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讽刺隐喻怎样才明白?

 大科技杂志社 2019-12-22

先设想个生活场景:有这么一天,正当你趴在办公桌上美滋滋地打个盹时,忽然有个人冲着你大叫“工作真努力啊,可别太勤奋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恐怕该火冒三丈吧。因为你明白这是讽刺!

说到这里,先要祝贺你,因为你有一项来之不易的能力——理解讽刺。

语言理解能力与“后天环境论”

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要借助它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以及积累各种精神财富。因此,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没有相应的语言能力是不行的。语言能力又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简单地说,前者就是“能说”的问题,而后者就是“能听懂”的问题。“能说”与“能听懂”同样重要。“听懂”是“说话”的前提,常人说话便是建立在能听懂的基础上的。

正因为语言理解能力对人类的社会化进程有巨大影响,所以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一直都很活跃。然而长期以来,研究学者们始终致力于从后天环境这个视角来考察人类的语言理解能力。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后天环境论”,它认为人类的语言理解能力是由后天经验形成。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就曾说过“人类的任何知识(包括语言)都不可能超越于经验之外。”

在这个大背景下,学者们更倾向于从文化、宗教、民族传统等角度去解释人们怎样掌握了讽刺和隐喻这样的语言技巧。大家也都习惯于把这类问题放在文化研究的框架里去讨论。比如,在“为什么英国人善于理解讽刺艺术而美国人对讽刺缺乏理解”这一问题上,研究者便从文化差异上找到了解释。他们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英国的讽刺文学在世界上一枝独秀,乔叟、斯威夫特、狄更斯等具有讽刺细胞的天才作家层出不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古至今,大部分研究都把人类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后天环境牢牢联系在一起,其中“人们如何能理解语言讽刺艺术”这一问题当然也被认定为是后天环境因素在起主导作用。

理解讽刺和隐喻不容易

然而,最近以色列科学家们却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他们认为对讽刺和隐喻的理解同人们的大脑机能有很大关系。他们曾经选择了25名脑前叶受损者、16名小脑后叶受损者和17名脑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脑受损与人们理解讽刺是否有密切关系。科研人员让所有参与者先听几个短小的故事,这些故事有讽刺性的,也有中性的。在此之后,科研人员询问受试者是否能够理解故事中的话和讲话人的真实意思。研究发现,脑前叶受损的人理解讽刺存在困难;其中,脑前叶右方中部受损的人情况最糟糕,他们很难理解他人的讽刺,比如有特殊感情色彩的词语、说话人语调的变化等等具有讽刺意味的言语,在他们听来都和平常话没有区别;而小脑后叶受损的人则和正常人毫无差异,他们可以敏锐地识别出暗含讽刺的话。

与此同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他让一些大脑受损的病人解释含有隐喻义的常用短语,结果显示虽然病人们均能够理解这些短语的字面意思,但是他们无法理解比喻义。其中有个受测的病人以前是内科医生,在平时他也可以进行常规的交谈,甚至能纠正出了差错的医疗诊断。但当被问到“会闪光的不都是金子”这句成语是什么意思时,他的回答便显得十分狼狈。在他看来,最好的解释就是:当购买珠宝时,你必须十分小心,因为很有可能被奸商欺骗。

这样看来,对讽刺性话语的理解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完全由后天外在环境所决定。大多数人之所以能领会他人的讥讽,还得归功于大脑的正常运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脑受损会影响人们对讽刺和隐喻这样的语言艺术的理解。然而,聪明的大脑又是怎样开展对讽刺性语言的理解的呢?

一次“大脑总动员”

19世纪后半期,法国外科医生、神经解剖学家保尔·布洛卡在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后部找到了人类语言中枢(该区域后被命名为为布洛卡氏区),这成为脑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874年,德国科学家韦尼克又发现有些病人能主动说话,听觉也十分正常,然而却听不懂他人的语言。他在病人死后进行了仔细检查,看到该病人大脑左半球的颞上回有病变。因而,韦尼克推测,这一区域与理解语言有关,是语言感受中枢⋯⋯总之,经过此后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人们终于弄明白控制人们语言的中枢在大脑左半脑。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言的研究一直都集中在了大脑左半球上。

时光荏苒,一百年多年后的今天,科学家们对大脑语言区域的研究终于有了突破。以色列科学家通过这次实验发现,当人们理解讽刺和隐喻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时,大脑需要全方位调动,进行一次“总动员”,而并不只是左半脑在工作。大脑内部具体的分工是:大脑识别语言的区域翻译语言的字面意思;右脑和脑前叶识别语言的感情环境;而脑前额叶皮层协调前两者的发生,并且将两者形成一个整体。

现在,对讽刺和隐喻的理解——在我们大多数人眼里并不困难的一件事情,似乎也不是那么简单。当你为读懂书本里带有讽刺和隐喻色彩的精彩语句而开怀一笑时,可别忘记了这是你聪明的大脑和谐工作的结果呢!

到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大脑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但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并未到此结束,他们正满心期待该研究结果能够帮助医生识别不同类型的神经衰退疾病,进而有针对性地研制出有效的药品和治疗手段。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