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怛罗斯之战的高仙芝

 公元2012 2019-12-22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

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宝六年(747年)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出击,智取小勃律,升安西节度使。天宝九载进攻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先约和,后突袭,生俘其国王和部众。次年,石国引大食来攻,高仙芝出击大食败归。后入朝,授开府仪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将军。

天宝十四年(756年),安禄山叛乱时,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叛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为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

怛罗斯之战(怛,音dá)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相邻边境、塔拉兹地区。怛罗斯之战发生时间在天宝十年(751年7月-8月),葛逻禄突然叛变,导致唐军失利。这是阿拉伯与大唐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打胜安西军。此战对唐朝、阿拉伯双方的疆域几乎没有影响。战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并且继续扩张。

历史学家指出,怛罗斯之战只是一场遭遇战,怛罗斯之战对唐与大食(阿拉伯)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为什么高仙芝在中国历史名将中知名度不高?

高仙芝的不是知名度不高,而是算比较高的,对唐史感兴趣的应该都知道。
这里说的唐史,指的通史,偏向政治史方面,如果是搞专门史的可能不太了解。当然,专门史还要看哪个方向,搞唐代军事史的更应该知道,要是搞文学史的,也应该知道杜甫的《高都护骢马行》,李白的《猛虎行》里也有提到。
而对唐史不感兴趣,甚至对历史都不感兴趣的,不了解那就再正常不过了。限于中学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开天年间的武将,就知道郭李,再算上个安禄山。如果语文老师在讲《白雪歌》的时候介绍背景,可能会知道还有个叫封常清的,其他的就闻所未闻了。

其次,如果对开天年间的武将知名度排个座次的话,郭、李、安应该是第一序列,高、封、哥舒可算第二序列,其他的武将知名度更低。要说高仙芝知名度不高,那除了第一序列的三人外,就没有知名度高的了。
如果评书演义中薛仁贵的儿子就叫薛讷,那薛讷的知名度应该比第一序列更高。可惜,演义中薛仁贵的儿子是两辽王薛丁山,而薛丁山和薛讷的共同点,除了他们的爸爸都叫薛仁贵外,基本没有。。。所以,就不勉强认为薛讷 = 薛丁山了。

其三,开天年间,第二序列的武将,在不看课外书的人中,还是没什么名气,这只能说中国历史太长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留下名字的人太多太多,老百姓要一个一个的了解,根本了解不过来。所以,关心点只能放在有特殊亮点的人身上。比如卫霍,比如岳戚。
而高仙芝呢?
1,他建立功业的年代,是开元盛世,这个年代人们更关心朝堂上的政争,像李林甫、杨国忠,甚至唐明皇的梨园、杨贵妃的荔枝;
2,他建立功业的地点,是在边疆,还不是内缩时候的边疆,近在咫尺,而是开拓西域的边疆,实在太远了,远到老百姓都不知道那地方在哪。。。
3,在同侪中并不算一骑绝尘,在他之前,经略西域的名将大有人在,像张孝嵩、王忠嗣、包括他的前前前任盖嘉运,之后也有他的好基友封常清,他还背上了一个怛罗斯之战跑路的坏名声。
4,动地而来的渔阳鞞鼓,本来正是英雄建功立业的时候,可惜他出场太早,打了个前哨就被杀了。。。不说郭李了,就是他的老部下李嗣业都比不上。

第四,缺少宣传。初中历史那简单的课本中,两本书讲完古代史,摊到唐朝头上的能有几章?开国玄武门之后,武则天这个唯一的女皇肯定要讲,跳过中宗、睿宗就到了玄宗,玄宗朝重点在于开元盛世多牛逼,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姚崇宋璟这些人,然后是国内民族大团结(课本标题好像是叫《车书本一家》),国外的各国人民大联欢(课本标题好像是叫《海内存知己》),然后就到了安史之乱了,而安史之乱,主角自然是郭李,哪有篇幅讲高仙芝?放《海内存知己》这一章吗?
除了历史课本,语文课也会涉及到历史。碰到愿意发散的老师,《白雪歌》会讲讲封常清,《哥舒歌》会讲讲哥舒翰,学杜甫可能会提到严武,学韩愈可能会提到裴度,学柳宗元刘禹锡可能会提到王叔文,学杜牧提到杜佑(杜希望就别希望了),学李商隐会提到李德裕牛僧孺,李绅就不说了,他自己就有诗在语文书上出现,但就是没人会提高仙芝。。。高仙芝也不是没人写,前面说了杜甫的《高都护》,但那首诗不是中学生学的啊。。。

第五,不局限于玄宗,整个唐朝,前有李靖、李勣、薛仁贵等,后有李晟、韦皋、刘沔、石雄等,要么是开国良将,要么是挽狂澜于既倒,相形之下,高仙芝也就名气较小了。

话说回来,历史上有知名度高的将军,也有知名度不高的将军,如果将历史上的人按照知名度排名,肯定有那么几个人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既不是家喻户晓,也不是默默无闻,基本上就是出名和不出名的临界点上。
像高仙芝就是如此,正处在临界点上。

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怛罗斯之战的?

