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

 新用户50186364 2019-12-21

50

勒.柯布西耶

勒. 柯布西耶.mp3 来自授之有道 00:00 18:09

勒. 柯布西耶诞生的城市拉索德芳,位于崇山峻岭的瑞士朱纳(Jura)地区,面积非常小、但历史却很悠久,自 18世纪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钟表生产中心之一,现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794年,该市遭受了大火的破坏,因此,从1835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规划成具有非常单纯的、近乎单调的、几何式的棋盘布局。峻峭的山川和工整的城市,加上城市的工业生产的核心是高度精确的钟表,这些因素,对于青年时期的勒.柯布西耶都有深刻的影响。

勒.柯布西耶13岁小学毕业后,没有上中学,而是跟随从事手表生产的父亲学习手表表面的镶嵌和雕刻工艺,之后到拉索德芳市装饰艺术学校学习。他的老师查尔斯.勒普拉特涅(Charles L´Eplattenier,1874-1946)全心全意教他艺术史、绘画,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新艺术”运动风格装饰手法,勒.柯布西耶后来称他为一生中唯一的老师。

勒普拉特涅在勒.柯布西埃学习的第三年告诉他:他应该去做一个建筑家,而不是手工艺人。老师不但给他指出了发展方向,而且还给他一些具体的建筑项目去完成,使他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建筑。从1907年到1911年,柯布西埃开始全面自学建筑学,他不但参与各种建筑项目,而且还云游各国,观察、研究和学习欧洲历代的建筑结构和风格特点。在地中海一带的游历给他带来的影响最为深刻,托斯坎尼地区加卢佐地方的“伊玛公房”(The Charterhouse of Ema At Galluzzo,in Tuscany)使他了解到如何把尺度巨大、复杂的公共空间和具有高度亲和、私密特点的居住空间结合成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这种感受成为他日后在建筑上毕生为之奋斗的追求目的之一。在意大利的温涅多(Veneto)地方,他由意大利 16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安德列.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1508-1580)的建筑、古希腊的宏大宫殿废墟中学习到了古典主义比例的精华。而从地中海地区和巴尔干地区的民居建筑中,他学习到如何运用简单的几何结构达到丰富的形式效果,也学习到如何在建筑中合理运用采光、如何运用建筑外部的风格来丰富建筑内部感受,这些收获,都在他后来的建筑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他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自学建筑, 30岁那年,勒.柯布西耶来到巴黎,希望在这个世界文化、艺术和经济的中心求得发展。因为他家乡的语言就是法语,因此他很快就适应了巴黎的生活。当时的巴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前卫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其他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勒.柯布西耶感到如鱼得水,兴奋异常。

图:923-1925年间,勒.柯布西耶为瑞士银行家劳尔.L.罗切设计的住宅室内

1918年,他结识了立体主义画家阿曼蒂.奥曾方(Amédée Ozenfant, 1886–1966),从而对其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艺术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奥曾方极力鼓动他朝绘画艺术方向发展,他们都认为立体主义仍过于浪漫了,不够理性,主张在立体主义的结构之中,摒弃所有过于复杂的结构细节,让绘画回归到最简练、最单纯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常物件的几何结构。他们两人合作,发展出一个新的艺术派别——纯粹主义。1918年他们共同发表了《纯粹主义宣言》(又称为后立体主义:Après le cubisme),并于1920年出版了纯粹主义的杂志《新精神》(L'Esprit Nouveau.)。这份刊物讨论有关人文科学这个大范畴的各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集中在艺术和文学、哲学思想的讨论上,他们在杂志上刊登了卢斯、威尔德等人宣扬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现代思想的文章,激烈反对所谓的“流行风格”,反对因袭传统装饰风格,抨击保守立场,对于毫无功能作用的装饰表示了强烈的否定态度,并且从理论上主张功能主义。

他的建筑思想,在《新精神》第一期的文章中已经有所流露,在这期的专论中,勒.柯布西耶宣称,设计和写作一样,应该建立在科学和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规中。他在文章中说:“……我们是少数几个相信艺术有自己的法则的艺术家,这个法则就好像物理学和生物学一样”。他强调要通过试验和观察来找到这些法则,而不是从形而上学的原则着手。并认为,所谓的法则,其实与人的感觉直接关联,其中包括:

 ·通过对形式和色彩的安排,组成了人的基本感觉;

 ·由于人类的遗传背景、文化背景,又组成了第二层次的感觉。

基本感觉决定了具有弹性的语言(plastic language);而这种弹性的语言,又已经有了固定的字汇。正是这些固定化、正式的、清楚明晰的字汇决定了个体次序的主观反映,而这种次序则决定了那些敏感作品、丰富情感的作品的原始基础。

