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14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9-15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支饮/随证治之,病案实录/桂苓五味甘草汤方、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下面从第35条以下,是张仲景治疗支饮的病案实录,是一个举例,因为这一部分是属于一般了解,如果不讲的话也有遗憾,因为,它是有苓桂甘味汤化裁而来的几张方子,很值得学习。
   它是小青龙汤用完以后,根据一系列的变化情况,调整方剂随证治之的范例
,是张仲景的一个病案实录。

   先看第36条,(二类条文)

《金匮要略》“36.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 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

“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 有的版本是“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这个《讲义》是赵开美的版本,写的是“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可见这里出现了类似奔豚气病的症状。

“手足痹... ...时复冒者”- 这么多的兼症,他要一个一个的处理,一个一个的解决。

   先看,
“桂苓五味桂枝甘草汤”- 它和在奔豚气病里面治疗下焦水气的肾气奔豚的方
,就差那一味药呢?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炙)一两 大枣(擘)十五枚。
​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茯苓五味桂枝甘草汤 茯苓(四两)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治其气冲。]

   那个是用苓桂甘枣汤,现在就等于拿五味子替代了大枣。
   这是因为支饮出现了“上虚下实”的情况,换这味药,他也讲了,这个方子
就是治其气冲。

   气冲的标志在那里?
“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就是奔豚气的表现,这是一个标志。

   那么五味子和大枣之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因为它已经出现了
​“其面翕热如醉状”- 是一个方面。用五味子。
   * 取它的酸蔹,收敛耗散之气,使它虚阳不至于上浮。

“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 它有“下虚上实”的情况。
   “寸脉见沉”是证明它有支饮,胸肺有饮邪,由于饮邪而上实。但是他又有
下虚表现,尺脉微弱,四肢厥逆。
   所以,这种情况,上、下一种寒热,或者说虚实的矛盾,这么一个情况,这
虽然是寒饮在于上焦,但是,不能仅用温散之剂,因为容易发越阳气,影响冲脉。
   * 所以,这地方一定得先治冲气,这也是改用五味子的道理,敛气平冲。

“小便难,时复冒者”- 关于“小便难”和冒眩的问题,他说的是昏眩,这也是冲逆之气造成的。
   冲气有时候不能及时的还于下焦,咱们不是说哪“还”字,不念成[音环],
念成“还[音旋]于下。就是它冲于上,是发作性的,应该马上的,或者在很短时间内,还于下焦。
   * 冲气应该回去,它不能回去,现在就靠五味子收敛,让他降下来。

   这是
苓桂甘味汤(茯苓五味桂枝甘草汤),对于支饮的“下虚上实”,上实在于饮邪停留于胸肺,和
苓桂甘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大家在下去自己看一看,到底差在那里。

   第37条,
《金匮要略》“37.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这个方就象它方名取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是把上方里面桂枝去掉了,加了干姜、细辛,就变成了苓甘五味姜辛汤。

   这个方子好用在那里呢?
   就是小青龙汤的表证已解以后,咱不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那种泻肺、降逆、逐饮力量那么大的方。

   这个方就适合平常的,表证已解以后,它有喘、咳,正气又不很虚,咳、痰、喘的症依然存在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化饮的方了,对于东南西北的“咳家”、“喘家”都是很适宜的。

   我觉得要讲这个方,就等于学习了张仲景小青龙汤,表里双解,当表寒已解以后,针对寒饮,没有达到,象葶苈大枣泻肺汤证的严重程度,又不象小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寒饮那么重,也不挟热,这个时候就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为其主方最合理。

   因为它保留了小青龙汤里四个核心药(小青龙汤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五味子 半夏),两个药对,干姜、细辛、五味子、没有半夏的温燥之性,但是有茯苓、甘草,甘温之中酌加了行消开导之品,开支发越之性,不那么温燥的药,就是靠细辛。

   所以这个时候,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一些病人,特别是老慢支,或者向肺气肿发展的这样的一些病人,体质比较弱,这是个基本方子。你再根据寒、热、虚、实进行加减,我觉得比小青龙汤更实用。
   因为小青龙汤,你一提笔写麻黄、桂枝,你自己都觉得能不能行,麻、桂,它辛散,他还不是用炙麻黄定喘。
​   直接是麻黄、桂枝,当然,用好了,我的老师就是曾经在夏天,直接用小青龙汤原方治疗咳喘,用的生姜而不是干姜,真是当天晚上就叫病人咳、痰、喘轻下来了,这就是用得妙,用得巧。这一定得方证对。

   现在我说,这加减法里,苓甘五味姜辛汤,是个非常好的治咳、痰、喘方,而且是以寒饮停于胸肺的这样一个方。以上,证明了小青龙汤将其表证解了,苓桂甘味汤把冲气也解了。
   现在怎么的了,咳、痰、喘的本证复发明显了。怎么办?苓甘五味姜辛汤主之。

    用苓甘五味姜辛汤的作用是以治其“咳满”,所以,这就是常见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小青龙汤化裁之后的苓甘五味姜辛汤,不用半夏的辛燥,用了细辛和五味子,迎合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因此,是个好方。

   我原来治小孩咳嗽时,特别愿意用咳必清,等镇咳药,他们老宣传他们的药好使。
​   后来我发现,只要有痰,或者有痰、咳而不爽的时候,你一定照着用咱们这个“化饮第一方”,苓桂术甘汤辩证化裁,不要着急去止咳,实际上,他咳嗽的本身,要使饮邪排出,你结果硬去镇咳,饮邪在里,病情就迁延,治的时候就麻烦了!!!

