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徽因:最美的爱恋,是懂得取舍

 尚雅轩 2019-12-20

林长民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徽因出生在西子湖畔的名门世家,父亲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从小就对她严格教育,希望她成为有用之才。

她的名字取自《诗经》,在传统的家庭里,寄托着父母希望她继承美德、儿孙满堂的愿望。

父亲的格局,给予了她广阔的成长空间,她五岁诵读诗书,六岁就能用文言文给父亲写信,八岁进西式小学,十二岁进入英国教会办的女子中学读书。

林徽因的聪慧,得到了父亲与祖父母的喜爱,而她的内心却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的,她的性格很大程度来自母亲的影响。

她的母亲是传统女子,没有读过书,不得知识渊博的父亲喜爱,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再娶了小姨娘,从此,她与母亲就住进凄冷的后院。

母亲敏感而抑郁,不许她与前院的弟弟们玩耍,她童年的很多时候,是坐在门口的石墩上,遥看那一堵灰白的墙,内心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

身为长女的林徽因,夹在父亲和两个母亲之间,心理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与痛苦,但她从不随波逐流,而是表现的积极上进。

在父亲林长民心里,林徽音是极其聪慧的,为了扩展她的眼界和胸怀,在她16岁那年,父亲带他去周游欧洲列国。

欧洲的文化与风情,让林徽因开阔了视野,在与中外精英的交流中,快速提高了社交能力,她充当父亲的翻译与秘书,表现得常常恰到好处。

也正是这次欧洲行,林徽因认识了初恋徐志摩,徐志摩是她父亲的学生,在一次次地交流中,她的美丽、气质、修养与知识,都让徐志摩深深着迷。

在康河的柔波里,林徽因成了徐志摩的诗,在诗中,她是梦想的寄托,是爱与美的化身,是要一辈子守护的梦幻女子。

而此时的徐志摩已有家室,林徽因在看到他妻子时,想到了母亲在家中卑微的地位,凄苦的境遇,内心不由刺痛,她不要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上。

面对徐志摩炙热的爱情,她冷静地拒绝了,不是不爱,是不敢爱,也不能爱。

她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锁在心底,给徐志摩留下一份祝福,就转身与父亲回了国。

多年以后,在回忆这段感情时,林徽因依然表示不后悔选择离开,她的理智战胜情感的欲望,让生命更添光彩。

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写下多少的柔情与爱慕,在林徽因接下来的人生中,她真的能放下这段旷世奇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