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游古三峡:访昭君村,驻“葫芦城”,谒屈原祠

 孬张 2019-12-21

香溪:生长明妃尚有村

昭君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此乃唐朝诗圣的诗,说明地望无误。

很高兴来到这里,因为这里有故事:“昭君村”本名宝坪村,西汉时曾为南郡秭归属地,后从秭归划出,隶属兴山,因是西汉“出塞和亲”的一代名妃王昭君出生地,故而人们常称之为“昭君村”。据史载:王昭君名嫱,汉元帝赐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或明妃。她在汉元帝时被选入宫中,古书上称她“既有闭月羞花之容,又有沉鱼落雁之貌”,但因拒绝画师毛延寿索贿,而被毛延寿在其画像上点痣丑化,并在皇上面前进谗言,将她冷落在后宫,得不到皇上宠幸。

昭君塑像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皇帝)入朝要求和亲,此时已经深锁后宫数年,仍无望得见到皇上,得其恩宠的王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到匈奴,她在匈奴被称为宁胡门氏(皇后),呼韩邪死后,汉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呼韩邪大闹氏长子复株累单于。

在她的影响下,其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与汉族的和睦关系,以致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为民族团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曾有诗赞曰:“竟把琵琶塞外行,非关图画误倾城。汉家议就和戎策,差胜边防十万兵。”也有诗叹曰:“紫塞长门一样悲,何须终老向宫闱。不如绝塞和亲去,还得君王斩画师。”

昭君村一侧

从地势上看,“昭君村”处在一条沟壑里的扁长平台上,形似一条长长的鲤鱼,藏身于香溪河畔纱帽山下的崖壁间,村人对其地貌素有“鲤鱼困沙舟”、“仙人撒网”、“鹞子抢鱼”之称,记得宋代诗人苏辙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一朝远嫁呼韩去,遥忆江头捕鲤鱼。”想必就是指这里的如此地形地貌。再回溯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由江洲司马调任忠州剌史,途径这里时,也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亦如彼妹子,生此遐陋村。”还有一位唐代诗人崔涂也曾写道:“……不堪逢旧宅,寥落满江滨。”

昭君村内碑刻

有趣的是这儿的山水,花草树木,亭台楼阁,莫不与昭君有关:门前的香溪河水因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盥手,溪水尽香……”;河上的桥梁因昭君选入汉宫时,“曾鼓琵琶,小憩于此……”而修建得酷似一面横卧的琵琶;河里的花鱼,则是因昭君入宫前在船上与乡亲们洒泪告别,泪水滴打在香溪两岸飞落溪中的桃花瓣上幻化而成;村前溪畔一处彩石斑斓的滩头,相传是昭君少年浣纱的地方,于是便有诗人歌咏:“香溪溪水碧连天,照见云鬘日浣纱。溪上泉声如珮响,叫侬怎不忆琵琶?”

昭君宅内景

村东有口楠木井,井水清甜可口,四季不绝,但总也漫不过井中横着的那根楠木,相传是昭君当年从峨眉山太白金星处借来楠木拐杖,锁住了井龙;村西有条石龙,身卧青山,摇头摆尾,常年口吐清泉,相传是昭君当年和乡亲们在此挖掘了七七四十九天,感动了东海一条青龙,青龙便飞到这儿化作一眼清泉;村中的满园紫竹,相传是昭君当年作画时,以其高超的技艺引来了天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霞仙帮她着色,后来昭君离村入宫了,七色霞仙依然常来村里寻找,其中紫霞仙认定昭君总有一天会回,旷日持久地在村中这片竹林里等待,她的痴情和身躯渐渐地化成丹青,依附于竹叶、竹枝和主干上,形成了一片紫竹园,从此一代代繁衍生长至今;村后纱帽山上的“王”字崖,村外的珍珠潭、妃台山,村里的望月楼、抚琴台……

真好,处处旧址遗迹,都有一个关于昭君的美好传说!

