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将军内战勇猛,接到小妾一封家书,从藩属国战场狂奔500里回国

 历来现实 2019-12-21

叶志超是甲午战争中有名的逃跑将军,在平壤战役跟日军较量中一触即溃,向老家中国猛跑,狂奔500里,创造吉尼斯逃跑记录。大家非常纳闷,叶志超是李鸿章的爱将,淮军精英,到了战场怎么是个饭桶,李鸿章的淮军咋个个都是脓包?

李鸿章当时是大清的栋梁,是镇压太平军的功臣,李鸿章的官不是买来也不是跑来的,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强将手下无弱兵,叶志超也是响当当的一名好汉,一员骁将。叶志超曾经被朝廷赐名巴图鲁,还被皇帝授予黄马褂;由此看来,叶志超可真不是省油的灯。

如果叶志超是个草包、怕死鬼,李中堂把这样的人派去,那不是自己打脸吗?因为战场不是儿戏,而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所以,李鸿章选择的肯定是精兵强将。

那么,像一条猛虎一样的叶志超,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变成了一只病猫,从冲锋在前的猛士,变成了向后"冲锋"的懦夫呢?

一、错误的时间。

叶志超是安徽人,跟李鸿章是老乡,是淮军骨干。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生出犄角反怕狼。

叶志超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希望能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他深知自己一个屌丝,没有背景,没有人脉,想要出人头地别无捷径,只能靠真本事,硬打硬拼,爱拼才会赢。

所以,叶志超像自己的字“冠群”一样,冲锋在前,打仗玩命,勇冠三军。虽然伤痕累累,但也屡建奇功。

付出总有回报,叶志超在平定匪患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拯救了大清江山,所以在赢得黄马褂,被赐名巴图鲁的同时,小叶也迎来了人生的春天,金钱、美女,高官厚禄。吃不完的山珍海味,享不尽的窈窕淑女,花不完的金子银子。农村出来的孩子,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开始了患得患失。

叶志超打了二十年的仗,国内局势平定了,好不容易享受起富贵荣华,这时候又要抛妻舍子去前线,战场在千里之遥的异国朝鲜,说不定就会把命丢在那里。被称为打起仗就不要命的叶大呆子,此时不呆了,在李鸿章跟前磨磨蹭蹭不愿意领命。

李鸿章拍拍叶志超的肩膀安慰说:呆子,这次上前线只是走过场,又不一定会真打起来,看你那熊样。

后来在朝鲜,日军缴获了叶志超的一封家书,是他的小妾写的,信中说要叶志超打仗时机灵点,别老想着当拼命三郎,要多为家里的爱妻娇妾想想。

因此说,因为星星还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叶志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一无所有的傻小子,他已经得到太多,顾虑的太多。到战场怎么能不畏畏缩缩,怎么会去舍命杀敌?

二、错误的对手。

叶志超在国内打仗所向无敌不错,那是实力不对称。

太平天国成员都是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庄稼汉,带兵打仗的大将也都没有学习专业的军事知识。

而李鸿章的淮军早在1865年,在上海跟太平军对峙的时候,已经装备了一万六千支洋枪,还组织了洋炮队,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劈山炮。淮军中每营(500人左右)都装备有洋枪400杆,劈山炮10队。跟太平军、捻军对阵就是石头砸鸡蛋、完美的碾压,实力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这样的仗就是草包也会打。

文官出身的李鸿章打仗一向不上前线,在拥有了洋枪洋炮后,胆子也肥了,看到太平军兵败如山的狼狈样,也跃跃欲试,骑上战马随军冲杀、嘚瑟起来,"鸿章跃马而出,不作生还之想"。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叶志超还是那个叶志超,但对手已不是那个对手。当年的石头变成了鸡蛋,结局还会是那个结局吗?

三、错误的指导思想。

当时围绕着日本在朝鲜的挑衅,朝中分主战和主和两派。皇帝跟自己的老师,军机大臣翁同龢是主战派,极力主张对日军迎头痛击。慈禧和李鸿章等人认为在朝鲜不值得跟日本摊牌,主张坐下来和谈。

大家也许有所不知,李鸿章跟翁同龢是死对头。

李鸿章曾与曾国藩合起手来参过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说他在跟太平军作战中欺君、渎职,一心要将翁同书置于死地。

虽经翁同龢全力营救,哥哥免于一死,但却被罢官、发配新疆。而翁同龢老爸翁心存也因为此事遭受打击,一命呜呼。

因此,有人说翁同龢主张跟中日开战,逼李鸿章出兵,希望通过战争来消耗淮军,要他好看。

而李鸿章是政坛老手,怎么能不知道翁同龢的用心。所以就针锋相对,你要我好看,我偏不上当。我要保存实力,如果没有了淮军,我李鸿章就什么也不是。

有了这样的决定,李鸿章的军队还会好好打吗,李鸿章的将领还会不怕死吗?

因此,李鸿章重用的两员大将陆军将领叶志超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都在跟日本人的较量中采取“消极御敌”的策略,叶志超比兔子跑得还快,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都说国家昌盛的基础是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可是作为国家栋梁的李鸿章、翁同龢却是贪得无厌之辈,还互相死掐。

晚清江南民间有这样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合肥”说的是合肥人李鸿章,而“常熟”指的是常熟人翁同龢。文官爱财如命,武官惜命如金,甲午战争能不失败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