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阳原泥河湾:人类有没有可能从这里发源?

 好了明理 2019-12-21

泥河湾,人类演化的百科全书

在普通人眼里泥河湾默默无闻,然而它有着极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因此,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就在这儿进行地质和古生物考察研究。

在泥河湾,如果有下雨造成塌方的话。成摞的不同颜色的黏土和粉砂层就会裸露出来,好像天然切制了一个剖面。灰黑色的,褐色的,绿色的,不同年代的地层层次分明地堆积着。古老地层的泥上中往往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宝贝——哺乳动物化石、植物的化石、有人工加工痕迹的石片石核,甚至还有一万年以前的破碎陶片。这类地方最可能隐藏人类早期历史的秘密。

不同地层包含着不同时代的人类遗存,连续完整的地层就像是一本珍贵的史书,已发现的泥河湾地层跨越的年代刚好与地质时期的“第四纪”相吻合。第四纪是一个地质名称,和寒武纪、白垩纪、侏罗纪一样,被地质学家用来划分地球发展历史的各个阶段,第四纪是距今天最近的一个阶段,至今已经持续250万年,我们目前就生活在第四纪。

泥河湾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源源不断,在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距今178万年左右的马圈沟;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110万年的东谷坨和飞梁、78万年的马梁、10万年左右的摩天岭和许家窑、7万年的板井子、3万-4万年的新庙庄、1万多年的西白马营。学界公认第四纪开始的时候,人类也正巧出现,所以像泥河湾这样完整的第四纪世界标准地层,就是人类演化的标尺,全球罕见。

泥河湾的人类遗迹与世界著名的古人类学研究圣地——非洲奥杜威峡谷所发现的大批早期直立人化石几乎处于同一时期,而距今178万年左右的马圈沟遗址的发现,更是让全世界震惊。泥河湾早期人类遗址的发现,对于人类起源的“非洲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很可能这里也是一处人类的摇篮。

河北阳原泥河湾:人类有没有可能从这里发源?

冰河世纪,严冬催生人类

人们特別衷情于自身起源的故事,但寻找证据却像大海捞针。有些学者穷尽一生的努力去发掘化石证据,也有些学者在尝试从大自然的逻辑中收集线索、推理答案。

泥河湾盆地被誉为中国的奥杜威峡谷,因为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早期人类的遗址,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早期人类的化石,但是像“远古盛宴”这类遗迹的发现至少可以证实在泥河湾盆地曾经有过早期人类的活动。

人类学家在努力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同时,还要探索为什么在泥河湾会出现早期的人类,如果泥河湾也和非洲一样是人类的摇篮,那么这里也要具备有利于人类诞生的自然条件。

人类是如何起源的,这还要从250万年前的一场《后天》式的天灾说起:当时的非洲有南方古猿,而中国有禄丰古猿,他们都生活在第四纪之前的第三纪时代(距令6500万-250万年),那时的地球多数地方炎热多雨,遍布着繁茂的热带、亚热带丛林,是古猿的天堂。地球进入第四纪却风云突变:气温明显降低,也许很多人还记得《后天》电影里的景象,犹如末日降临,第四纪来临时是否如此?全球突然由个生命繁茂的伊甸园。变成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大陆被冰雪覆盖的白色星球,冰川急剧扩张,海平面最低时曾下降了130多米。

气候的显著变冷对原本已经适应温暖环境的生物来说无疑是场灾难,但是人类偏偏山好在这样的节点上诞生!科学的解释是:距今250万年出现的气候变化导致了非洲大陆森林面积的急剧收缩和草原面积的明显扩大,生态环境的变化迫使原来在森林中生活的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事情的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原本生活在树与树之间、长臂善舞的古猿,到了无际的大草原,为适应草原的环境,它们开始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和从事劳动,于是这种机敏灵巧的动物,不仅没有被候剧变的世界所淘汰,反而演化成体魄强健而且聪明的早期猿人,人类诞生。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种现象仅仅出现在非洲吗?中国的古人类学家也在不停地思考和求证。泥河湾的“远古盛宴”立即使人想到,其所反映的古候环境,也许也隐藏着人类进化的线索吧。

河北阳原泥河湾:人类有没有可能从这里发源?