“葫芦城”:风里雨里说归州

状似葫芦的归州古城

船过香溪上行不久,我们就会在右前方看见一座倚山滂水状似胡芦的古城一一那就是归州。

《山海经》关于“夏后启之臣曰孟涂,司神于巴”的传说,让我们明白:地处鄂西香溪河谷中的秭归一带,原属早期巴人的活动区。及至后来,巴族在清江流域形成廪君巴国之后,秭归一带即因巴人的大部离开形成了相对的空隙地带。大约在商代中后期,因反叛而无家可去的中原归夷人的聚族造访,这里便出现了一个“归国”。《汉书·地理志》云:“秭归,归乡,故归国也”。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册认为,殷虚甲骨卜辞中的武丁“伐归白(伯)”一事,指的就是“今湖北秭归”地面之古归国。归、夔同音,原可通用,而归夷人的始祖就叫做“夔”,故古归国又称“夔国”,归乡亦称“夔乡”。这便是归姓“夔子国”之由来。

归州:秭归县城

而《史记·楚世家》“集解”说:“夔,楚熊渠之孙,熊挚之后。夔在巫山之阳,秭归乡是也。”《水经注·江水》还说:“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为楚附庸,后命为夔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归姓“夔子国”出现并存在至西周末期,即周惠王时,楚国已国势日强,不能容忍异姓之归国存于近旁了。于是楚王熊延便封其兄长熊挚之子于归国地,取代了归姓“夔子”的国君地位。但由于当地大部为归夷族,所以仍用其始祖之名“夔”为国名。

其实,秭归最早的名字是“归乡”、“归城”,归州是后来的称谓,今名秭归则与屈原相关。《水经注·江水》说:“秭归县,地理志曰:归子国也。袁崧曰:屈原其贤姊,闻屈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固因名曰秭归”。至于奉节称夔州、夔府,那是唐朝的事,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罢了。

龙舟队出发

历史的烟云笼罩归州,我这个晚来拜谒者,还能透过战火硝烟看见历朝历代的风云人物么?史书里读得出活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屈原,另一个是昭君王嫱。

蜀汉刘备于章武元年,挥师伐吴,筑土城,屯重兵,一兴归州。此时归州,“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无建制,少州民,实为一座军营,古称刘备城。

南宋端平三年,归州已是六百一十七年的州府所在,被元将塔海攻占,州治迁往江南,长达三百二十六年。明嘉靖40年,“久雨,地陷城毁”,知州郑乔于刘备城废墟上重建新城,“筑土城四百丈,周三里,崇一丈九尺。门五:东曰迎和,南曰景贤,西曰瞻夔,北曰拱极,西南曰鼎新。”嘉靖41年,州治返迁江北。

重复打量古城,归州的容颜总算清晰起来:

秭归,秦巫县地,汉置秭归县。北周改曰长宁县。隋又改曰秭归县。唐置归州,治秭归县;寻改州为巴东郡,又复曰归州。宋曰归州巴东郡;宋末元兵至江北,迁郡治于江南曲沱,次新滩,又次白沙南浦。元代为归州路,复降为州。明,州废,寻复置;嘉靖间迁州治于江北旧治(即今秭归县治地),省秭归县入州。清属宜昌府。民国改州曰秭归县,属荆宜道……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咏叹归州对岸楚王城遗址时写下的诗让我有了时空概念了。

哦,城不能永存,江涛不能久驻,人亦不能永生……当年的归国不在了,楚国不在了,可屈原庙还在,千古峡江依旧年年流淌、月月流淌、日日流淌!

归州:永远的诗和永远的屈原

屈原祠

战国末期(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丹阳(秭归乐平里)。

屈原20刚出头就离别家乡到楚国京城郢都,以其远大的抱负、超群绝伦的才华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位为左徒(仅次于宰相)。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屈子塑像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在斗争中惨遭失败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他远离故土,仍心系国事, 他在《哀郢》中深情的写道:“鸟飞返故乡兮,孤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放逐兮,何以夜而忘之!”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 秦国攻破郢都,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屈原悲愤难捱,他深感自已政治理想破灭,无力挽回国家危亡, 于公元前277年5月端阳遂怀石自沉汨罗江而亡。

衣冠冢

屈原的功名事业死了,可他的诗却坚强地活着!

屈原的作品有 《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 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 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纪念屈原:每年端午,秭归都举行龙舟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