怛罗斯之战无论是对大唐还是阿拉伯来说,都是一场边境小冲突,史学界有个说法:“无足轻重的怛罗斯”,有网友戏称怛罗斯之战在历史论坛上的意义比在历史上的意义大。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对唐帝国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评价,只是后来在史书中对战争过程和结果几笔带过,《历史大全》伊历133年那一章中:

怛罗斯之战

  呐,就是红框中标出的部分,只占了这一章的很少部分,翻译过来就是:

  “[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与赭石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与他们战斗。双方在怛罗斯河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这一章,阿拉伯人用比怛罗斯之战多得多的篇幅来记录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那才是他们的重点。

  阿拉伯人

  怛罗斯之战中,唐朝军队共约大唐镇兵2万多人,城傍诸军约4万人,并且征召了葛逻禄部、宁远国等仆从军约3万,对手阿拉伯军队共20万人。结果是唐军战败,战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葛逻禄部叛变,从背后捅了唐军一刀。

  阿拉伯

  此战之后不久,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军指挥官高仙芝被调回国内平定叛乱,阿拉伯指挥官艾布·穆斯林则遭到哈里发猜忌,直接被已谋逆罪处死。

高仙芝不仅人长得帅,而且精通骑射,是一位真正能打仗的名将。他的成名之作是小勃律之征。
  勃律原来是一个国家,公元7世纪初被吐蕃击破后一分为二,分成了大、小勃律。按史书的记载,小勃律离长安九千余里,东偏南三千里是吐蕃赞普牙帐。这应当是个大致的距离,而且使用的是唐朝的度量单位。分析其位置,小勃律大概在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西北部。
  这个地区直到今天仍然是个战略要地,冲突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唐朝,小勃律是吐蕃进入西域的一个门户,是他们攻击唐朝安西西镇的要道,因此也是两国的必争之地。
 

  小勃律原来一直臣附于大唐,后来被吐蕃击败,转而依附于吐蕃,而且迎娶吐蕃公主为妃。旁边的二十余国因此投靠了吐蕃,不再向大唐纳贡。

  如果换在其他朝代,事情可能不了了之。毕竟天朝上国不指望他们的那点小礼品。但那是在大唐,“天可汗”岂容这样的事发生?于是唐玄宗命安西节度使讨伐小勃律。
  但那个地方实在太远了,路还不好走,需要翻越无数的崇山峻岭,因此之前的几位节度使多次出兵都无功而返。
  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命高仙芝率一万骑兵远征小勃律,而且给他派了一位监军——宦官边令诚。
  天宝六年四月,高仙芝率领这一万零一名将士,从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出发,开始了唐军最远的一次出征,一次真正的万里长征(离长安一万里)。他们向西走了十五天,到拨换城;又走了十来天,到握瑟德;又走了十来天到疏勒;再走了二十余天到葱岭守捉;再走了二十余天到播密川;再过二十来天到特勒满川。
  从这些稀奇古怪的地名就知道,当时这些地方都不在汉文化范围之内。在特勒满川,高仙芝将部队分为三路,约定七月十三日在连云堡(位于今克什米尔西北)会合。
  连云堡内驻扎有吐蕃军一千人,城南因山为栅还有九千人驻守,堡下面有一条小河,叫娑勒川,当时正涨水。摆在远征军面前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高仙芝下令将领们挑选兵马,每人自带三天粮食,早上起来强行渡河。每个人都认为主帅疯了,但军令难违,只得硬着头皮去蹚。结果过河竟然十分顺利,马不湿鞯,人不湿旗,唐军轻轻松松排列成阵了。
  高仙芝把悬着的一颗心放进了肚子里。他对边令城说:“如果敌人在我们半渡的时候进攻,我军必败无疑。现在我军既已过河,此乃天赐我也!”
  后面自然是一场血战。吐蕃人依山拒险,砲石如雨。郎将李嗣业率领陌刀敢死队从险要处登山,出其不意,大破吐蕃军。到巳时(上午十一点),唐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杀敌五千余人,俘虏一千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李嗣业,善使陌刀(一种类似于斩马剑的两边开刃的长刀),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
  攻下连云堡后,唐军继续前进。可监军边令诚害怕了,不敢再走。高仙芝让他率领三千病弱将士驻守连云堡,其余人继续向小勃律挺进。
 