泥河湾发现的草原猛犸象补上了大象进化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证实了第四纪初期在中北方也有着从森林到草原的环境变迁,它意味着泥河湾圈沟时代的人科成员(或者古猿)有着同非洲一样的自然条件,即从森林进入草原,然后解放双手获得新生。

达尔文曾经说过,尽管物种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但相近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相似适应特征,这就是趋同演化。如此说来,在人类演化史的开篇位置,是否可以赫然写下这样两行子:第四纪来临时的降温事件对人类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事件影响深远;人类在冰河世纪登场,他们不一定从非洲走来,也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蓝田人因何而灭绝?

如果将中国土地上发现的所有古人类化石或者文化遗迹,按照时间排序的方式串在一起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好像注定了有一种父父子子的传承关系——南至滇藏高原的元谋人;北至辽宁营口的金牛山人;早至200万年前的湖北恩施建始人;晚至两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

不过,遍布中国各地的古人类遗址虽然能够在时间上连成一个序列,但专家并不认为他们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无法确定谁才是现代人的祖先。事实上,这些远古人类中的大部分最终都不知去向。他们从哪里来。又如何消失在历史之中?研究表明,这一次次兴衰命运背后的推手还是气候。

陕西公王岭蓝田人遗址地处秦岭北麓、灞河左岸,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里出土了著名的蓝田人头骨化石,它属于中国最早的古人类类型——直立人,测定的年代距今约110多万年。在厚厚的红色土层里,还发现了42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不乏一些撑过了250万年前发生的那次大天灾的残余种,比如爪兽、泥河湾剑齿虎等等,也有一些动物同人类一样诞生于第四纪初期。像丽牛、土红鼠、丁氏鼢鼠,这些动物中能够留存到今天的不足五分之一。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几位专家独辟蹊径,进行了一项特殊的研究,就像让我们看了一场真实版的灾难大片。蓝田人曾经经历了什么?

河北阳原泥河湾:人类有没有可能从这里发源?

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的研究方法,首先在有人头骨化石产出的红土层上下密集采取大量的沉积物标本,然后将沉积物标本按年代顺序分为了8层:其中,7个样本取自5.4-4.8米的最深层,它们代表这次实验年代最老的段落——139万-133万年,并以此作为基准层;第2阶段的9个样本取自4.8-4.15米的深度,代表着133万-128万年……以此类推,直至第8阶段的5个样本,取自最上层的0.5米深度,年代为距今111万-109万年。按照时间标尺排列的标本能向我们透露什么信息?

根据沉积物中Fe2O3的含量变化和所含动物化石的信息,科学家拿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比如在持续了39000年的第4阶段,即距今122万-118万年时,沉积物的Fe2O3含量比第1阶段少很多,推断出,降水量也比第1阶段减少了221毫米。原理很简单,即通过铁被水氧化的现象来看待当时的环境。简单的推理往往能得出最让人震撼的结论,在距今122万-118万年里,干旱持续了数万年,标志着夏季风强烈减弱;第5阶段与之前不同,显示出一个干湿强烈变化的过程,表示那时处于气候环境大幅波动的年代;与之毗邻的第6阶段承受了之前的气候恶果,而蓝田化石就在这个层位产出,同时也是公王岭动物群中的大型哺乳动物产出的地层。也就是说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经受不起如此巨大幅度的气候变化,环境恶化,遂纷纷死亡。而这秦岭脚下所发生的生物大量死亡的灾害性事件,或许也毁灭了蓝田人。

在提交的研究报告中,古人类学者们将气候剧变的原因归结为大约两种可能,一是太阳辐射和北半球冰量的驱动力;二是在这个时间段落,青藏高原加速隆起,加剧了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气候变化,使得第四纪某些时刻自然环境极端恶化。

环境专家对青藏高原的隆起事件更加关注,他们认为世界屋脊的出现不仅使得中国东部地区的季风环流明显加强,还影响到我国第四纪的整个气候环境。

在浏览地史时期气温和干湿变化的曲线时,这仅仅占据地球历史0.056%的第四纪,气候的急剧变化竟多达37次以上,充满沧海桑田和冷暖更迭。在第四纪时期内,有冰期和间冰期的多次交替,而在冰期或间冰期中又存在有次一级的冰阶和间冰阶的交替……。古气候学家对这个现象的解释五花八门。但是无论答案如何,让我感叹的是正处于发端的那些古人类,命运何其坎坷!

