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西双版纳还有热带雨林吗?

 深蓝Vv深蓝 2019-12-22

最近一次在央视看到的西双版纳,竟以“国有林毁林种茶”的样子出现,意料之外、也在预料之中,在以往的旅游宣传中,少不了“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雨林(或一块绿洲)”,只是在缺乏理性和节制的“普洱茶之热”中(更早之前则是橡胶树),这块绿洲、这片雨林还能维持多久?

多彩的民族风情、神秘的雨林是西双版纳两大名片,西双版纳早先就是靠它们开启旅游之路的,只是民族风情比较容易复制,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在云南省其他州市也有集聚区,而且民族风情不等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
所以在更注重历史文化体验的深度旅游兴起后,西双版纳的旅游竞争力有所减弱,相比于历史文化名城,在各类旅游榜单中,多年来已不见西双版纳位居显眼的位置。

不容易复制的是雨林,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才能发育有雨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在我国有很大的稀缺性,如何保护好、利用好雨林,自然能引起广泛关注。
西双版纳只有在保护和利用雨林之间取得平衡,依托难得的雨林资源,重新审视当地的历史,挖掘藏在深处的文化,把稀缺的雨林和厚重的、看得见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旅游业第二次创业的真正成功。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从哪里来

我国的热带森林,呈零散的条带状分布于台湾南部、云南南部、西藏南部边缘和海南,其中,严格意义上的雨林在西双版纳的分布最为集中,植被属于“印度-马来西亚雨林群系”,是我国难得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资源

地形上,西双版纳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缘,南面没有横向的高大山峰,东西两面没有高大的纵向山脉。

纬度上,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终年太阳入射角度高,投射到地面的热量充足。

海陆位置上,西双版纳处在北部湾和孟加拉湾之间,常年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湿热气旋和低压控制,湿润气流可轻易到达。

气候上,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区,可分为雨、旱两季,从5月下旬到10月下旬是雨季,10月下旬到次年5月下旬为旱季,5个月的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旱季降雨较少,但多浓雾,其蕴含的水汽不亚于一场小雨,由此弥补了旱季水分的不足

正是这些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配合,才造就了西双版纳独特的北热带季风气候,如此才发育了雨林,这样的地方在全国寥寥可数

   传统而重要的生态观

西双版纳傣族先民向来就重视森林的保护,文字产生后,他们特意写了一部对待大自然态度的书——“《坝兴麻版》”,用以训诫后代子孙,“米喃京米巴,米纳京米豪”(即有水才有鱼,有田才有粮)的观念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在森林、水、田、人中,森林为本,人为末

西双版纳由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坝子(平川、盆地、河谷)构成,傣族村寨(傣泐语为“曼”)就散布在坝子中,每个坝子组成一个勐,勐又囊括坝子和四周的森林,为了保护好这一片雨林,同时从雨林中获取生存、发展必要的物质资源,傣族先民把森林划分为三部分,做到了取之有度

第一部分是“藤坦麻龙”,为所有勐的全体成员共有,不得砍伐。
第二部分是“藤勐”,为一个勐的成员共有,伐取建筑用材必须得到“召勐”(一勐之主)批准,而且只能挑着砍伐,不能连片砍伐。
第三部分是“藤曼”,为一个村寨的成员共有,它又被一分为二,一是可利用的林木区,村寨的建筑用材多来源于此,二是不可利用的林区,后来演变成了“神林”,被称之为“垄”,即“垄林”。

每个勐都有自己的“神林”,被称为“垄勐”,每个村寨有自己的“神林”,被称为“垄曼”,傣族人认为它们是勐神(一勐的共同祖先)、寨神(村寨的共同祖先)“居住”的地方,因此“垄林”内的一切动物、植物、土地都不可侵犯,不能砍伐、采集、狩猎、开垦,为了乞求地区的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要定期祭祀“垄林”。

人们在村前村后的丘陵上栽有生长迅速、萌芽力强、枝干易燃、火力旺的铁刀木,作为薪炭的来源。
这些举动,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传统的自然生态观,在今天看来也意义深远,古代的西双版纳对雨林进行神化,借助“神灵”的力量来保护雨林,“顿迈然藏米匹,哨多利藏米冒外”(树木大易有神灵,姑娘漂亮易有伴侣)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傣族是稻作民族,没有水源就不能维持下去,而水源来自森林,因此他们一直坚持“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古训。
那时候,他们没有“自然保护区”这样的专用名词,也没有森林法、森林警察,雨林却得到了长期的、完好的保存,“垄林”与现代自然保护区有共同之处,不同只在于一个则由神灵维持,另一个则由法律震慑

