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苏轼去旅行(二十六)-秭归拜谒诗祖屈原-今日头条

 昨非 2023-10-24 发布于湖北

跟着苏轼去旅行(二十六)——秭归拜谒诗祖屈原

首发2023-10-17 16:46·昨非tt

参观了宜昌三峡,驱车来到历史上经历七次搬迁的秭归县城(最后一次是1998年,因为三峡工程的建设,县城整体搬迁)。住进舒悦酒店,计划好好地游览一下这座历史名城,拜谒诗祖屈原。

屈原故里门楼

第二天,购票进入景区,不见游人,可以理解为淡季。但相对于人头攒动的对岸三峡大坝,未免太冷清了。好不容易见到两位游客,电瓶车司机热情地迎了上来,价格10元一个人。看来这门楼也按如今旅游景点的惯例,修得离实际景点比较远了(无可厚非),相对于十几年前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笔者以为值得一游的内涵应该增加不少了。但笔者知道屈原祠不远,要拜谒诗祖、观坝区美景还是步行的好。十几分钟便来到屈原祠,祠前新建了巨大广场,可以想象旅游旺季表演一些“什么印象”之类的节目,也应热闹的很。

屈原祠门前广场造像

仰望命运多舛、经历三次搬迁的屈原祠(最近两次,一次是修建葛洲坝,一次是修建三峡大坝。屈大夫为惠民工程让路),令人肃然起敬。但整个参观下来,却有些莫名的失落。笔者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感觉屈原祠所展现的内涵与屈大夫在历史上的影响无法匹配。除了在屈原塑像前,几位姑娘热情地向游客推销:“诗祖屈原喜欢兰花,给屈原敬上一盆兰花,可为全家祈福。”直白而肤浅的说辞让人哭笑不得。其他未见如屈原作品那样能触动灵魂的亮睛之处。

经历了三次搬迁的屈原祠

旅游策划和设计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活儿,很多地方没有资源创造资源,把个人造景点搞得游人趋之若鹜。咱们屈原故里,深处三峡美景,紧邻大坝右岸,有这么好的资源,旅游部门确实应该动动脑筋,在如何提高档次和深化内涵上做足文章,让屈原精神大放异彩才是。昔日楚王有负屈原,今天楚人不应该再愧对屈原了。

屈原雕像

确实不是想挑刺,更不是抹黑。而是这一路“跟着苏轼去旅游”的众多景点走下来,与其他景点比较之下所形成的心理落差。

亦或是期望值太高的原因吧。

移民整体搬迁后的秭归县城

  关于三峡岸边的这个县之所以叫“秭归”有多种版本:

  一是屈原姐姐归来宽慰哥哥之说。《宜都山川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

二是夔子之说。楚国国君熊渠嫡长子熊挚因天生残疾,不能继承君位,便将他封到夔,命名为“夔子”作为楚的附庸。后楚成王熊恽借口夔子的后代不祭祀始祖,兴兵灭夔,“以夔子归”。由后面的“子归”两字演变而成秭归。

  三是子规鸟传说。屈原的妹妹屈幺姑,闻知哥哥投江后,天天登上山顶向南方呼喊:“我哥回哟!我哥回哟!”直喊到喉咙出血,抑郁而终。屈幺姑死后变成了啼血杜鹃,杜鹃的叫声听起来像是“我哥回——”,于是人们把这杜鹃叫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规”。后来逐渐演变成“秭归”。

四是子规鸟图腾说。认为秭归原名应为“子规”,是因古代有个叫瞿国的部落,以杜鹃为图腾。这个部族在西陵峡一带长期活动而得名。

住在舒悦酒店四楼能直接看到三峡大坝

从如今“秭归”两字的字面看,大概率是与纪念屈原相关。关于屈原的故事和传说很多,如端午节的来历、吃粽子、划龙舟等等。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说起来,他与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的主角,芈月的原型秦宣太后芈八子应该是本家人,也是同一时代的人。

《芈月传》剧照

在我国古代的姓是按母系血源传承的,而氏则是按父系这边传承。姓表血统,氏则表职官、居地、职业等。同一姓可以衍生出许多氏。氏的来源主要有爵号,如王、侯等; 有国号,如殷、夏、齐、鲁等; 有官职,如司徒、司马等; 有居住地,如西门、南郭、柳下等; 有封地,如屈、解等; 有职业,如陶、商、贾等。总之古代姓氏很复杂,要说清楚恐怕得有关学者做一篇论文了。屈原之所以不叫“芈原”也不叫“熊原”。是因为楚武王熊通封儿子“熊瑕”到屈邑去做首领,按惯例开枝散叶的熊瑕,以封地为氏。于是人们称他为“屈瑕”,他的后代也就都改为屈氏了。

屈原故里景贤门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但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得知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中国画屈子投江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和“诗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

屈原被称为“中华诗祖”

按照苏轼当年的行船路线,他是先游览了秭归再游览三游洞和至喜亭的。笔者为了陆上开车的顺路,将这一顺序调了过来。

据载,因风雪阻滞当年苏轼一行在秭归呆了三天。

  父子三人到秭归城东的屈原庙,凭吊“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苏轼非常动感情地写下了《屈原庙赋》,对屈原“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的境遇深为不平,对屈原念念不忘国事,终以身殉国的节操无比景仰。

天问坛

  苏轼《屈原庙赋》(节选):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范曾屈原九歌诗意画

赋的结尾,意思是说屈原以一腔执着的爱国热情而投江,宁死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是一位智者、贤者,我们何必要为先生自己最安心的归宿而悲伤呢?充分体现了苏轼对屈原的理解与共鸣。

昭启村现属兴山县 在县城南郊

凭吊了屈原,苏轼一行溯香溪而上来到了王昭君的出生地宝坪村。苏轼写下了《昭君村》:

昭君本楚人,

艳色照江水。

楚人不敢娶,

谓是汉妃子。

谁知去乡国,

万里为胡鬼。

人言生女作门楣,

昭君当时忧色衰。

古来人事尽如此,

反覆纵横安可知。

王昭君塑像

诗的大意是:昭君美艳照人,如出水芙蓉。楚地的男人都不敢娶她,认为她生来高贵,必是汉朝的妃子。谁曾想她离开了家乡后,却千里迢迢来到边塞,成为了胡人的鬼魂。人们传言她生下女儿作为门楣,她担心自己的女儿将来也会遭受与自己同样的命运。昭君当时的忧愁可想而知。古往今来的世事就是如此,命运变化无常,谁能预知呢。

年轻时候的苏轼画像

是啊,此时意气风发,前途一片光明的新科进士(刚刚两年)苏轼,忌能料到,冥冥之中他的“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却也成为他宦海沉浮的预言的呢?!

下一站,荆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