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发德 湖南永顺松柏易氏源流考

 易歌图书馆 2019-12-21

湖北宜昌 易发德

前言

2016年2月,我和吉首本家启茂(76岁,曾任湘西州团结报主编)在永顺本家善清先生(永顺公安局退休干部)的带领下,从张家界来到永顺松柏镇易法松家,拍摄他们保留下来的族谱,经笔者考证后确认为1852年(咸丰二年)澧阳易氏族谱,其电子版已于前两天在网上发布。笔者发现,详细记载永顺松柏易氏家族的族谱,仅此一部。因此笔者根据该谱记载,对松柏易氏的源流进行了一些梳理和考证,现将此文奉献给本族赓公支系和松柏易氏宗亲。

一.1852年澧阳易氏四修譜有关大成公迁永顺的记载

1.迁永顺松柏的大成公世系

根据1852年澧阳易氏四修谱(L4 J8 P80)记载,迁入现湖南湘西州永顺县松柏镇的易氏家族,始迁祖为易赓公—彌亮支系第15世易大成公。

根据本谱记载,可以追索到大成公的世系为弥亮—大成公,其3—15世系如下:

..3      4    5     6     9(10) 11   12    13   14    15

弥亮—貴佑—文才—廷春……勝榮—松—國寶—正乾—應高—大成

永顺松柏大成公支系14-19世系图(小).jpg
大成公14-19世系如下图所示:

2.大成公迁永顺的时间及地点

1)关于大成公迁永顺的时间

迁移年代,谱内未记,以下列出大成公上下四代的生卒年代及卒

葬地点,从而可以分析出迁移的大致时间。

大成公上下四代生卒年代及葬地表

先公姓名

传承关系

生卒年代

葬地及说明

應高

正乾公长子

1655-1739

同葬桃源县夹村洲

  龔氏

高公夫人

1662-

大成(又名成年)字玉振

高公次子

1707-1774

从桃源县沈家岗迁永顺县上榔保九甲松湖

……基?据鸿忠葬地记录应为“易家湾基左”

樊夫人

成公夫人

康熙?-1745

應高公坟附近

承宗

成公长子

1726—1810年

葬松湖

承科

成公次子

1733—1796年四月初八

同葬武陵县铜鼓七坵村与樊氏夫人相继两天去世

  樊夫人

承科夫人

?-1796年四月初十

承祖

成公三子

1740—1788年

易家湾

鴻建

宗公长子


松湖禹王宫

鴻廷

宗公次子

1760-1824

禹王宫

鴻道

宗公三子

1766-1820

松湖松柏场

鴻德

宗公四子

1769-1814

禹王宫;郑氏葬松湖河对面

鴻忠

科公长子

1766-

同葬易家湾玉振公坟旁

鴻英

科公次子

1772-

未记

鴻開

科公三子

1776-

玉振公坟旁

鴻陞

祖公长子

1760-

易家湾基后

鴻仁

祖公次子

1765-  子三俱止


鴻清

祖公三子

1767-


鴻韜

祖公四子

1776-

迁永顺县西北路勺哈保


易氏迁永顺县位置图A.jpg从上表可以看出:大成公生卒年代为1707—1774年;樊氏夫人卒于1745年(出生年代仅看得出为康熙年间),葬在夹村应高(公坟附近?—譜损不清)。又据应高公卒葬地为桃源县夹村,说明樊夫人去世仍在桃源,大成公是在夫人去世之后才迁走的。大成公樊夫人去世時,三子承祖仅5岁。大成公葬在永顺易家湾,所以大成公迁出时间

大成公迁移地点图           应在1745—1774年间(乾隆中期)。发生大迁移的年代多半是遇到了自然灾害。据石门县志记载:“乾隆十三(1748)年,戊辰,春夏霪雨损麦。六月水大涨,澧州、安福城圮(pi倒塌),石慈田盧多漂卸,安乡、芦渚尽没,鼠咸渡岸穴野食田禾”。现恩施市红土镇易赓公后裔平忠(應錭)公家族(弥海-英-志明公支系,祖籍澧州)就是在1750年左右开始从湖南安福县(与大成公祖居地桃源相邻)迁出的。平忠公因水肿病死途中,后由熊氏夫人携四子二女迁居湖北恩施市红土乡大河沟长树湾。

    鉴于这种情况,大成公迁出桃源(现常德市)的时间也可能在1750年左右。

在谱记中,笔者注意到大成公家庭在迁移前后的一些特殊情况,即大成公次子承科公及其夫人樊氏,于1796年四月初八和初十相继去世,埋葬于武陵县铜鼓七坵村(现常德市武陵区);而大成公于1774年去世,葬在永顺易家湾,说明大成公在承科夫妇去世之前,早已迁出桃源,而且承科夫妇的三个儿子也都葬在永顺松柏易家湾屋基附近。笔者推断,承科夫妇并没有随大成公迁永顺,而留在了桃源,但不是祖居地桃源夹村,而是武陵县铜鼓七坵村,说明1796年承科公家庭发生了灾难性事件,夫妇两天之内双亡而同时埋葬一处。那么,有可能承科公的三个儿子在1796年父母双亡之后,才迁到永顺与伯父承宗合居一处(此时大成、承祖公已经去世)。

