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一次自己咳嗽治疗的经历

 中医药方便 2019-12-22

●非专业中医请勿使用

记一次自己咳嗽治疗的经历


很不幸,继初春咳嗽后,我再次咳嗽了。

十月末的一个清晨,我去游泳,早上饮水不多,在游泳期间小解多次,游泳后又没有及时补充水份,之后便出现咽干、口燥,同时亦有轻微鼻塞流涕。但我并未重视,仅是多喝些水而已。适逢当时正服用它药,因药中有清热之效,故而也未停药。但此药服后有个特征就是下利,我还是没重视,没想到引起了后面的麻烦。

两三日后,我发现咽干加重,且有声嘶之状,亦出现咳嗽之证。于是我按热证考虑,买了维C银翘、蛇胆川贝液、金鸣片等寒凉之药治疗,服药后咽干、声哑好转。但某日夜间突然咽痒难耐,咳喘加重,几乎一宿未眠,可能与当晚在后背拔罐后着风有关。

痛定思痛,决定好好思辨再用药。

首先,当日游泳必流汗很多。饮水很少,却小解多次,而之后亦未及时补充水分,阴伤已是必然。
其次被我忽略的鼻塞流涕,必是我游泳时受寒所致,而未饮水却多次小解便是印证,常言道:“冷尿热瞌睡”。
于是结论为在特定条件下,既受了风寒,又得了阴伤,治疗既要考虑散寒除饮,又要考虑滋阴清热。于是我决定以解决主要矛盾为主,即以治疗咳喘,兼顾清咽润燥。

于是我按小青龙汤加减治疗:五味子、白芍、细辛、干姜、清半夏、桂枝、麻黄、甘草、桔梗、射干、杏仁各10克。当日夜间,虽仍咳喘,已比前日好很多,能够正常入睡了。但由于小青龙发汗和利尿作用颇强,而我本身又阴伤很重,故起床后,咽干更甚。基于此因,第二日便不再服用此方。

之后两日我间断地服用了几剂“姜苓五味细辛汤”(黄玉璐《四圣心源》):干姜、茯苓、细辛、清半夏各12克,甘草8克、五味子4克,服后效果还不错,咳嗽几近痊愈。

可未曾想,在吃了一顿海鲜大餐后,咳嗽又突然加重了。于是再次服用“姜苓五味细辛汤”,但服3剂后,并无好转,且加入陈皮和杏仁后效果也不佳。
静心再思,现在的症状是咽痒咳痰,咽痒在西医讲就是有炎症,中医讲就是热。痒处必是局部毛细血管充血,再有痰液刺激,必然要咳。前方主是治痰,但效果不佳,我须从止痒着手。于是我将生甘草剂量加大到20克,以加大清热解毒的作用,同时又加入10克柴胡。

此次服药后,第二日咳喘明显减轻,于是信心大增,连续服此方几日。但是让我纳闷的是后续的效果却时好时坏。此时我正好在听赵绍琴先生讲温病,他正好讲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卫分病,治上焦病,不仅用药要轻清,煎药时间也不能长,大火烧开后,中小火再煎10分钟即可。于是我突然想,莫不是煎药的问题?每次家里煎药总是要煎个30分钟以上甚至更长,而第一次加入甘草和柴胡那剂是我回家晚,在父亲快把药煎好的时候才把甘草和柴胡加进去的。于是我再次原方购买2剂,按照赵老讲的煎药方法来做,果然这两剂效果颇好。这让我第一次亲自感受到煎药火候和时间的重要性。


但咳嗽对于我这种先天肺弱脾虚湿盛的人来说就是个麻烦,此方虽有效,但仍是不能除根,于是我再次思考并且查书。

《金匮要略》云:“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这不正是我的症状吗?我时常感觉后心窝发凉恶风,受寒后更易咳嗽。且观我舌苔,仍是白苔满布,显然就是胸中有寒饮未除。于是我决定再次使用小青龙。当晚按小青龙原方抓药:五味子、白芍、细辛、干姜、清半夏、桂枝、麻黄各10克,炙甘草6克。服药当晚身出微汗,第二日起床症状全无,上午又服一次,服药后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感觉身有汗出。当日又继续抓服一剂,由于此次服药后夜间感觉稍有烦躁,且两剂过后,病虽无根除,但已不碍事,故便不再服用。而且在周末我还再次游泳,并无丝毫不适,且游泳过后感觉更通畅。之后为了巩固,我又用理中丸善后。“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理中丸主之。”(《伤寒论》395条)

通常来说既受风寒又得阴伤并不常见,故而开始我从最明显的咽干口燥入手用了凉药,选择性地忽略了鼻塞流涕这个点。但巧就巧在我继续服用有下利作用的药,以至于下利后寒邪入里。而我素来脾虚湿盛,此时膈上留饮与寒邪狼狈为奸而成水寒射肺的咳喘之证。《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故这个下利可能是造成我后来咳喘的祸根。我当时如果不用小青龙而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应该会更好些,毕竟我当时还有咽干阴伤之症,仲景先师说过“咽干者,不可发汗”,我这也算是犯忌了。

而我后来的用药不论是“姜苓五味细辛汤”还是“小青龙汤”,都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主温中散饮,甘草、芍药、五味子为辅和中敛阴。两者之区别在于前者用茯苓,后者用麻桂。茯苓健脾利湿,可引水下至膀胱而出体外。麻桂温经通络,既开太阳经,引水外达,又通太阳腑,驱饮下出,利水作用要强于茯苓。故我在前者泻水不利的情况下改用小青龙正是此意。但是麻桂辛温势峻,利水作用太强,容易伤阴,即使有芍、味之酸监制,也不能掩其锋芒,故而只可根据病情,适可而止,再以它药善后。

另外今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在泉统下半年之气,故而总需考虑少阳相火之影响,所以加了柴胡以疏少阳经。少阳经乃天阳人阳运转之枢机,不可郁不可逆,故任何阳证都需考虑。

此次生病由于病情反复,父亲多次要我买西药治疗,都被我拒绝,自己生病都不用中药,谈何给他人看病?另外我也曾想和师父师兄求助,但最终还是忍住坚持自己分析查书,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此次还有一歪打正着之事,我自上次下利愈后,一直感觉指舌发麻,且口中时有凉意,师父说是厥阴病,我还想着如何治疗,结果几付药下来,此病到除了。想来还是上次病后,邪去不彻,中土不振,而出现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证。此次姜、辛的长时间使用,正好化去深陷之寒湿。

所以中医治病治的是整体,调的是阴阳,是以固本培元为宗旨,各种症状看似毫不相干,实则丝缕勾连。师父常讲,治病就如拆链条,拆哪里都行,每个医生的理解不同,所拆的位置就不同,所以同病不同药很常见,但疗效却是一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