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DavidCCH 2019-12-21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宋代书坛上,出现了米芾这么个奇人。艺术上,他是自成一派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书画大师。人品上呢,这位大师就有点不可描述了……尽管如此,米芾身边还是有很多朋友愿意跟他玩的,且还都是些文坛、书坛上的大咖。在上一篇中,我们介绍了米芾的几大人生爱好,这篇里,我们就把焦点对准他身边的那些大咖。看看米芾在学书历程中,都和这些大咖碰撞出了哪些火花吧: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文坛“官方代表”王安石

米芾这丫,别看做人不太靠谱,但身边还是有那么几个靠谱的朋友的,就比如说王安石。王安石这位大咖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伟大的儒者,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大家,这点一般人可能知之甚少。别看米芾这个人后来混官场的时候是个惯会拍马的“老油条”,但是他三十二岁求见王安石的时候,并不想在政治上寻求攀附。因为这时候的王安石混得实在是有点惨,属于没有实权的下台干部,求他不如去庙里烧烧香。米芾当然也知道这点,他也并不指着从王安石那;捞着个一官半职,他所企盼的,不过是王安石的诗文与书法。

宋王朝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所以在宋代,许多人做官都是文人气所趋,这些人的文化和艺术修养都很高,除了王安石本人是一个代表之外,司马光、文彦博、欧阳修、张商英、沈辽、章惇和林希等人,个个都是诗文俱佳,还能写一手好字。只不过书名为文名或政名所掩罢了。

米芾对王安石的文采书法那是打心眼里崇拜的。但王安石春风得意时,天天都是门庭若市,他米芾挤不进去啊。苦等了许久,终于等到王安石“退休”了,米芾高兴得放炮庆祝了几天,就去登门拜访了。

也不知道米芾同志是以什么方式俘获王安石欢心的,有资料显示,其实王安石早看过米芾的诗书,心里边非常喜爱,所以米芾来府上通名时,王安石马上就把他放进来了。米芾只道是王安石晚年闲居无事,自己只是来对了时机,却殊不知,其实他和王安石早就已经透过诗书互相欣赏,是“未见面的知己”了。

米芾一登王安石府邸,呈上的不是家乡的土特产,而是自己精心所作的诗文书法。具体是哪一篇我们现在就无从得知了,总之王安石展卷看后,是连连点赞。要知道,王安石可是个“于人材少所许可”的眼界极高之人,赞美之语从来都是惜字如金,何况是对米芾这么个名不经传的小年轻。如今竟然大加赞赏,可见米芾的作品是真的很赞了。

为了表示自己对这位小年轻的欣赏,王安石直接把米芾请进了自己的“昭文斋”中。这可是王安石的“私人书房”,米芾在这里看到了王安石的许多大作,大多是见所未见的,米芾感到十分惊喜。更让他惊喜的是,王安石还亲自取来笔墨,在一把扇子上摘取了他律诗中的几句题在上面送给他,米芾感动得都哭了。

米芾到底是米芾,感动过后,他素精于书、精于鉴定的技能在这时就显现出来了。他问王安石:“大人,您的书法是学的杨凝式吧?”

王安石吓了一跳:“这别人都不知道的事,你咋一眼就看出来了呢?”

米带得意洋洋:“大人的书风,有一股桀骜不驯之气,率性放纵,又不出法度,这显然就是杨凝式再世嘛!”