   雨林之殇

西双版纳地区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各类“垄林”在1000处以上,它们涵养了西双版纳的充沛水源,是人类活动区与原始雨林之间的缓冲带,然而1958年开始,随着“上山下乡”热潮的到来,一些人把“垄林”视为封建迷信,“垄林”从傣族人传统中的神林变成了新来的人征服自然的舞台,绝大部分被破坏了。

那时的雨林价值没有得到科学、综合评估,“垄林”没有得到正确评价,人类活动区与原始雨林之间没了缓冲区,那些人不仅蚕食浓茂的原始雨林,还把贪婪的枪口对准了雨林中的野生动物,短短的二三十年间,不止“垄林”,大面积的原始雨林遭到了破坏,所有的野生动物也随着那些人向森林前进的步伐,退向森林的深处。

二十年前,橡胶树成了摇钱树,“垄林”在这一轮的橡胶树扩张中消失殆尽,西双版纳坝区数百个傣族村寨,现今还有大面积“垄林”的寥寥可数,而容易到达的原始雨林区也被橡胶林侵占,较远的、不易种植橡胶的则在林下种植砂仁。
近年来,普洱茶的火热,很多乡镇都追求“万亩茶园”,雨林越来越少就见怪不怪了。

减少的原始雨林,或转变为次生林,或转变为碎片化雨林,绝大部分转变为橡胶林、茶园,西双版纳林区的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很显然,西双版纳的雨林生物多样丧失,主要在于橡胶和茶叶的种植,在于雨林林下种植砂仁,前者直接使雨林覆盖率减少,后者使原始雨林的更新能力减弱

当人们在关注遥远巴西亚马逊雨林大火时,对西双版纳的雨林之殇知之甚少,要知道,巴西有500多万平方公里的雨林,我国包括云南南部、海南、台湾南部、广西南部的雨林面积不足10万平方公里,但也是这些弹丸之地,栖居着数量超出想象的动物、植物,小到涵养水源,大到地区气候,普通的旅游景观,深层次的科研价值,它们同样值得密切关注。


   原始雨林在哪里

河流退化,是雨林被经济林木替代了;野象走出森林,是雨林减少并呈碎片化了;小气候异常,是雨林被破坏得差不多了。西双版纳面积约1.95万平方公里,号称有80%的森林覆盖率,明显包含了天然林、人工林及橡胶等经济林,不禁疑问,现在的西双版纳,还有原始雨林吗?
2009年,西双版纳州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西双版纳的有林地覆盖率不到60%,(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大于等于20%的天然林、人工林地,郁闭度是林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整个林地面积之比) ,根据有关研究,2014年的西双版纳,有林地覆盖率仅为57.99%,这其中,原始雨林占到多大比例,不得而知。

当然,也不可否定,西双版纳还保存有原始雨林,只不过它们处于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至于还有多少原始雨林,也没有确切的数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面积应该没有想象当中的大了,而且呈现出碎片化分布,保存完好的原始雨林还得庆幸处在人类不容易到达的地方

“国有林区毁林种茶”成为易武茶区的公开秘密,让人倍感遗憾,当地要等到不光彩的一面被央视揭开才采取实质行动,令人失望。
雨林植被虽然生命力强,但毁林之后再修复与天然灾害后自我恢复有着本质区别,两种恢复之间,新生的植被层次、植被种类有所不同,所以对雨林的保护,防患于未然最关键

对于一个经济只能依靠农业、旅游业和房地产的地区,渐失自然生态优势很致命,如果不急切发展和引入实业,不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而还要继续依赖附加值低的农业、普惠性弱的房地产和劳动力需求性一般的旅游业,如果不迫切推进城镇化,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减少与收入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
无论是勐腊县、勐海县,还是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最优的安居、就业环境,使人们在城镇的获得感远超山区,把山区富余的劳动力吸引到城镇中来,把山林归还给大自然,无疑是一条思路。
反之,雨林退化也就不可避免,毕竟人们也想要更充足的物质来支撑往后的生活。

水对人类有多重要,森林对人类就有多重要,罗布泊的戈壁滩、咸海的盐碱地无不警示着森林、水对生命的不可或缺,西双版纳雨林区作为我国独特的热带雨林保护区,其价值难以估量,当地务必要深入理解、正确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再者,即使到了现代,无论何人,也不该泯灭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1.《傣泐》,作者:刀国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