存才是最终的突破。

但无论此前怎样,叔本华在人生最后的十年终究坚持过着孤独的日子。这或许印证了他的那句名言“要么选择孤独,要么选择庸俗。”

“希望爱好我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我的哲学。”这是叔本华对世界的留言,也是他对自己哲学的留言。即便生命的最后,他也保有那点执着。

我们看见低下的劳动阶层与匮乏

——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

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

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

· 

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

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

但闲暇给大多数人带来了什么呢?

如果不是声色享受和胡闹,就是无聊和浑噩。

人们消磨闲暇的方式就显示出

闲暇对于他们是何等的没有价值。

· 

进一步而言,正如一个不需要

或只需要很少进口物品的国家才是最幸运的国家。

同样,如果一个人内在充足、丰富,

不需要从自身之外寻求娱乐,

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最幸运的人。

因为进口物品使国家花费不菲,

仰仗他人,同时又带来危险、制造麻烦。

· 

他人对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极为有限。

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孑然独立,

最关键的就是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 

人到老年,

几乎所有这些外在源泉都必然地干枯了,

因为谈情说爱、戏谑玩笑、

对旅行的兴趣、对马匹的喜好,

以及应付社交的精力都舍我们而去了;

甚至我们的朋友和亲人

也被死亡从我们的身边一一带走。

此时此刻,一个人的自身拥有,

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因为我们的自身拥有能够保持得至为长久。

· 

为了外在的荣耀、地位、头衔和名声

而部分或全部地奉献出

自己的内在安宁、闲暇和独立

——这是极度的愚蠢行为。

· 

但是,常人却寄希望于身外之物,

寄希望于从财产、地位、妻子、儿女、

朋友、社会人群那里获取生活快乐;

他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托在这些上面。

因此,一旦他失去了这些东西,

或者对这些东西的幻想破灭,

那他的幸福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不同于叔本华的悲观,

加缪的哲学里有着承认人生荒诞的勇气,

更有着反抗荒诞的决心。

当孤独与异化,罪恶和死亡,

统统无法避免,他还在唱着歌,

寻求一条道路。

伦理、教育、心理、美……众多的话题,

最终汇成了一个词——聊天。

深刻的思考,经过与现实问题的结合,

以朴素的语言和道理呈现出来,

这就是叔本华的魅力。

·

·

·

END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王恩泽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王小轩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