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向军:以问题为主轴——宁鸿彬老师《变色龙》课例赏析

 三驾马车1966 2019-12-23

以问题为主轴

——宁鸿彬老师《变色龙》课例赏析

刘向军

钱梦龙先生提出了“三主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此主张甚是有理。在钱先生的基础上,我主张再增加“三主”: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情趣为主调。在这“六主”之中,我认为最核心的是“问题为主轴”。

问题是课堂教学存在的前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无问题即无课堂,无问题即无教学,无问题即无训练,无问题即无情趣。因此,我们说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轴,原动力。

在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时,“以问题为主轴”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学考量。而问题是明晰还是含糊,是散乱还是集中,是肤浅还是深入,是聚合还是发散,是约束还是激发,这大有讲究。对中学语文学科而言,教师能否预设或是随机捕捉那些确实有思维含量的教学真问题,从而产生以少胜多、举一反三、牵一发而动身之效,是衡量一节课层次高下的最重要的标准。

宁鸿彬老师最长于设计有强烈教学驱动作用的课堂主问题。他所教的《变色龙》一课虽是10多年前的课堂教学实录,但此课例至今依然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典之作。可以大胆地猜测:只要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变色龙》还能入选中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宁鸿彬老师的这个经典课例就永远值得借鉴。

《变色龙》教学实录延续了宁鸿彬老师一贯的教学风格:重基础,重落实,重引导,重学生学习,重思维训练,简洁明快,直奔核心,匠心经营。在连续两节课的教学时间里,宁老师引领学生对《变色龙》的精华有了相当深入的学习,其中有诸多可圈可点的教学匠心,而善于抛出或者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教学的主问题从而以主问题来推动思维训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无疑是宁老师最得意、最精彩、最经典的教学特点。

在第一课时中,宁老师共设计了3个主问题。

第一个主问题:“下面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重新给课文拟个标题。发言时,先说出你拟的标题是什么,然后稍作解释。”

这个主问题既明确了思考的时间——“两分钟”,又明确了要求——另拟个标题并稍作解释。最关键的是,这个问题是个“要命”的核心问题,它促使学生必须瞻前顾后统览全文,既要抓住核心人物,又要抓住核心事件,且要概括核心品质,并要发散式地表述出来!一问动全身,一问触灵魂,一问见精神。这一问,宁鸿彬老师教学功力之深厚表露无遗。

第二个主问题:“刚才大家发言用词虽然不同,但都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一个显著特点———变(板书:变),下面请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并且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这几次变化。”

这个主问题抓住了标题核心词“变”这个牛鼻子,让学生找一找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这是让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更关键的并非肤浅地答出是几次,而在于回答问题的要求:“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这几次变化。”这就把肤浅的问题引向了深入,并且引向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口头概括训练,而且,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对小说的情节梳理得更清楚。

第三个主问题:“课文就是在警官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变化中展现了主人公的一大特点———变。这种变来变去的作风叫什么?”

这个问题在学生熟悉并概括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抓住“变”字思考其本质,揭示主人公的思想实质。通过学生发言,最后明确为精炼的一个词:“见风驶舵。”

更妙的是,上述三个主问题并非彼此独立,更非东一榔头西一棒棰,而是“拳拳打在要害处”,依次相承,步步深入,力道一致。

在第二课时中,宁老师设计了4个主问题。

第一个主问题:“下面大家进一步想一想,除了‘变’这个特点外,奥楚蔑洛夫有没有始终不变的思想或行为?”

妙!这是第二课时的第一个主问题,而这个主问题显然是承第一课时的第三个主问题发展而来的,这也正是第二课时相承于第一课时在思维训练上的进一步深入。

这个主问题当然也是契诃夫写作的深意所在,为此,宁老师对这个主问题投入了大块课堂时间,他依据主要情节,利用他惯用的卡片法依次从文中拎出“无缘无故”“异想天开”“荒唐”“名贵”“洋溢”“伶俐”这6个词语,引领学生深入剖析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最后概括出四个精炼的字:“媚上欺下。”

第二个主问题:“在这篇课文临结束时,‘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请问这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真是好问题!小说中的这一情节是容易被中学生轻视或者忽略的,而它正是批判现实主义巨匠契诃夫艺术深刻性所在。这个问题是一个极具思维含金量的“真问题”,它未必有绝对一致的答案,但一定需要学生认真思考一番,讨论交流一番,而高层次的课堂教学情趣就在其中,语文教学的味道就在其中。

第三个主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这课书的学习过程渗透着一种阅读方法。你们能不能总结概括一下?”

这也是宁老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的体现:每堂课要让学生有一得。这堂课宁老师引导学生所用的阅读方法是“逆向思考阅读法”。由一篇具体的课文,得出一个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形而下到形而上,这就有效发挥了语文教材是个例子的作用。

第四个主问题:“奥楚蔑洛夫便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后来怎样了呢?课文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把后来的事情说出来,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做口头作文。这篇口头作文,第一,内容要和原文衔接,不是另编故事;第二,人物的思想品质、道德作风,必须和原文一致;第三,口头作文的中心思想,要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第四,在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想像力,添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

真是有趣的问题!真是高明的训练设计!这样的主问题自然地、必然地会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思考的欲望、交流的欲望、倾听的欲望,而同时又使得这两课时教学内容由浅及深、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创造,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设想一下,如果把宁鸿彬老师这两节课中的“主问题”抽掉的话,那课堂教学会是什么情景?如果问题不是这么集中、这么连贯、这么深入、这么明晰的话,那课堂教学会是什么情景?如果只给学生印发几页训练题让学生结结实实地在两课时内做单一的书面训练的话,那又会是什么情景?

在“六主”课堂中,问题为主中之主。精心地设计“主问题”,就能够在情趣融融之中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是如此,其它各类教学也是如此。

2019.12.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