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定地走向深海”——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唐嘉陵

 kinglioner 2019-12-22

内陆小伙的海洋梦报国情

1984年7月,唐嘉陵出生于四川盆地中部的一座小城遂宁。正是因为家乡深居内陆,他从小就幻想着海洋的模样。

2003年夏天,北上求学途中,唐嘉陵特意绕道北戴河,“这是第一次,我终于看到了大海,无边无际。”充满神秘与未知的大海,令他心生敬畏。

4年之后,唐嘉陵即将大学毕业,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发布的招收深潜试航员的通知让他跃跃欲试。“这肯定是国家任务,我想为国家的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唐嘉陵回忆说,选拔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通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层层考察,“说实话,选不上是正常的”,但他一心想要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从事一份与国家需要紧密相关的工作,便“抱着坚定的心态去试一试”。

当年9月,唐嘉陵与15名候选人一起前往青岛,经过十余天的考核、三个月的漫长等待,他成功入选,成为我国自主选拔、培养的第一批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学员。唐嘉陵回忆说,接到电话通知时,他的大脑空白了一两秒,“当时手在发抖。但嘴上却只平静地说了两个字‘同意’。”

深潜学员,“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唐嘉陵刚成为深潜学员时,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尚未制造完成。如何培养我国自主选拔的第一批载人潜水器潜航员,一切都在探索中。

对于唐嘉陵来说,作为潜航员的成长之路,就像将要去探索的深海一样,充满未知与挑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合格潜航员,“而且是咱们国家自主设计、研发的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唐嘉陵强调说。

船舶、液压、机械、潜水器材料,唐嘉陵的深潜之路从学习基本原理知识开始。日常学习之外,他还参与组装蛟龙号。

2009年8月,蛟龙号首次在海面上进行漂泊实验。此时的三亚,不仅酷热难耐,空气湿度更是达到90%以上。还没进入闷热的驾驶舱内,唐嘉陵身上穿的短袖工作服就已经被汗水浸湿。

漂泊实验开始了。每一次操作前,唐嘉陵都要先在脑海里演练一两遍,“这么重要的国家设备,交给我来驾驶,是对我的信任,我要用精确的操作来完成任务。”

“我自己能看到,汗水形成的小水珠从胳膊里冒出来,然后再顺着胳膊流下去,驾驶舱里热到这种程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唐嘉陵坚持完成了近5个小时的漂泊实验。“最难受的是,驾驶舱在海面上晃得非常厉害,这是对身心的双重考验。”唐嘉陵回忆说。

2015年,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内,建设起一个注满水后深10米的水池。从此,唐嘉陵的作业能力训练,大多是在里完成的。他经常要坚持一个姿势数个小时不动,第二天总会感到腿部的酸痛。

12年来,唐嘉陵随蛟龙号一同成长,驾驶蛟龙号下潜70余次,航迹遍布南海、太平洋、印度洋。作为一名自然资源部一线工作者代表,他还被推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唐嘉陵笑称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紧张、酸痛,还有深深的自豪感,这或许就是他尝到的滋味。

义无反顾、勇敢坚定地走向深海

采访中,唐嘉陵的一位同事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广为流传”的感人趣事。

2017年6月23日,“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全体科考队员即将抵达青岛码头,唐嘉陵看到妻子抱着年纪尚小的儿子站在岸边。思念家人的他激动不已,船还在靠泊过程中,他就迫不及待地反复喊着:“老婆,我爱你!”身边的队员们也纷纷为他鼓劲。

像许多海洋人一样,对家人的愧疚也是唐嘉陵无法解开的心结。儿子出生3个月后,唐嘉陵就去执行深潜任务,出海6个月。儿子在一岁半时,他又出海近10个月。虽然不舍家人,但他依旧主动申请执行更多深潜任务,特别是作业难度大、作业时间长的潜次任务,“不愿意因为个人原因错过哪怕一次下潜任务。”唐嘉陵坚定地说。

不仅是唐嘉陵一人如此,他所在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运行保障团队,共有8名潜航员、1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人均年执行大洋任务超过一百天。家人之外,蛟龙号这位钢铁兄弟,成为了陪伴这支团队最久的亲密伙伴。

如今,时值蛟龙号大修升级、新母船“深海一号”下水入列的契机,唐嘉陵与队友们立志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为人类探索海洋贡献中国力量。

唐嘉陵说:“执行深潜任务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能够代表人类去探索海洋未知世界更是我们莫大的幸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