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安之若素——说“安”

 杏坛归客 2019-12-21

安之若素——说“

朱英贵

“安之若素”这个成语中的“安”相当于安然、坦然的意思,意谓安然相处或者坦然相对,就跟往常一样,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其实,“安”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也是侧重于安然、坦然的静居心态的,本文就来谈谈这个“安”字。

一、“安”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安”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如何?让我们先来看看《说文》的解释:

《説文解字》卷七宀部:“安,靜也。从女在宀下。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为:“安”,就是静居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女”静居在“宀”下(屋内)的构字理据会合成意。

许慎的解说大体是不错的,“安”字从“女”,像两手交叉斂衽跪坐之形,泛指女性,从“宀”,意谓房屋居室,以示居家之意。

许慎是根据小篆字形来解释“安”字的,而“安”字的小篆字形又是跟它的甲骨文、金文形体一脉相承的,故《说文》的解说应该是正确的,即“安”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就是静居的意思(安,靜也)。然而,若仔细查看“安”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明眼人还会发现有一些字形中还有多余的一些小点(参见下图):

 “安”字的甲骨文字形

上图第二行的几个甲骨文形体在“女”的旁边或多或少地都有几个小点,不知何意。再来看金文字形:

 “安”字的金文字形

在上图的金文形体中,也有半数以上的字形在“女”旁有多余的一笔,这显然是对甲骨文的继承。对于“安”字中的这些小点或者多余线条,至今未能得到明确的解释,《字源》是这样解释的:

在商代甲骨文中,“安”字中的“女”的两边有时被加上装饰性的笔画(两点),到周代金文中只保留了一个点。这种写法与没有装饰性笔画的写法构成了异体。带一个装饰性笔画的写法一直到战国文字中还存在,但在小篆和隶书以后已不复存在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在战国文字、小篆、隶书中“安”字的形体演变情形(参见下图):

“安”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的战国时期秦国简牍文字(睡·法168)来看,那多余的一点确实也还在,而且已经演变为长长的弯曲一笔了,而到了小篆、隶书,则多余的笔画已经消失,“宀”之下已经回归为纯净的“女”字了。

那么,“安”字在古文字阶段存在的似乎是多余的小点或者线条究竟为何意?真的只是随意性的装饰性笔画吗?愚以为或许没有这个“装饰”的必要,它应该是用来辅助表意的,只是后人不能够破解前人的良苦用心而已。说不定是表示室内难免会有灰尘落下或者干扰的声响等不利于静居的因素,然而那女子不受干扰,不为所动,静居始终,于是“安”字的字形便借助这些小点或者线条来表示那些干扰因素,借以辅助强调静态的“安”之若素。但这些笔形也不过仅仅是辅助强调静态而已,并非必不可少的构字因素,因此有些字形就可以没有这些笔形,小篆以后也就忽略了这些笔形。

至于“安”字的构字理据,徐锴在说文系传中指出:“安,止也。从女在宀中。”这跟许慎的解释有所不同的是,《说文》是用“静”来解“安”,而徐锴是用“止”来解“安”。这意味着,“安”就是“动”之后的“静”或“止”,我们不妨来看看《说文》对“定”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卷七宀部:“定,安也。从宀从正。”原来“定”也是为了“安”,“定”字的甲骨文形体如下:

由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所谓“定”就是迈开脚步朝着房屋内的特定居室走去,“定”视为追求“安”的目的而前行的,故云“定,安也。”这样看来,“定”是走向“安”的进行时,“安”是“定”所追求的完成时,故《尔雅》云“安,定也。”于是我们可以说,安静与安定这种静止的状态便是“安”字所具有的构字理据。

二、“安”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安”字的造字本义当为静居,安处例如:“郕大子朱儒自安于夫钟,国人弗徇。”(《左传·文公十一年》)杜预注:“安,处也。”再如:“若有客比丘到,悉供养三日,三日过已,乃令自求所安。”(晋·法显《佛国记》)又如:“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唐·元稹《莺莺传》)

“安”字由此静居、安处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诸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安定,平静例如:“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诗·小雅·常棣》)再如:“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闱,心不遑安。”(晋·束晰《补亡诗》之一)又如:“张珂家有女子患,入夜,哀痛之声实不堪忍,绩问其故,病来已经年岁,白日即安,夜常如此。”(唐·王度《古镜记》)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使安定,使平静例如:“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再如:“是月也,安萌牙,养幼少,存诸孤。”(《吕氏春秋·仲春》)高诱注:“萌芽诸当生者,不扰动,故曰安。”又如:“至来日天晓,宰相自思,我食君禄为相,今定计再安汉室。”(《三国志平话》卷上)