   一定要学会化饮,化饮好了以后,你再适当的用点止咳,止嗽药,如紫菀、冬花。象射干麻黄汤证,它那里头就是“喉中痰鸣”,有小青龙汤里的核心药物,表证解了就把桂枝去掉,留了麻黄,不用甘草,用大枣,这里化裁就有它的灵活性,学这个。

   “喉中痰鸣”我就选一个射干,专门去解痰结,此外,有小青龙汤的核心药物在里,再加点紫菀、冬花,配合射干,有止咳的作用。
   就是化饮的力量大,稍加止咳、镇咳的药。一定要让饮邪化除,因为射干麻黄也是治疗寒饮射肺是外寒里饮,只不过外寒轻,所以,它加射干,加紫菀、冬花了,这也等于交给咱们小青龙汤到底怎么用。

   如果和第七篇合起来,你看你学了几个小青龙汤的化裁方了。
小青龙汤,化裁成射干麻黄汤、
(小青龙汤方        麻黄 干姜 细辛 桂枝 芍药 甘草 五味子 半夏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 麻黄 生姜 细辛 紫菀 款冬花 大枣 五味子 半夏)
小青龙加石膏、现在又讲的是
(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 干姜 细辛 桂枝 芍药  甘草 五味子 半夏 石膏)
苓甘五味姜辛汤治其喘咳。
(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 甘草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下面看第38条,(三类条文)。

《金匮要略》“ 38.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

“咳满即止”- 这等于告诉你了,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咳满有效。一定是寒饮在肺的支饮的这种情况,没有表证了,也没有冲气上逆了。吃了苓甘五味姜辛汤好了。

“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 就是说个方里细辛干姜,属于温热药。

“服之当遂渴”- 这口渴是因为你用药用得太温热了。

“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 如果说不渴,因为有寒饮在里。

“支饮者法当冒”- 所以我认为支饮,应该把它划在支饮范围,也有这个道理,就是说支饮有眩冒。

“冒者必呕”- 眩冒也可以引起痰饮呕吐。

“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因此我说将其放在狭义痰饮里,更合理的原因,就是因为方药的组成,符合于狭义痰饮,饮留胃肠。
   而这个药在远方基础上加上半夏,还是考虑恢复到小青龙汤解决寒饮的问题,这个就叫,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 甘草 细辛 干姜  五味子 半夏。
​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 甘草 细辛 干姜  五味子)

​    就是在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基础上,加上半夏,加强祛除寒饮的道理。它这是多一个症,在原方总的病机不改变的情况下,再加一味药。

   现在,加半夏的道理是什么呢?
   他也分析了,这“渴”,不能是咳的程度太重,说不渴,是因为它仍然有寒饮为重,所以,不要去动姜和辛,热劲,温化、温运的力量还不够,再加上半夏,又回到小青龙汤的作用上。这就是第38条。

   第39条,再加杏仁,又是一个方,(三类条文)。
 《金匮要略》“39.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 他说由于支饮有眩冒、呕吐,你加上半夏了,现在呕吐止了。

   本来这个支饮就有
“其形如肿,加杏仁主之。- 为啥加杏仁呀?
   形肿的问题,“其形如肿”我昨天讲了,是气逆水亦逆,说明饮邪偏盛,有点上泛,所以加杏仁的道理,因为杏仁能够,辛散,它能够宣肺,也是给这个饮邪一个化除的道理了。
   形肿,加杏仁是有道理的,为了宣利肺气,使它气化则饮消,形就不肿了,这是一个理论。

“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 - 这个“遂痹”是什么意思?他说手足痹,尺脉微,这是个虚证,所以,不能用麻黄,他是这么讲的。

   这就是因为,小青龙汤里原来有麻黄、桂枝,这个方里面,你再变化,只能加杏仁,不能用麻、桂,不能辛散太过。

   他说,
“若逆而纳之者必厥,”- 你若是再加上麻黄、桂枝,就出现麻烦了,出现厥逆了。

“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所以这麻黄,你不能因为小青龙汤里有麻、桂,你就照着原方用死了,一定得是表里皆寒,正未虚,才能用麻、桂,小青龙汤一定得这么用,用到支饮上,也是得考虑加减的问题。

   现在等于通过这个实际病证的出入。告诉你,怎么加减用小青龙汤,体现其原则性,灵活性。
   在这个病案,体现的可以说淋漓尽致,所以,加杏仁也等于教给你了,麻黄、桂枝、杏仁,是麻黄汤的组成成分,你只能选杏仁,你不能用麻、桂。
  
   为什么?
​   这已经讲了。“若逆而纳之者必厥”血虚不能发散太过。

   这个方名,在简单说,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他怕你记不住加的什么药,干脆全名上上去,苓甘五味姜辛汤原方,第一个加了半夏,现在又加杏仁了。

   下一条,第40条,又加一个大黄。
《金匮要略》“40.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

   开始的时候啥症都有,但是他没有着急加大黄,先解决冲气上逆,所以是用苓桂甘味汤。

   现在,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 所以,我们学大黄的时候讲
“直折上行之热势”,“直折里热”让它里热下降,甚至于说酒大黄才能具备直折里热,使之从上而下,从这里也能得出,仲景用大黄的道理。

   这种胃热上熏的结果,它面赤象醉酒一样,在苓甘五味姜半夏杏仁辛汤之基础上,再加一个大黄,直折里热,也就是说,把这个胃热直接清除。

   请看这个方子里面,从加上半夏以后就开始把小青龙汤核心的那两个药对,四味药全了。
从加半夏以后,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
下一方,      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
   都是这样的,方方都是保证小青龙汤的核心药物的存在,然后再根据,有是证,便用是药,随证治之。

   所以,它这个辩证施治有随证治之之义,这和西医的对症治疗有别,它一定是在总的病机分析上,总的证候不变的情况下,基础方不动,进行加减,是这样的“随证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