  三天后到达坦驹岭,从这里下去后穿越四十多里险峻斜坡是一个叫阿弩越的地方,小勃律在阿弩越的南面。
  坦驹岭过于险要,崇山峻岭一眼望不到头。士兵们都不肯下去,对高仙芝说:“大使您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高仙芝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提前派二十名骑兵化装成胡人前来迎接,把士兵们骗得高高兴兴继续往前走。结果,走了三日,阿弩越城还真派了人来迎接唐军。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顺利进入阿弩越城后,高仙芝命将军席元庆率领一千名骑兵为先锋,急奔小勃律。他对席元庆说:“小勃律听说唐兵到了,君臣必定躲进山谷。你喊他们出来,称奉旨赏赐他们布帛绸缎。他们出来后,你把他们全绑起来,等我来处理。”
  用这个方法,席元庆抓了很多小勃律大臣,唯独跑了国王和吐蕃公主。想必是国王与公主不缺这点绸缎,因此没有上当。高仙芝到后,杀了亲附吐蕃的大臣数人,急派席元庆去斫断娑夷水上的藤桥。
  娑夷水是印度河北岸的一条支流,河上的藤桥长约一箭射程,乃是连接吐蕃与小勃律的交通要道。席元庆刚把藤桥斫断,吐蕃大军就到了,只能望断桥而兴叹。
  这座藤桥据说修复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桥断了,小勃律国王不再有什么幻想,不久就走出山洞选择投降。
  天宝六年八月,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先到连云堡与边令诚会合,然后写了一封奏章向朝廷报捷。没想到,这封奏章惹怒了节度使夫蒙灵察。
  回到安西后,夫蒙灵察没有慰问出征将士,而是把高仙芝骂了个狗血淋头。
  “吃狗屎的高丽奴(高仙芝是高丽人),于阗使的官职你从何而来?”
  “中丞之力也。”高仙芝不敢还嘴,只能叩头谢罪。
  “焉耆镇守使、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这些官职你又是怎么获得的?”
  “也是中丞之力。”
  “既然如此,你怎能不经我同意就擅自上奏捷报?!高丽奴,你罪当斩,念你立下新功,暂且饶你一命。”
  夫蒙灵察气急败坏,骂得非常难听。最后宦官边令诚都看不过去,向李隆基奏报说高仙芝深入万里,立下奇功,如今旦夕忧惧,害怕被杀。
  李隆基把夫蒙灵察调回朝廷,任命高仙芝为安西节度使。
 

  怛逻斯之战
  小勃律之征是高仙芝军事生涯的顶峰,据说他因此被吐蕃、大食等国誉为“中国山地作战之神”。提到大食,又不得不提到高仙芝的另一场战役——怛逻斯之战。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兵击败了朅师(今印度北部),接着又击败了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为什么攻打石国呢?史书上说石国国王无蕃臣礼,高仙芝请讨之。但怎么个无礼法,却没有详细记载。大概是石国国王发了几句牢骚,高仙芝就举起了大棒。
  大棒还未落下,石国国王害怕了,请求讲和。高仙芝表面答应了石国的求和,暗地里却领兵发动奇袭,将国王和他的部众全部掳走。
  有人说高仙芝这样做是背信弃义,也有人说他这是兵不厌诈,没有什么不对。如果单从军事角度讲,高仙芝确实没有错,古代不少名将都曾采用同样的手段麻痹敌人。但如果考虑当地的形势,高仙芝的做法就有问题了。
  在西域,唐朝对各附属国采取的是羁縻政策。羁縻,即控制、束缚,又有笼络之意。高仙芝说一套,做一套,无疑会让西域各国对大唐的诚信产生怀疑,对羁縻政策的实施很不利。
  但这也不能太苛责高仙芝,毕竟他是位军人,而不是政治家。可接下来,高仙芝的做法就比较过分了。他把石国的老弱病残全都杀了,石国国王被押到长安后处死。石国的宝货都装进了高仙芝的私人腰包,包括十余斛瑟瑟(一种钻石),驮满五、六只骆驼的黄金,以及马匹、其他财物。
  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被彻底激怒了,四处求援,把唐军的暴行大大渲染了一番。最后胡人各部落对唐军恨得咬牙切齿,大家商议联合大食共同进攻唐朝的安西四镇。
  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建国时间略晚于大唐,是当时欧亚大陆上除唐朝外最强大的帝国。
  高仙芝得知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天宝十年(751年)四月,他率领蕃、汉兵马三万(唐军兵力一直众说纷纭,有二、三、六、七万等多种说法)深入敌境七百里,在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附近)与大食军相遇。
  大食出动了多少人马,也一直没有定论,但普遍认为是唐军的两倍左右。两军相持五日,唐军本来处于劣势,关键时刻,前来相助唐军的葛逻禄部又临阵倒戈,与大食夹攻唐军。唐军一败涂地,士卒死亡殆尽,最后只剩下几千人。
  已经升任右威卫将军的李嗣业劝高仙芝趁夜逃跑。高仙芝还想收集残兵,再与大食决战,希望能挽回点面子。李嗣业劝他说:“大势已去,留下来只会任人宰割。”
  高仙芝听从了李嗣业的意见。但当时场面极其混乱,狭窄的道路被先行逃跑的拔汗那兵马挤得水泄不通。拔汗那兵是高仙芝征召过来的友军,可此时连汉军都顾不上了,哪里还顾得了友军?李嗣业拿起一根大棒在前面开路,硬生生地击毙了数十个拔汗那兵,还有那些挡在路上的马,才杀开一条血路,让高仙芝捡回一条性命。
 