二是表示安乐,安适,安逸例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再如:“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晋·陶潜《归去来兮辞》)

三是表示安适于,习惯于即对某种环境、事物感到安适或习惯。例如:“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夫开善岂易哉?”(《吕氏春秋·乐成》)高诱注:“安,习也。”再如:“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蛰蚊虻。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淮南子·泛论训》)高诱注:“安,乐也。”又如:“教颓俗变以来,士君子不复知学术之大全,足己而自画,安陋而习惰,谦益虚逊之道消,而骄慢荒怠之风炽。”(明·方孝孺《与黄希范书》)

其二,表示安稳,稳固例如:“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墨子·修身》)再如:“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汉·刘向《列女传·齐孤逐女》)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妥善,稳妥例如:“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汉·王充《论衡·自纪》)再如:“又编近制敕,公晓析条义,众皆咨而后定,仍乞以新书颁天下,许所在条陈其不安者更之。”(宋·苏舜钦《太子太保韩公行状》)又如:“退之《雪》诗有云:‘随车翻缟带,逐马散银杯。’世皆以为工。予谓雪者其先所有,缟带、银杯,因车马而见耳,‘随’‘逐’两字甚不安。”(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上)

二是表示安全,平安,与“危”相对。例如:“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可保也。”(《易·系辞下》)再如:“去安就危,坠陷井池。”(汉·焦赣《易林·旅之剥》)又如:“青冥无依倚,飞辙危难安。”(唐·韩愈《秋怀》诗之九)

三是表示安抚例如:“在知人,在安民。”(《书·皋陶谟》)孔颖达疏:“在于能安下民。”再如:“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晋·陆机《五等诸侯论》)又如:“既自力学问充其业,又率其弟务刻苦养其亲,入其门内,尊安其卑,卑慕其尊,一时皆称之。”(宋·曾巩《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

其三,表示留客例如:“主人曰:‘请安于宾。’司正告于宾,宾礼辞许。”(《仪礼·乡饮酒礼》)郑玄注:“为宾欲去,留之。”再如:“君曰:‘以我安卿大夫。’皆对曰:‘诺,敢不安。’”(《仪礼·燕礼》)郑玄注:“君意殷勤,欲留宾饮酒,命卿大夫以我故安。”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收留,容纳例如:“这个来的僧人,原来是经略府军官,为因打死了人,落发为僧。二次在彼闹了僧堂,因此难着他,你那里安他不的,却推来与我。”(《水浒传》第六回)再如:“阮小二道:‘先生,你不知,我弟兄们几遍商量要去入伙,听得那白衣秀士王伦的手下人都说道他心地窄狭,安不得人。’”(《水浒传》第十五回)

二是表示徐缓,推迟例如:“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左传·襄公七年》)杜预注:“安,徐也。”再如:“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请立太子。’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史记·孝文本纪》)司马贞索隐:“安者,徐也,言徐徐且待也。”又如:“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汉书·隽不疑传》)颜师古注:“安,犹徐也。”

三是表示善,喜欢,爱好例如:“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俞樾《群经平议·春秋左传一》:“衣食所安,亦谓所善也,言虽己之所善,而必以分人也。”俞樾《群经平议·春秋左传一》:“衣食所安,亦谓所善也,言虽己之所善,而必以分人也。”再如:“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弃安而图,远于孝矣,吾其止也。”(国语·晋语一》)韦昭注:“安,犹善也。”又如:“公体所安,为众共之。”(汉·蔡邕《陈留太守胡公碑》)

其四,表示安放,安置例如:“以三重布帖粉上,以粟糠着布上,糠上安灰。灰湿,更以干者易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再如:“小吏知人当着句,先安笔砚对溪山。”(宋·陆游《东阳道中》诗)又如:“那酒保从里面掇一桶酒出来。随行自有带着的酒盏,安在桌上,筛下一盏,先敬衙内。”(《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安装,设置例如:“汉灵帝时,黄巾贼起,帝自称无上将军,耀兵平乐馆,上设九叶盖,盖皆安九子真金铃,珠玉之饰称是也。”(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箴戒二》)再如:“莫教安四壁,面面看芙蓉。”(唐·韩愈《渚亭》诗)又如:“嘉祥李生,善琴。偶适东郊,见工人掘土得古琴,遂以贱直得之,拭之有异光;安弦而操,清烈非常。”(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

二是表示加上例如:“眼昏烛暗细行斜,考阅精强外已夸。明日失怀君莫怪,早知安足不成蛇。”(宋·苏轼《复登望海楼和前篇》之二)再如:“大机大用君已传,那遣老夫安注脚。”(宋·陆游《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

