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引出故事

 昵称14979747 2019-12-23

  记者 郭 平

  核心 提示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正在公开展出,这是近年来这一国宝的首次展出。因为没有题款,此手卷身世众说纷纭,普遍认为此卷为宋代摹本,但是《孝经》确是在大唐开元年间备受推崇的儒家著作,唐玄宗甚至亲自为其进行注释,并倡导“孝治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图文并茂的宫廷教材

  辽宁省博物馆正在展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仔细观察这幅作品,可以看到手卷更像是现代的连环画,前面为《孝经》章节文字,后面配以解说相关内容的图画。研究者推测,在手卷制作的年代里,它应该是一部古代宫廷的《孝经》教材。

  《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此前很少展出,主要是无法确认其身世。

  现存《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的包首是菱形格花的织锦,纵27厘米、横21.5厘米。包首上有清乾隆题签:“阎立本孝经图褚遂良书内府审定真迹上上神品”,下钤有“御赏”“乾隆宸翰”两个朱文方印。手卷的别子为白玉雕成,上面阴刻隶书“阎立本孝经图褚遂良书真迹”。

  手卷隔水为米黄色的凤纹绫,纵21厘米、横12厘米。连接隔水的引首为纸本,纵20.8厘米、横58.3厘米,乾隆在引首上面用行书题写了“至德要道”四个大字,文前钤有“乾隆宸翰”朱文方印,后面钤有“几暇鉴赏之玺”朱文方印。

  手卷的前隔水是米黄色云凤纹绫,纵19.6厘米、横42.5厘米。上面钤有“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四枚朱文方印。

  手卷的画心部分,书法和绘画都在丝绢上完成,按照《孝经》的18章,分成18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右边是经文,左边为图画,每个部分宽窄略有出入,纵17厘米至19厘米,横总长超过5米。

  画心之后,是手卷已知的民间最早收藏者,明末清初收藏家孙承泽题写的两段跋文。

  孙承泽的跋文为我们介绍了这幅手卷当年被收藏和鉴赏的经历。

  他写道:“右孝经一卷,沧桑后得之故内。签题颜鲁公书周昉画。然外有朱漆小函刻字,以金填之,则曰褚遂良书阎立本画。再四详视,当以朱函为正。盖题签出中书手,以其字类麻姑坛记,而谬以为鲁公,不知麻姑坛据金石录亦载其为伪书,非颜也。褚河南书有灵宝度人经,亦阎画,与此无毫发异,尤其明证耳……”

  根据孙承泽的这一跋文,他是在66岁,也就是1658年,经过明末的战乱之后得到此卷,当时手卷装在一个红漆盒子里,盒子上写着阎立本画、褚遂良题字,里面的题签上却写的是周昉画、颜真卿题字。

  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董宝厚说:“孙承泽跋文中提到的题签和朱函,在他之后的流传过程中不幸遗失了。”

  孙承泽在另一段跋文中又写道:“神宗在讲筵,尝出以示江陵相,因命重装……”这位江陵相是宋神宗时期的宰相唐介。孙承泽得到这个手卷时,听到明末清初文学家钱牧斋讲,当年宋神宗在讲堂上,曾经让宰相唐介鉴赏过,并且对其重新装裱。在考证手卷作者的这段话里,透露出当年宋朝宫廷用《孝经图》作教材这个重要用途。

  此后,手卷被以60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了清代著名学者高士奇,后进入清宫。从乾隆皇帝留下的印记来看,此卷深受这位皇帝的喜爱。

  这一手卷同其他一些清宫书画文物一样,被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的名义偷带出宫,并一路带到长春,日本投降后,这幅手卷又被逃跑的溥仪带到临江,被人民军队截获,后转到东北博物馆收藏。

  不过,在此后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在《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上又有新的发现,即在第16章中发现“慎”字缺笔避讳,这是避讳宋孝宗赵眘;第17章中发现“匡”字缺笔避讳,这是避讳宋太祖赵匡胤。

  同时,人们对传世的《孝经图》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藏于台湾省的《(传)宋高宗书马和之绘图本》中,也存在这样的缺笔避讳,这与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这一手卷有相似之处,这些迹象表明,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可能不是原作,极有可能是宋代画院的画家临摹唐代画作的成果。

  《孝经》在唐代被列入儒家经典

  董宝厚说:“《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描述的是儒家经典著作《十三经》中的《孝经》,而《孝经》最终被列入儒家经典与唐代一位皇帝密切相关。”

  这位皇帝便是唐玄宗李隆基。

  对于这位开创了开元盛世,后又一手将太平盛世毁于刀兵的皇帝,1000多年来,对他的痛惜之声不绝于耳。《新唐书》中的评价基本上代表了这些声音:“方其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十三经》是到南宋才最终形成的13部儒家经典。汉代立《诗》《书》《易》《仪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初加《周礼》《礼记》,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成为九经;到唐文宗时刻石于国子学,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再增加了《孟子》,至此形成十三经。

  唐玄宗继位后,在革除旧弊,任用贤良的同时,还做了一件大事,便是亲自为《孝经》作注释。

  如今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还收藏着《石台孝经》碑刻,碑由4块黑色细石合成,长方柱体,四面刻字,高620厘米,宽120厘米。碑顶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采用丰腴华丽的隶书,刻录的正是由唐玄宗作注释的《孝经》,李隆基此举也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一个纪录,即唯一一位为儒家经典作注释的皇帝。