人类就是在与恶劣的气候环境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第四纪的气候环境,也就不会有人类的演化之路。

河北阳原泥河湾:人类有没有可能从这里发源?

的确如此,就拿人类学会用火来说,也可能是大冰期里寒冷气候促成的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沈冠军曾经与中科院占脊椎所的专家们一起,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做了历时5年的研究,测定出他们生存的年代比原先认定的时间提前了20多万年,最早可以追溯到77万年前。过去对于北京人遗址中厚厚的灰烬层堆积一直都有固定的看法认为它的用途是烹制熟食。然而新的测年结果让古人类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结论。

因为距今70多万年的那段时间与50万年前不同,时值一个气候寒冷的高峰,当时与北京人同在干冷草原上生息的还有披毛犀、洞熊、巨副驼等等喜冷动物。地处北方天寒地冻的环境里,似乎取暖的需要更甚于获得美味,开始吃熟食也许只是严酷气候下的取暖行为的副产品。因此,火因为抵御寒冷而生。

无论如何,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理论又一次得到印证。古人类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必须不断挑战自己的大脑,用日益精致复杂的石器组合来应对不同的生存环境;穿针引线缝制兽皮衣服的古人得以远离寒冷;对着飞鸟翔集的天空发呆的古人造出弓箭:在湖畔徘徊的智者发明了渔网……

奇石暴露的秘密

距今128万年,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里斯冰期形成的冰川慢慢消融,全球气候开始进入了新的暖期——末次间冰期。大概与此同时。直立人被更先进的早期智人取代:欧洲、西亚、非洲纷纷开始“第一次石器革命”:在亚洲的远古人类则拓展了自己的领地,他们更多地走到湖滨河流阶地旁。寻找洞穴以外的新营地……冰期的结東,让大自然再一次“春暖花开”,而与此同时世界范围的古人类从体质到行为也都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在中国,这一时期的人类遗址也比较丰富、有河北阳原许家窑、河南许昌灵井、山西丁村、内蒙古萨拉乌苏、广西柳江与马坝等等,遗址的增多与气候变暖同时出现,这种时间的重合是巧合吗?

在泥河湾,如果按照风水的说法,虎头梁是个非常好的地方。山丘形如卧虎,脚下桑干河水不停流淌。无意中他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天然盆景”——叠层石。叠层石是一种在上亿年前很多见的低等藻类的生命遗迹,其外形很像石钟乳,由蓝藻类微生物堆积沉积而成的它引起了环境学者的极度好奇,因为叠层石往往生活在海滨或湖滨的潮间带,虎头梁发现的叠层石主要出现在灰绿色粉砂质黏上的地层中,说明这里当年曾经是一片藻类生物繁衍的湖滨地带。

河北阳原泥河湾:人类有没有可能从这里发源?

在属于第四纪时期的湖相地层里发现叠层石,在国内是首次,在国外也不多见。在显微镜下的切片中可以见到蓝藻的“化石”,这种蓝藻和现代加勒比海的同类相似,显然相同的温暖气候环境才能打造这些宝贝。经过一系列测年,这些叠层石的成长年代开始于距今13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八九万年。

远古大湖的湖滨“鹿来马往”,一群原始人突然从密密的灌丛中现身,他们呼啸着拋出浑圆的石球,好儿次正中目标……石球是生活在距今12.5万-10.4万年的许家窑人常用的武器,用来对付奔驰的野马非常有效,所以许家窑人也被称为技艺高超的“牧马人”。许家窑人的发现者这样来描述当年原始人类的狩猎生活。

一边是美丽的叠层石,一边是称霸草原的许家窑人,温暖的气候和活跃的人群再一次吻合,说明在12万年到8万年左右的时间段里,泥河湾是一片适宜生存的土地,气候温暖,水草肥美,人口兴旺繁荣。这和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类发展脚步都是一致的。

