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唐诗三百首》,想必我们大家都不会陌生。 这本由清代蘅塘居士编选的唐诗选本,成为许多人童年的启蒙读本,甚至到了家弦户诵的地步。 近些年来,随着国学热、古典文化等的兴起,《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一站到底》等节目的热播,这本书的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 但令一些人感到吃惊和不解的是,有“诗鬼”之称,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的大诗人李贺,却并未在列,甚至在整本《唐诗三百首》中,没有他的一首诗。 一些人为此而愤愤不平,质疑这本书的合理性。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回答这些人的疑问: 为什么诗鬼李贺那样有名,《唐诗三百首》却没有一首他的诗? 一、《唐诗三百首》的编诗动机关于编诗动机,蘅塘居士在《序》文中做了清楚的交代,那就是要编成一本普及型的读物,专门供儿童启蒙之用,不求高雅,但求浅显。 南宋选本《千家诗》之所以能够数百年来一直流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易于成诵”,也就是说语言必须易懂好记。 而李贺的诗,却是天生的难懂,“险仄奇诡,无一字可调俗言,无一言可入俚耳”。 并且因为注释难度大,少有好的注本,这便给通俗普及带来了难度,也不易于文化程度稍低的人群阅读。 二、《唐诗三百首》的选诗标准 有学者指出,《唐诗三百首》选诗,讲求一个“正”字。 这里的“正”其实便是要符合儒家的审美规范,即中庸。在情感表达上,推崇委婉含蓄,含而不露。 且看选本中,排名前十位的依次为杜甫、李白、王维、李商隐、孟浩然、韦应物、刘长卿、杜牧、王昌龄、李颀,这些诗人都是以含蓄自然见长。 而选诗较少的韩孟诗派,如韩愈、孟郊,他们的诗作则偏于尖刻、直露、怪僻、愤激,因而选诗也不多。 而李贺的诗作,不仅目无君上,常常在作品中公然称本朝先皇唐玄宗为“蜀王”,在一些封建保守者看来,便是“无礼之甚”。 此外,不同于其他诗人诗作中情感的宏大高远,李贺所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情,自然也不符合儒家的理想人格。 三、李贺写法上的过于尚怪趋险 李贺是一位想象奇诡的诗人,在他的诗歌里弥漫着死亡的氛围,充斥着鬼神、坟墓、鲜血,幽僻而冷艳。 这样一种写法,带有很多天才的成分,同时又偏于狭和险,需要有极高的诗歌水平才能很好地理解把握。 而对涉世未深的少儿及青少年来说,则不太合适。 那么没能登上《唐诗三百首》这部权威的诗歌选本,是否就说明了李贺的诗并不经典。 并非如此! 我们只能说李贺的诗歌不符合这样一本启蒙读物的初衷和宗旨,但他的成就和影响力却绝不可因此抹灭。 无论是脍炙人口的《雁门太守行》:
还是意气昂扬的《南园》:
亦或是奇绝诡艳的《秋来》:
无论他曾受过怎样的争议和指责,这些代代传唱的诗作早已将他镌刻在了青史之上,证明着他的不朽。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享书局原创,作者叶寒。 你最喜欢李贺的哪首诗呢?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