他的这种分析,是把人类的基本感觉和后天的、由于文化和外界因素造成的社会性感觉特征合二为一,作为他的体系的基础,而这种基础是科学的,好像语法一样,有规矩可以追寻,有次序可以解释。这篇早期的文章,可以用来解释柯布西耶的理性主义立场。他甚至在这篇文章中利用插图解释了人类的基本感觉在受到文化和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后的改变。

这种提法,包含了柯布西耶的双重特征:个人的,原本的感觉,后天的,社会的因素,两者是分不开的,但却同时是矛盾的。个人感觉与社会要求、社会文化的冲突,哪一方面应该作为设计的基准,是一个难以协调的冲突因素。勒.柯市西埃的双重性日后常常成为人们研究他的第一个出发点。

图:“新精神宫”里展出的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室内和家具

与奥曾方的合作,使勒.柯布西耶的早期生涯基本上是作为艺术家和作家,他们为《新精神》杂志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为了撰写文章,他们都选择了笔名,奥曾方以祖母的名字为笔名,称为“索格涅尔”(Saugnier), 而让那赫特则以自称为“柯布西耶”,前面冠以法文冠词“勒”,从此以后,他就成为勒.柯布西埃,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思想在这个期间开始成熟。反映在他发表在《新精神》杂志上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把这些文章集中起来,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论文集《走向新建筑》,1923年被译成英文。这一系列文章,或者说这本著作最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自己的机械美学观点和理论系统,而且奠定了他毕生成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不断制造争论话题并积极参与争议的建筑家的基础。他主张设计上、建筑上要向前看,否定传统的装饰。他认为最能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他说  “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对于“新艺术”运动津津乐道的曲线美冷嘲热讽地说:“曲线是驴子走的路,直线是人走的路”,这成为他著名的语录之一。从这个时候开始,在以后45年的建筑生涯中,科布西埃不断讲学、撰写论文、发表著作、出版专论,提出自己的现代建筑思想和理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整两代建筑家的圣经。柯氏其他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还有《乌托邦主义》(1925年)、《明日城市》(1929年)、《当大教堂是白色的时候》(1937年),以及一系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著作。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建筑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其进行反复研究、产生过大量争议。柯布西耶与俄国构成主义者们不同,并不希望社会革命。恰恰相反,他希望利用现代设计来避免社会革命,利用设计来创造美好社会,是现代主义中非常有典型意义的一位。

对于如何评价勒.柯市西耶的作品,一向是评论家的难题之一。他们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他的作品——是理性主义的呢,或者是诗意的呢,或者两种兼而有之,或者两者全无?这种理论上困扰的例子中,最典型的是毛里斯.别塞(Maurice Besset, 1921-2008)的著作《谁是勒.科布西耶?》(Who was 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是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对于飞机、汽车的崇拜,导致他在建筑、城市规划上对于机械的仿效。他出版的大量著作、发表的大量论文,为机械美学奠定了基础。

图:1923-1925年间,勒.柯布西耶为瑞士银行家劳尔.L.罗切设计的住宅室内

“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的俄国设计家认为,现代主义的内容与政治、社会含义是同一的,具有统一性,即设计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而勒.柯布西耶却恰恰想从寻找分离这两者的可能性着手,来从事他的理想主义探索。他的设计虽然具有强烈的社会精神,但是从来不认为设计应该具有为某个特定阶级或者政权服务的明确目的性。

勒.柯布西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设计,还带有德国现代设计先驱彼得·贝伦斯的阶级观念的明显痕迹,这大约源自他曾经在贝伦斯设计事务所工作过的经历,受到贝伦斯思想的深刻影响。但是,他在战后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普遍的社会主义运动、共产主义运动中,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德国以及其它欧洲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高潮之后的作品中,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立场。他感到设计应该为社会的稳定服务,应该利用设计创造良好的社区、优质的建筑来改变社会面貌,来避免革命的暴发和动乱的发生。他的三百万人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大量的私人家庭住宅设计,都流露出他这一强烈而鲜明的立场。

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潜力。他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说,他的新建筑创作的精神来源是汽车与飞机,而只有结构工程师才真正能够把这两者的精神,通过工厂技术引入到建筑当中来。他非常崇拜结构工程师,特别是佩雷特兄弟(Auguste Perret, 1874-1954 and Gustave Perret,1876-1952 ), 因为他们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了1922年的雷西圣母院(Church of Notre Dame,at Le Raincy near Paris),其结构的完整和典雅使他非常折服。

勒.柯布西耶不是一个构成主义者,他的设计中有些类似构成主义的形式,基本是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发展而行的。他认为这种新的形式是现代主义的必然和唯一形式,是代表机械时代的形式特征。因此,他比俄国的构成主义者更加重视立体主义的形式和新的现代材料。