他一边说,王安石就一边惊奇得点头,从此,他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小年轻更加另眼看待了。

在中国古代的书画界,一直不乏一些被称为“疯子”的艺术家,他们以自己出格的表现,另类的行止,来展示在艺术上出人的造诣:东晋时的顾恺之被人称为是“痴绝”;唐代的两位狂草大师张旭和怀素,被人说成是“癫张狂素”;杨凝式也更有个外号叫作“杨疯子”…… “杨疯子”一生自晚唐活到五代时的后周,历仕五朝,文采超然。但他放纵使气,恣意狂逸,行迹怪诞。不仅做人是这样,书法风格也是这样。其书学晋代二王与唐代的欧、颜等大家,形成了自己奔腾奇逸、放纵恣肆的风格。时大时小,时枯时涩,忽长忽短,如同雨夹雪,变化多端,无法捉摸,他的《韭花帖》更是堪与《兰亭序》媲美的稀世佳作。虽然他流传于世的书作并不多,在洛阳几百间寺院的题壁也都损毁了,但我们从他仅存的几件作品中仍可看出那种幻化无穷、纵横跳跃的神来之笔。在书风衰颓的五代,唯有杨凝式以一己之力架起了中华书脉的传承。可惜后来的书法界对他所知者不多,这不得不说是书坛的一大遗憾。

米芾之所以知道这位世人少知的杨凝式,是因为他家最富有的收藏。他曾多次见过杨凝式的书帖并换过杨帖三本:其中第一本换给了王诜,第二本换给了刘泾,他自己家中还藏有一帖,写着杨凝式的诗:“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为报方袍客,丰年瑞已成。”后来又换给了赵叔盎。因为多次见到,加之喜欢这种天真烂漫、纵逸纷披的风格,所以米芾对杨书那是非常熟悉的,放到书堆里一眼就能够认出来,因此巧妙地和王安石搭上了共同话题。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五代“神人”杨凝式

米芾和杨凝式都是“疯癫”之人,这肯定是没什么争议的。王安石呢,表面上看着端庄,但是这也不是个凡夫俗子啊!面对着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他敢于提出新的变法主张,这在当世看来绝对是个惊世骇俗的“政治狂人”。为了这场政治变法,王安石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他唯一的儿子和弟弟都离世了。有野史记载,王安石晚年在钟山隐居,精神恍惚。经常一个人骑着驴在山道上走,有人见到他嘴里嘟嘟囔囔,举止有若狂人,不知道到底是在和驴说话,还是在自言自语。

王安石虽非传统意义上的书家,却精于书道,他选择了不同于世俗的杨凝式来作为师法对象,从心理层面来看,这正是他改造世界的反叛精神在艺术方面的体现。也正因如此,他和米芾这个“颠人”聊起杨凝式来一拍即合。可以说,透过这一次聊天,这三个“疯子”在精神上相会了,这是非常有趣的。

王安石晚年,偶尔还与米芾这位“忘年交”书信往来。根据米芾后来的回忆,王安石后来写给他的那些书信,都是用那种神似杨凝式书风的。米芾后来评论这些书信时写道:“王荆公信笔若毋意,自造平淡,以韵胜。故带笔作家书极其真趣,不可学。”王安石无意做书家,一生不去刻意去追求技巧,却有高屋建瓴的眼光,于平淡之中产生了韵味,这才是真正的大家。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王安石《过从帖》局部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文坛大哥”苏轼

作为“宋四家”中著名的二位,米、苏二人谁的书法水平高,在历代书坛一直充满了争议。米芾后来在书学上的成就,那确实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了苏轼。但是有一点,苏轼是米芾学书道路上的启蒙老师。没有米芾,苏轼还是苏轼;但是没有苏轼,米芾可能不是那个米芾了。

米芾和苏轼“第一次握手”时,是在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刚被贬到黄州的那一年。苏轼正在忙着吃猪肉呢,米芾叩响了他的门扉。

很显然,米芾“如法炮制”,又把拜会王安石的那一套用上了,挑了个对方门庭比较冷清的时候,不远千里自金陵(今南京)赶来黄州(武汉黄冈),就是为了见见大名鼎鼎的学霸兼文坛大咖苏东坡。