  传世《孝经》的《序》,作者就是唐玄宗,他写道:“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在这段话中,李隆基回顾了中华民族孝悌观念形成的历史,以及孔子的相关思想,认为孝道是社会道德的根本。

  对于唐玄宗即位不久即命人整理《孝经》,重视孝道教育的原因,研究者认为,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李隆基作为唐睿宗的第三子,在争皇位过程中经历了惨烈的宫廷斗争。武则天称帝之后,唐睿宗被废,李氏子孙被迫改姓“武”,李隆基与诸兄弟从宫中迁出,武则天为了维护统治,消灭异己,不惜对后宫痛下杀手,李隆基生母及外祖父一家惨遭迫害。

  唐史中的“五王政变”,标志着武则天统治时代的结束,然而唐中宗时代,随着韦后专政局面的出现,又开始了新的宫廷政变。

  唐睿宗即位后,考虑太子人选问题时,李隆基作为第三子显然不符合宗族的嫡长子继承制,但他在政变中的功劳无人可比,睿宗长子李成器与李隆基的势力相差悬殊。为了避免喋血事件重演,李成器主动放弃太子之位,李隆基这才被立为太子。

  研究认为,李隆基即位后认识到伦理道德的缺失是一系列宫廷政变的重要原因,这才促使他开始大力推崇“孝治天下”的国策。不仅亲自为《孝经》作注释,还大力推行孝道教育,《旧唐书》载,天宝三年(744年)“诏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其推行《孝经》到了每家收藏一本的程度。

  深入浅出解读为孝之道

  据介绍,《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依据的是《孝经》十八章内容进行构思,分别通过图画来表现《孝经》对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及在相关场合所应遵守的孝的行为规范,逐一进行具体描述。

  第一组图文是《孝经》的开宗名义篇,其文为: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画面中,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面,孔子盘坐在木榻上,身边围坐着11名弟子,大家和孔子一起看着面前恭敬聆听的曾子,孔子一手扶膝,一手抬起,似正在耐心讲解。

  第二组图为天子篇。画面中,以宫院围墙作背景,左端露出湖边石山一角,右端皇太后坐在屏风前,众官宦侍从随其后,天子在左右臣等扶护下,跪地行礼。画面中天子向皇太后一人行礼,遵从了古代天子传位的通常规律,即先帝去世,新帝登基。所以,天子的孝行通过对皇太后的孝敬表现出来。

  第六组图为庶人章,其文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这一章讲的是普通百姓的行孝方式,孔子认为,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画面中以大片稻田为背景,一人在稻田内插秧。左侧院中有一茅屋,屋内两位老夫妻盘膝落座,一位妇女拉着孩童由院中走来,另有一人跪在二老面前施礼。

  仔细观察《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可以注意到,画面中的人物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唐代官员、百姓的服饰,但是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

  《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的第十一组图文为五刑章,其文为: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意思是,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画面是森严的衙署院内审判场景,大堂上判官在随从的簇拥下端坐正中,执笔听台下二人诉讼,二衙役在大堂两旁威武站立,两名衙役各扭送一名不孝者准备治罪。

  画面中,判官一身红袍,头戴有着两根长长帽翅的黑纱官帽,他的着装与旁边身着唐代服饰的随从和衙役明显不同,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宋代官员服饰。

  由于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唐代官员没有穿过这样的官服,所以,现在没有办法判断,究竟是原图如此,还是宋代画师在临摹古画时一时兴起的结果。

  史记

  SHIJI

  慧眼识人的阎立本

  阎立本为唐代政治家、画家,官至右宰相,他工书法,擅画人物、车马、台阁,有“丹青神化”“冠绝古今”的美誉。传世作品有《步辇图》卷,描绘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情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又有《历代帝王图》卷,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然而查看《旧唐书》中的《阎立本传》,他本人却并不以画技为荣。《旧唐书》记载一段故事:“太宗尝与侍臣学士泛舟于春苑……”讲的是,有一次唐太宗同侍臣学士们在春苑中乘船观光,看见湖中有奇异的鸟在随着水波游动,唐太宗大加赞赏,几次下旨让大家以景咏诗,并且下旨让阎立本画下来。于是楼阁外面大声传唤:“画师阎立本进见!”当时阎立本已经官至主爵郎中,一路汗流浃背地跑过来,趴在湖边,手里拿着笔和彩粉,看着湖中的宾主谈笑,脸羞得通红。回家后,他告诫儿子说:“我小时候爱好读书,值得庆幸还不是个不学无术的蠢材。我写文章都是有感而发,在同行中,我的文章还是不错的。然而,我最知名的是绘画。可是,它却使我像奴仆一样地去侍奉人,这是莫大的耻辱。你应该深以为戒,不要学习这种技艺了。”

  从史料中看,阎立本虽然以经常被抓差去画画为耻,但是通过绘画也成就了他非同寻常的洞察力。《旧唐书》的《狄仁杰传》中记有: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

  这位被当初阎立本誉为“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的狄仁杰终成大唐一代名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