  怛逻斯之战,以唐军的惨败告终。很多学者认为这场战役意义重大,从此之后,唐朝退出了对中亚的争夺。这种说法难以让人信服。实际上怛逻斯之战并没有阻止大唐向外扩张的欲望。两年之后,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带兵讨伐大勃律,一直打到菩萨劳城(位于今克什米尔地区),最后受降而回。
  真正重创大唐,让大唐势力退出西域的是安史之乱。

唐朝并未因怛罗斯之战而丢失西域,约公元790年以后,唐朝才失去西域。

怛罗斯之战后,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敌军,征服当地。 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封常清率领唐军继续扩张,直到安史之乱才停止。如若不是安史之乱,那么安西都护府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在西域、中亚的势力到了极盛。

唐朝最后退出中亚争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怛罗斯之败,而是安史之乱。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

尽管怛罗斯战役战败,唐王朝的整体实力,以及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战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唐朝仍在中亚继续扩张;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攻占大勃律菩萨劳城,而於天宝十四年(755年)达到了西域经略的鼎盛;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万里,陇右作为东西交流的咽喉要地,成为唐朝最为富庶的地方。  至德元年(756年),参与怛罗斯战役的拔汗那与阿拔斯王朝仍派兵助唐镇压安史之乱。  拔汗那位于葱岭以西最靠东边的七河地区小国,是唐朝在中亚“事唐最谨”的藩属。

《旧唐书》:“大盗作梗,禄山乱常,词虽欲诛国忠,志则谋危社稷。于时承平日久,金革道消,封常清、高仙芝相次率不教之兵,募市人之众,以抗凶寇,失律丧师。哥舒翰废疾于家,起专兵柄,二十万众拒贼关门,军中之务不亲,委任又非其所。及遇羯贼,旋致败亡,天子以之播迁,自身以之拘执,此皆命帅而不得其人也。《礼》曰:‘大夫死众。’又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翰受署贼庭,苟延视息,忠义之道,即可知也,岂不愧于颜杲卿乎!抑又闻之,古之命将者,推毂而谓之曰:‘阃外之事,将军裁之。’观杨国忠之奏事,边令诚之护戎,又掣肘于军政者也,未可偏责三帅,不尤伊人。后之君子,得不深鉴!” 

赞曰:“羯贼犯顺,戎车启行。委任失所,封、高败亡。虔刘圻甸,僭窃衣裳。丑哉舒翰,不能死王。”

《新唐书》:“禄山裒百斗骁虏,乘天下忘战,主德耄勤,故提戈内噪,人情崩溃。常清乃驱市人数万以婴贼锋,一战不胜,即夺爵土。欲入关见天子论成败事,使者三辈上书,皆不报,回斩于军。仙芝弃陕守关,遏贼西势,以丧地被诛。玄宗虽为左右蒙瞽,然荒夺其明亦甚矣。卒使叛将得借口,执翰以降贼。呜呼,非天熟其恶,使乱四海,举黔首而残之邪!彼二将奚诛焉?”

陈弘谋:“唐自中叶以后,方镇皆选列校以掌牙兵。是时四方豪杰,不能以科举自达者,皆争为之。往往积功以取旄钺。虽老奸巨盗,或出其中。而名卿贤将,如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来瑱、李抱玉、段秀实之流,所得亦已多矣。” 

胡秋原:“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