这么一看,米芾还真不势力,纯是讨教学术来的。

讨教学术,他奉上的,肯定还是自己精心准备的诗文和书、画,这是他半生得意的三大项目。

苏轼在文坛的地位我们就不用多说了吧,论诗词文章,东坡无不是首屈一指,他认了第二估计没人敢认第一那种。除此之外,苏轼的书法功力当然也非常精深。和王安石的无心做书家不同,苏轼本人对于书法还是留心的。他在文章之余,潜心研究书法,即使处于黄州的窘境之中,也手不释卷,每天临书,据说把当地的池塘都染黑了。终于成为有宋一代的第一流书家。

苏轼当然也热情地接待了米芾,还把自己精心烹制的猪肉分享给他。不过苏轼看过米芾的诗文后,并没有像王安石那样赞不绝口。米芾问他怎么样,他也只是淡淡地岔开了话题:“吃肉,吃肉。黄州的猪肉老好吃了。”

当时苏轼的心中是怎么想,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据说苏轼晚年临终前,在回常州的船上时,迷迷糊糊中听到儿子在读米芾的《宝月观赋》,不觉惊起说:“我和米颠做了二十年哥们儿了,没想到他还有这一面啊!”

老苏这句话的潜台词显而易见:二十年来,我一直都觉得米芾文章写得不怎么样,今天才发现他的好啊!

这点我们不难理解,苏轼是以诗文称霸天下的,眼界必然高远。但王安石主要是政治家,在文学上的成就稍逊于苏轼,这就使得二人面对米芾同一时期写的诗文有不同的看法。

平心而论,米芾同志的主要成就是在书法和绘画上,诗文要下一个档次。虽然不差,但在群星璀璨的宋代,却是难得入一流大文学家的眼,难怪晚他六百多年的清人董诰评价说:“每爱芾字而薄其诗,谓之颠语。”

诗文处不得要领,米芾又呈上了自己的书法,请苏轼指教。宋朝这两位大家,就在这个江畔小屋里,伴着香喷喷的红烧肉,展开了一场历史性的会面。俩人谈的都是书法上的理论,和王米之间的直抒感受不同。苏轼当然也给米芾的书法点了个赞,但是也尖锐地指出了其中的症结:“你看你这字啊,一看就是晋人书法学习得少,不够古远。”

苏轼指出,唐人书法是重法度,少意趣。米芾的书法中唐人痕迹不少,却少了晋人书法最可贵的一种意趣。他进一步点明,晋人的书法是从汉魏中来。其时楷书未熟,所以笔画间还带有隶篆的古意,这是唐人中难得的一种古朴,所以学书一定要学晋人。而根据孔子“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原则,要学晋人,就要学最高标准的。晋人大家无数,最有成就的,还是王羲之和王献之这父子俩。他们的书法既上承了汉魏,又开创了新风,风骨潇洒,恣意多变,是学之不尽的。

苏轼不愧是文坛、书坛上的老大哥,他这一番话让米芾这个小年轻茅塞顿开。从此,米芾就走上了一条通向书法大家的光明道路。当然,米芾后来老毛病又犯了,学成之后,又大骂二王“不上档次”,这都是后话了。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苏轼《赤壁赋》局部

米芾五十岁的时候,他和从岭外回归的苏轼又一次在南京碰面了。这时候的苏轼,已经六十多岁了。二人共游金山时,有人请苏轼题字,苏轼说:“有元章(米芾的字)在。”

这件事反映出,这时候的米芾,已经是堪比苏轼的一代书法大家了。

书法是个易学而难精的艺术,入门看似容易,但想要超出他人很难,突破自己就更难。一个艺术家,在他看似已有成就之时就会“结茧”,而难以蜕化成蝶。要想突破,只能往其上而溯其源,直追到顶,那才是根之所在,高古之意也就含在其中了。

光论书法,苏轼未必是第一位,但他并没有把书法当成他唯一的专攻项目。就像他自评中说的那样: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荀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么。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笥。

他讲的是领悟书法的真髓,大意就是只要会通古人的书意,那些基本技法不学都可以。我虽然不擅长书法,但是通晓书法的没人比得过我。假如你能真正通晓书法深意,即使整天不学,也没啥了不起。