三是表示存着,怀着例如:“自己又不尊重,要往下流里走,安着坏心,还只怨人家偏心呢!”(《红楼梦》第二十回)再如:“第二天看报,觉得除一两家报纸外,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之处。究竟是访闻失时,还是安着别的心眼儿,我可不得而知,也不愿细论。”(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又如:“小刘麻子呀,没安着好心,他要霸占这个茶馆!”(老舍《茶馆》第三幕)

其五用作代词,表疑问,相当于什么、何处例如:“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弓上》)再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其六用作副词,表疑问,相当于怎么、岂例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再如:“离合自古然,辞别安足珍。”(唐·韩愈《送惠师》诗)又如:“安得瞿塘三峡水,浴去村郎满面尘。”(清·李渔《奈何天·变形》)

其七用作连词,表顺承,相当于乃、于是例如:“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老子》)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安,犹于是也,乃也,则也。”再如:“巨用之者,先义而后利,安不恤亲疏,不恤贵贱,唯成能之求,夫是之谓巨用之。”(《荀子·王霸》)又如:“今日置质为臣,其主安重;今日释玺辞官,其主安轻。”(《吕氏春秋·执一》)

根据上面对“安”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安”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安”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安”字的相关成语很多,其中“安”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一些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安”含有静居、安处的意思。例如:

安之若命——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语见《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语见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其二,成语中的“安”含有安定、平静的意思。例如:

长治久安——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源自《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民安物阜——阜:多。社会安定,物资丰富。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语见明·朱有燉《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

入土为安——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语见明·冯惟敏《刷儿·骷髅诉冤》曲:“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亲戚多道‘从来说入土为安,为何要拘定三年?’”

其三,成语中的“安”含有使之安定、使之平静的意思。例如:

安邦定国——邦:泛指国家。使国家安定巩固。语见宋·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我这剑要卖与烈士,大则安邦定国,小则御侮捍身,您孩儿每识个什么?”

安魂定魄——魂、魄:人的灵气、精神。语见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四出:“不寻常,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

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源自《论语·公冶长》:“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良除暴——安抚善良的人,铲除强暴的人。源自宋·李昿《太平广记》:“舍之职责,在乎除暴安良。”

济世安邦——济:拯救;邦国家。拯救时世,安定国家。语见元·无名氏《九世同堂》第一折:“你学济世安邦策,按六韬三略书。”

济世安民——使国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语见《旧唐书·太宗本纪上》:“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其四,成语中的“安”含有安适、安逸的意思。例如:

安然无恙——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源自《战国策·齐策》:“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惶恐不安——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语见《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源自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惴惴不安——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源自《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宋·周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乾道八年,济南辛侯(辛弃疾)自司农寺簿来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坐不安席——形容心中有事,坐立不安。语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回:“祭足被囚于军府,甲士周围把守,水泄不通。祭足疑惧,坐不安席。”

坐立不安——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语见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其五,成语中的“安”含有安适于、习惯于的意思。例如:

安常处顺——安:习惯于;处居住,居于;顺适合,如意。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源自《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安分守己——分: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语见宋·袁文《翁牖闲评》八:“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安故重迁——指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语见汉刘向《说苑·修文》:“触情从欲,谓之禽兽;苟可而行,谓之野人;安故重迁,谓之众庶;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土。”

安家乐业——犹“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语见《汉书·谷永传》:“薄收赋税,毋殚民财,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

安贫乐道——道: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语见《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其六,成语中的“安”含有安稳、稳固的意思。例如:

安如磐石——磐石:大石头。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源自《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

安如泰山——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源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安若泰山——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语见《南史·梁纪下论》:“自谓安若泰山,算无遗策。”

相安无事——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语见宋·邓牧《伯牙琴·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其七,成语中的“安”含有安全、平安的意思。例如:

安危与共——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源自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存亡安危——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使极其危险的安定下来。形容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作用。语见《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于愉殷赤心之所。”

居安思危——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语见《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转危为安——由危险转为平安(多指局势或病情)。语见《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其八,成语中的“安”含有安放、安置的意思。例如:

安身立命——安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语见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其九,成语中的“安”含有徐缓的意思。例如:

安步当车——安:徐缓,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源自《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少安毋躁——少:稍微,暂时;安:徐缓,不急;毋不要;躁急躁。暂且安心等一会儿,不要急躁。源自《左传·襄公七年》:“吾子其少安。”语见唐·韩愈《答吕毉山人书》:“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之所为,少安无躁。”

 相关链接:

 细说汉字(457):仓廪充实——说“廪”(廩)

 细说汉字(458):千仓万箱——说“仓”(倉)

 细说汉字(459):刀枪入库——说“库”(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