从勒.柯布西耶的设计生涯来看,《新精神》》无疑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是他从建筑思想、建筑理论走向建筑实践的过渡环节。从大量的理论探索中,他对于建筑的认识越来越深刻,1922年,他与表兄皮埃尔.让那赫特(Pierre Jeanneret,1896–1967)联合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这个设计事务所一直维持到 1940年,是柯布西耶建筑设计实践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他奠定自己建筑家身份的重要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他的建筑业务,从1944年开始,他重新设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一直到 1965年去世为止,是他专业生涯的第二个阶段。

与此同时,勒.柯布西耶的现代住宅建筑模型也为现代建筑原则奠定了基础。他在展览中展出了他提出的未来建筑的基本模式,即他称为“雪铁罗翰住宅”(“Maison citrohan”)的住宅设计,通过这种住宅的一个模型和设计图,展示了他对于现代建筑的构想:建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室内空间宽阔,布局非常自由,从室内通过巨大的落地窗,能将户外的风景一览无余。

他所建成的第一座“雪铁罗翰住宅”类型的住宅,是1922年设计的奥曾方在巴黎的工作室,其次是勒.柯布西埃1923年设计的自己在巴黎的住宅。

对现代建筑来说,雪铁罗翰住宅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集中体现了几年以后被理论界总结为现代建筑核心内容的六条最基本原则:

    l)柱支撑结构,而不是传统的墙承力结构;

    2)脚下部留空,形成建筑的六个面,而不是传统的五面;

    3)房顶不但是平顶结构,而且设计为屋顶平台,作为天台花园,供居住者休闲用;

    4)室内完全敞开的设计,尽量减少用墙面隔绝房间的传统方式;

    5)完全没有装饰的立面;

    6)窗户采用条形,横向长窗,与建筑本身的承力结构无关,因而窗结构独立。

这个建筑的内部保证了宽敞空间的自由运用,利用分层来处理不同的功能区域,而不是简单用墙来分隔,卧室处理成独立分开式的,保证了高度的私密性。这个建筑引起当时参观的建筑家们极大的兴趣。

图:勒.柯布西耶1930-31年设计的巴黎市立大学瑞士学生宿舍

1925年,巴黎举办了“装饰艺术展览”,前一章介绍的“装饰艺术”风格就是因这个展览而得名,勒.柯布西埃为这个展览设计了一个展览厅——“新精神宫”(Pavillon de l'Esprit Nouveau),他把这个设计视为向世界发出的“新精神”、“新建筑”宣言。展厅的外部采用立体主义画家列日所采用的强烈的纯色系列,建筑形式非常简洁,具有明显的工业化特点,勒.柯布西耶并在其中展出了自己的设计家具。

在这个阶段设计的一系列住宅中,最重要、最具有影响意义的是他于1929-1930年期间在法国布瓦西地方设计的萨沃伊住宅(the Savoye House,也有翻译为:萨瓦公寓)。该设计奠定了他在现代建筑史上不可动摇的坚实地位:他的现代建筑六个基本原则在这栋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是一个机械美学的宣言和纪念碑。住宅通体白色,楼梯盘旋而上,楼顶辟有休息和娱乐区,整栋建筑由一系列钢筋混凝土结构柱支撑,因此具有六个面。建筑本身全无装饰,室内设计采用了自由的大空间,没有墙的完全割断式分隔,布局自由,宽大的玻璃窗令户外广阔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勒.科布西耶的萨沃伊住宅,与1925年格罗佩斯设计的德绍包豪斯校舍建筑,密斯1929年设计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齐名,一同成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现代主义建筑重要的里程碑,昭示了现代建筑发展的方式和前途。

1920-30年代之交,勒.柯布西耶完成了两个重要的建筑设计项目,一个是巴黎的救世军旅馆和服务中心大楼(Cite de Refuge,Paris,1929-33)另外一个是巴黎市立大学瑞士学生宿舍(Pavilion Suisse, Cite Universitaire, Paris, 1930-31)。前者他大胆采用了中央空调系统(这个系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和资金条件下并不成功),而且把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在不透明的玻璃墙内,形成既具有分隔功能,又具有空调功能的新一代墙面;在后者,他把宿舍部分和生活服务部分分开设计成两个不同的区域,以保证居住环境的安静,两个功能区域建筑之间采用楼道沟通联系,这种用廊来联系不同功能区域的方式,后来成为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之一。

他在瑞士学生宿舍的设计上,率先采用脱模以后不加粉饰的混凝土墙面、保留了水泥木模板粗糙的痕迹,这在日后不但成为他的设计标志,同时也在60年代促成了所谓“粗野主义”的发展。这个庞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采用粗大的V 型柱支撑,底部暴露,因而依然保持了建筑六面的现代主义基本原则。

这个时期是勒.柯布西耶的绝对功能主义设计原则中开始出现个人的表现主义特征的转折,粗糙的水泥模板表面,巨大的V形或者Y形支柱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功能的需求,而是个人审美立场的表现。这种表现主义的强调,在1960年代他设计的一系列宗教建筑中更加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