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文人玩政治就是一场灾难”,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李白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在很多人眼里,李白是潇洒浪漫的。 但其实,李白也曾汲汲于功名利禄。 公元742年,当他接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旨意时,曾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中的惊喜之意不言而喻。 入京后的他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引荐下,混了个翰林待诏,主要负责给皇帝妃嫔写诗文娱乐。 在此期间他曾写下最为后世所诟病的“马屁诗”——《清平调三首》。 渐渐地,他厌恶了御用文人的生活,于是便故意放浪形骸,为皇帝所厌弃,便有了后来的“赐金放还”。 他的第一次仕途生涯就此告吹,不过比起很多被弃用之人来说,也算是幸运了,好歹还有“失业金”,这在历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真正让他陷入灾难的是他的第二次仕途之路。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和妻子一路南逃,一度隐居庐山。 后来不知怎的,他竟跑去投靠了当时的永王李璘,成了其帐下的幕府。 这倒也罢了,不知是被忽悠还是怎么滴,他竟写下了一组诗,名为《永王东巡歌》。 这组诗一共有十一首,就不小编列举了,就只说最具争议的那首吧。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这首诗竟然永王比成唐太宗,甚至超过秦皇汉武,要说永王没谋反之心,谁也不信啊! 不过很多人都认为这首诗不是李白所作,一来与其他诗歌不协调,二来不像李白的风格,三来李白也没那么傻。 虽然他的政治敏感度不高,但是好歹也是不敢谋反的。 那么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呢? 大概就是两种,一是永王李璘帐中其他人所写,若是如此,那就说明永王李璘确实有不臣之心。 另一种可能就是唐肃宗这边的人捏造的,为了给李璘扣上谋反的罪名。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最后的结局都是注定的。 李璘因为谋反被剿灭,而李白也因为写了反诗而被下了大狱。 很多人都认为那首诗不像李白的风格,应该不是他所作,可是没办法谁让太出名,而其他几首又真的是他所写。 所以赢了这场皇室斗争的唐肃宗李亨自是要拿他出气了,幸好大将郭子仪等人为他求情,这才免遭死劫,改为流放夜郎。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关键人物了——高适。 我们也知道高适曾经和杜甫、李白同游梁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而此次剿灭李璘叛军的统帅正是高适。 按理说若作为好友的高适这时应该要站出来为李白求情,可是最后为李白说话的却是素不相识的郭子仪,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传说李白在狱中也曾托人给高适带去口信,请他帮忙。 而高适非但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还焚毁了两人来往的信件,友谊的小船真是说翻就翻。 但是奇怪的是高适对杜甫还是情深义重的,杜甫落魄时曾向他求助,“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而他二话不说便慷慨解囊。 都是在梁宋结下的友谊,差别却如此大,当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不过幸好还有郭子仪这帮人为其求情,不然李白估计真的是死劫难逃。 当时的李白已经是58岁,本是颐养天年之际,却遭此横祸,心中的悲伤可想而知。 若他一直隐居庐山,恐怕就不会有此劫难。 不知狱中的他是否后悔执迷仕途,投靠李璘?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