2).迁移地点及过程

(1) 迁出地点:谱记为桃源县沈家岗,查现在地图,在现常德市鼎城区雷公庙镇有沈家岗村,这恐怕就是永顺松柏镇易氏族人的祖居地了,这里稍作介绍:

雷公镇,位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治西北26公里,地处鼎城、临澧、桃源三县交界处,因昔人在此修了一座供奉雷神的庙宇而得名。国道207线和长石铁路穿境而过。辖张家垭……沈家岗……花园12个村委会和镇南居委会。

但谱记有葬地夹村洲,与沈家岗是不是同一地点,就需要今后进一步考证了。

但在桃源县境内还有一处为沈家港村,位于桃源县与石门县交界的盘塘镇(张常高速公路旁),也有可能是迁出地。

(2)迁入落脚地:谱记为永顺县上榔保九甲松湖,经考证现为抚志乡科洞村(见上地图),这可能是大成公迁永顺最早的落脚点。

(3)定居地:根据谱记,大成公及其许多后人的葬地为易家湾基附近(见上表),所以易家湾当为大成公迁永顺后的定居地。大成公家族在这里人丁兴旺,到孙子“鴻”字辈就有11位了。

笔者今年2月份到松柏镇易法松家拍谱時,发现松柏这里的确是块风水宝地,松柏河从松柏镇穿流而过,两边有数公里宽的河谷平原,上游羊峰山下有松柏水库。易家湾就在与镇相临的东南面,大成公选择这里定居,真是明慧之举。

羊峰山远景B.jpg远处就是羊峰山,就是洪武二年朱明王朝派大军来羊峰山筑栅围城,修建羊峰卫(后迁大庸)的地方。仿佛随大军迁来的赓公家庭,从军的可宗、振DSC_8752B.jpg星等先公的身影和足迹就在眼前。据法松先生讲,谱中所说的松湖,地点就是目前松柏镇所在地,谱记中的禹王宫,地址就在目前的松柏小学。

    (4)大成公后裔分支迁移地点

公元1800年前后,大成公最小的一位孙子—鴻韜公又迁永顺勺哈保,据查现为永顺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勺哈乡,据说现在这里有几十户易家人,可能就是鴻韜公之后,尚需再考证落实。

据善清先生讲,他们的老家永顺泽家和海螺等地的易氏家族,也是从松柏这里迁过去的,现在他们都在联络之中。

二.大成公迁移原因及社会背景分析

为什么大成公在这个时间段迁永顺呢,这应该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系,根据笔者对当时社会历史的考查,可能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1.康乾盛世隐藏下的土地危机

赓公家族明初洪武二年(1369)迁至张家界,随即迁石门白洋湖等地,实行军屯。到清朝康熙年间,人口数量大增,澧州石门、常德地区民田、军屯田开垦已经达到饱和,加之地主豪强对土地的掠夺兼并,土地越来越紧张,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变为佃农或流民,一遇自然灾害,生活就难以为继。这些无地农民,强烈希望到其它地方开垦荒地,以获得土地,这就有了自主移民的动机。

2.清朝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给移民提供了机会

雍正初年,清廷国力强大,为实现天下一统,加强边远地区的中央集权管理,对西南诸土司实行“改土归流”。清雍正五年(1727),永顺土司彭肇槐请求纳土,改设流官,统治永顺地区八百多年的彭家土司回归江西祖籍。雍正七年(1729),置永顺县,属辰沅永靖道永顺府。改土归流之后,这些地区取消了“汉不入峒,苗不出境”的民族隔离政策。汉民有了进入人烟稀少的湘西偏远地区的可能性,同时当时的清政府也有鼓励人口密集地区的农民到偏远地区开垦的政策(目的在于发展农业生产,为政府多交税粮),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澧州、常德地区逐渐有大批破产农民自愿向湘西地区移民。

3.玉米、红薯种植的成功,增添了生存之道

在这段时间里,玉米、红薯的种植在湖南地区日益广泛。玉米、

红薯种植是从南美洲传入我国的,但直到明末清初才在中国二十多省普遍种植。玉米、红薯等能在山地、旱地种植,大大拓展了种植的地域,使得在澧州、常德地区以稻谷种植为主的无地农民多了一条生存之路,移民山地,也能够得以生存。

    当然,造成移民的原因有很多,但上述三个条件,是形成乾隆中后期大批移民(所谓的“湖广填四川”)的重要因素。

根据赓公支系的族谱记载,从澧州、石门地区迁出到慈利、张家界、永顺等湘西北、四川(现在的重庆市东南部)以及湖北恩施等地区的后裔,主要集中在“鴻”、“显”字辈,也就在康熙末年以及乾隆年间,正是在上述社会背景下出现的。

以上仅是对乾隆年间移民社会背景的简单分析,不是此文的重点,略谈而已。不妥之处,请族人指正。

对永顺松柏大成公家族的迁移,本文只是抛砖引玉,需要松柏易氏和赓公家族宗亲继续进行考查和探索。

赓公第23代孙  弥坚-贵三支系 易发德

2016年6月27日      定稿于宜昌西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