12.8万年,一根气温变化曲线的背后

“末次间冰期”,是一个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此后地球进入了为期6.5万年的末次冰期,气候十分严寒干燥,只是在距今5万-3万年这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个相对比较温暖湿润的小间冰阶气候。晚期智人开始纷纷登场,他们能够熟练地穿针引线、缝制衣服;还会用小石头和贝壳造出各种精美的装饰品;他们使用更加精致的石器工具;而且不约而同地在各地建起了用于居住的房屋;甚至还为去世的同伴举行“奢华”的葬礼仪式……在这个活跃的小间冰阶里。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左右)成了中国古人类聪明智慧的代表,古人类又一次因为良好的自然环境繁荣起来。

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总不是人力能够阻挡的,在距今2万-1.8万年前后,末次冰期进入最盛期。严酷的气候环境,据测算,当时的年平均温度至少比现在低上10摄氏度,世界仿佛又凝固了。还记得电影《冰河世纪》吗?它就是以这段时间为背景的。考古证明电影里面动物大迁徙的场面在历史上真的上演过。

好些熬过了第四纪初期气候变冷的孑遗动物这一次差不多都灭绝了,比如剑齿虎、居氏大河狸,和人类一样诞生于第四纪早期的三门马、肿骨鹿等等也灭绝了。冰期最盛的几千年里中国北方很少被发现有古人类生活的痕迹。那是否意味着曾经辉煌一时的山顶洞人很可能没有留下后代,极度的寒冷冻死了这些晚期智人?

河北阳原泥河湾:人类有没有可能从这里发源?

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原因有几个:首先,这种温度的变化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这50年下降个三两度,再过50年又下降个一两度,人们在体质上还是可以逐渐适应的;其次晚期智人在大脑发育上已经与现代人差异不大,以他们的智慧完全可以采用各种办法来有效地抵御恶劣的气候环境,比如用火、穿衣、造屋。况且,在这场低温大考验中灭绝的动物也未必都是被冻死的,它们的绝灭还有被人类大量捕杀的原因,还有食物链的中断等等,尤其是依赖某些特定食物生存的物种,就特别容易灭绝。

末次冰期鼎盛期严酷的气候环境导致植被稀疏、动物迁移,由此带来的食物缺乏对于人类来讲也是致命的,所以这个时期仍然坚持生活在北方的古人类从理论上讲应该不多。但是,即使这样,就在我们身边——王府井东方广场地下不也发现了处于这一时期的“北京爱斯基摩”人吗?

在随后的3000年里(距今1.3万-1万年),在全球气候开始转暖的过程中出现了强烈的波动,情形变得更加恶劣。这种波动有多厉害?年平均温度在几千年里,可以上下波动4℃左右。这已经非常强烈了,拿我们现在来说,如果年平均温度上下1℃,就很严重了。对于这种急剧变化的气候环境,人体很难适应,那些老弱病残者被自然淘汰,只有那些身体健壮,头脑聪明的精英,才能度过这艰难的岁月。

虽然这是个悲惨的故事,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也经历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大洗礼”。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被誉为“新石器革命先声者的足迹”;湖南道县玉蟾岩被誉为“中国稻作文明的先声”,他们——被物竞天择”而留存下来的强健的人、智慧的人,最终走向人类下一个阶段——新石器时代。

在温度线最后的段落(距今1万年至今)

全球进入冰后期,气候明显变暖,地质上称全新世,也是晚期智人的继承者——“现代人”的时代。其中距今8000-3500年是全新世最温暖的时期,又称全新世大暖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给人类创造了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新石器文化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在华夏大地上,新石器文化空前繁荣,北方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中原大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山东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游的屈家岭文化一石家河文化:西北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从严寒中积累起来的人类智慧,经过大暖期长达4000年的孕育,人类最终在距今4000年前后跨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华夏文明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并延续至今。

故事到这里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气候变冷还是变暖,不仅对人的生活有巨大影响,对物种、人种的留存也有致命的作用。冰期与暖期地球特有的各种尺度的冷暖旋回从来没有中止过,它们不仅改变了地球,也改变了人类。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远古人类正是抓住了一次次气候变化的机会,强健体魄,增长智慧,一步步走向文明

地球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这个问题让全世界的科学家困惑不已。但是回溯人类诞生以来的漫长历程,无论气候怎样变化,最终总是给人类的进化带来正面的影响——气候促进演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