苏轼是很自谦的,尽管他认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咋地,但在书法上的成就还是位列“宋四家”之首,这正是拜他多方面修养所赐。作为一门艺术,书法并不仅仅是写字临帖,进到最高段位时,比的就是修养、是审美、是人文积淀。苏轼已经明白这一点,而这时的小年轻米芾还未明白这一点,正处在“结茧”状态。让苏轼这么一点拨,这“茧”也便破了。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人品不如书品好”的蔡京

跟米芾交往的书坛大咖里,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就是在当时权倾一时的宰相蔡京。说起宋四家“苏黄米蔡”,唯独有争议的就是这个“蔡”。虽然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蔡”指的是蔡襄,但也有人认为是说蔡京。到底是谁姑且不论,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蔡京的书法写得确实很好。只是这个人名声不好,中国书坛历来信奉“字如其人”,因此蔡京的位置也被搁浅了。

蔡京大米芾五岁,两个人是因为书法这项共同爱好走到一块去的。这俩人学书的历程也很相似:蔡京的书法也是从唐人入手,直溯“二王”的,他写书法时喜用羊毫,羊毫偏软,他所爱作的长锋又难以掌控,因此蔡京的书法总体来说偏于潇散妍润,疏朗清新。不过与米芾相比,蔡京的书法就欠缺了那股子狂放刷掠、恣意纵横的气势,也缺少米书那种用笔转折的变化;与苏轼相比,蔡京的书体又缺了那份敦厚拙朴、庄重凝炼和凛然大气;与黄庭坚相比,他的书法也不够放纵舒展,左右倜傥。但是蔡京的书法带着一种高官所独有的雍容典雅,这是另外几人所不及的。

有人说蔡京的书法多有学习米芾的地方,不过作为同辈人,恐怕蔡京不会这样干的。但是作为朋友,他们之间肯定会相互切磋,并相互影响的。倒是蔡京晚期的书法中出现了与“瘦金体”相近的作品,这倒可能是蔡京在书画上也追捧这位皇帝所致。

如果说米芾前期去拜访王安石和苏轼时,还只是秉着一片虔诚的学书之心去的。到了蔡京这,可就没这么简单了。

发生在蔡京和米芾间的,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对话。有一次蔡京请米芾到家里去参加聚会,小酒一下肚,大家就唠上了。蔡京问米芾:“老弟啊,你说当今什么人的书法最好啊?”米芾想了一下说:“也就你和你弟弟蔡卞了。”蔡京问:“那之后呢?”米芾一拍胸脯:“那就是我老米了!”蔡京等人哈哈大笑。

米芾虽然嘴上夸赞蔡京的书法天下第一,但这话说的却有水分。你看米芾为人,连王羲之、王献之都不放在眼里,更别提这几位了。

我们知道,米芾晚年曾得到宋徽宗重用,担任书画学博士,掌管国家的书画事务。在这其中穿针引线的一个人,就是蔡京。换言之,米芾能够升官发财,都是在蔡京的帮助下得到的。这么一来,米芾拍蔡京的马屁,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蔡京《宫使帖》局部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宋徽宗赵佶

别看米芾当着蔡京拍他的马屁,但是蔡京真把他推荐到了皇帝跟前,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宋徽宗赵佶,这位可是宋代拔尖儿的一位艺术大咖。论书画,天下没几个比得上他的。连瓷器的发展,他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可惜错投了帝王家。听说这位皇帝选拔人才,凭的不是政治本事,而是艺术天分。您要是没什么艺术天分,抱歉,您不配做我的官儿。如此一来,就导致了朝中权臣都是一些舞文弄墨之人,就比如蔡京。

蔡京跟米芾交好,把他也推荐给宋徽宗。徽宗这时候还是个小年轻,但是于书画已颇有造诣。听说米芾也是个难得一见的书画全才,国事也顾不得理了,赶紧下旨宣米芾进宫,备下笔墨纸砚,先让他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艺。

米芾见了皇上,丝毫不惧,提笔蘸墨,但见纸上行云流水,笔走龙蛇。

宋徽宗看了,拍手叫好,问及他有没有带上自己的画作,米芾果然带了一幅,却是他儿子米友仁所画的《楚山清晓图》。徽宗一脸懵,这咋回事?殊不知这时候的米芾早已不是当时的小年轻了,出门只带着自己的诗文字画。晚年的米芾是出了名的有“誉儿癖”,走到哪里都要秀一下他自己的儿子。徵宗看了,倒也知道米友仁是学的其父书画风格,少年人用笔,别有一番清新可爱,赶紧大加赏赐。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米友仁《云山戏墨图》局部

儿子是赏完了,还得聊聊啊。徽宗就问起米芾,你看当今书坛有哪些人字写得好啊?

米芾见了宋徽宗,早把之前对蔡京的吹捧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竟然毫不避讳地对皇帝说:“蔡京的字,写得不咋地;蔡卞写的又没有逸气。剩下几个么,蔡襄勒字,沈辽排字,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如果蔡京在场,听了这话,怕是要吐血三升,大骂老米做人不厚道。

米芾这番话虽然狂妄,对于徽宗来说,却是醍醐灌顶,石破天惊之语。他以前从未听到过这样的评价。他又追问道:“那你怎么样呢?”米芾就等他问这一句呢,听问就答:“我这个啊,是‘刷字’!”徽宗激动得摩拳擦掌:“爱卿,请详解!”

米芾就说了:这勒字者,出于颜真卿法也。正襟危坐译命笔,笔笔不苟,中规中矩,字如入石,力透纸背。臣在翰林院中得见君调笔墨,深摩笔意,体会即是此法;排字者,出于唐人相书之法。所书皆是大小粗细相当,排列如印刊之版本,等距之算子;描字者,出于虞世南法也。笔笔中法,笔笔送到,不使途矩;这画字者,出于徐浩之法也。磨墨久长,墨稠如糊,边书边思,字形如画,大小有错也。而臣的刷法,源出于东汉时蔡邕法。蔡剧见瓦匠用刷带蘸石灰粉墙,所过之处留有未及之处的痕迹,从面悟到‘飞白’之法,此刷字之始也。后世右军继亦羲之法。刷字重在意,信肘而不信腕,信指而不信笔,挥霍迅疾,笔虽不到然神已至。中含枯润,带有力度,臣惯用此法。

米芾这一篇大论,跟马丁路德金演讲似的,说得慷慨激昂,而又头头是道。引得徽宗连赞精到,他又问米芾:“爱卿啊,你还没有评价朕的书法呢?”

米芾一听,戏精上身,连说不敢不敢。徽宗坚持让他说,米芾就道:“皇上您就是个天才啊。您这么年轻,论书论画却都是一代大家的水平。您看您这个瘦金体啊,写得是瘦硬劲挺,笔意天成。都说您的书法学的是黄庭坚和薛稷,不过依臣看啊,您这书法里头含有隶书笔意。这是已经跨越了晋唐,直追先秦啊!”

“老油条”米芾虽然出于一颗拍马屁的心思,却也算道出了宋徽宗的艺术造诣。小年轻徽宗听了,高兴得乐开花了,赶紧给他升职加薪。从此,米芾成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锋芒无人敢搠。

中华书脉·千古一奇人:米芾(中)米芾和那些文坛大咖的因缘际会

赵佶《闰中秋月帖》局部

以上正是米芾和几位书坛高人的际会。米芾一生见过许多人,独这几位对他的影响最深,有的使他找到方向,有的给了他荣耀和地位。没有了他们,也就没有米芾后来的成就。他们圆满了米芾,米芾也圆满了北宋的“意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