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中文的俄苏文学和文论批评

 昵称14979747 2019-12-23
2019年12月20日 09:25 来源:《中国文学批评》作者:王宁

   注释:  摘 要:在中国当代外国文学批评史上,钱中文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因为他早先就是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起家的,后来逐步从俄苏文论过渡到文学理论本体的探讨,后来他又回过头从理论的视角跻身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前沿。钱中文在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和文化批评和巴赫金研究等领域有着独特的成就和贡献。因此,在书写中国当代外国文学批评史时,钱中文是一个无法绕过的批评大家。


  作者王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102488)。

  在当今的中国文学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钱中文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在中国当代的外国文学批评界,钱中文也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因为他早先在国外留学所学的专业就是俄罗斯语言文学和文学理论,后来逐步从俄苏文论研究过渡到对文学理论本体的探讨,成名后他又回过头来从理论的视角跻身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前沿,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条批评道路并不是所有专事外国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学者都能做到的。坦率地说,中国的绝大多数从事外国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学者往往只能做到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和众多的读者,而极少有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学者,能够以自己富于理论洞见的著述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可和尊重。而在中国当代为数极少的有着国际影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中,钱中文应该算是他那一辈人中的佼佼者。

  钱中文所涉猎的外国文学批评领域很广,从俄苏文学到文论,从文学的基本原理的探讨到文学理论前沿课题的研究,从当代人文精神的失落到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挑战,所有这些问题都进入了他的理论思考和批评视野。他在下面三个领域中有着独特的成就和贡献;(1)作为一位文学理论家,他同时从中国的文学创作实践出发,及时吸纳西方和俄苏的先进成果,对文学本体作了独立思考,并对文学的性质作了实事求是的界定;(2)作为一位直面当下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他不盲目地跟随时尚,而是从当代实践出发,以一种冷静的理性态度对人文精神失落和文学坠入低谷及时做出回应;(3)作为一位在巴赫金研究领域内发出中国学者独特声音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他的巴赫金研究得到了西方乃至国际学界的承认。此外,他还创造性地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糅为一体,并结合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实践,提出了有着自己独特理论建构的新理性精神。再者,作为一位有着广阔国际视野的理论家,他受到自己的研究对象巴赫金的启发,从不满足独白和自说自话式的封闭研究,而是积极地参与国际性的理论争鸣,力图发出中国文学理论家的声音。本文主要将钱中文当作一位外国文学批评家来讨论,主要涉及他的上述贡献的前两个方面。

  一、巴赫金在中国的重要推手和首席批评家

  毫无疑问,巴赫金作为俄罗斯—苏联的一位最有影响的文化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考和著述中,为20世纪人类的精神思想宝库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方面,由于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特殊情形,巴赫金的理论建树基本上被埋没了,甚至他本人的身心也受到严重的摧残。在这方面,倒是西方学者在“发现”巴赫金方面先行了一步;结构主义者托多洛夫和克里斯蒂娃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率先将巴赫金的著述介绍到法语世界,随后美国的比较文学学者麦克尔·霍奎斯特等人将其译介到英语世界,经过美国这一世界“学术中心”的中介,巴赫金的理论思想不断地处于一种“旅行”的状态中;从边缘(俄苏)旅行到(法国和美国)中心,然后再向全世界广为辐射。然而,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却是,巴赫金的理论价值和学术贡献虽然首先是被西方学者“发现”的,然后“巴学”经历了一个从“中心”向“边缘”的旅行过程,最后却在中国的语境下达到了高潮。对于这一点,西方的巴赫金研究者也不得不望洋兴叹。当美国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前系主任、国际巴赫金研究的主要学者霍奎斯特听说钱中文主编的六卷本《巴赫金全集》出版时,不由得感到赞叹。但同时他又说,“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羞耻”(It’s a shame to us.)。实际上,2009年钱中文又出版了七卷本《巴赫金全集》,他目前正对《巴赫金全集》做新的修订。对于这一点,英年早逝的霍奎斯特却再也无法评论了。笔者的理解是,霍奎斯特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虽然他本人率先将巴赫金的著述介绍到英语世界,并在美国乃至国际学界都产生了影响,但中国学者却默默无声地辛勤耕耘,一下子便先后推出了六卷本和七卷本《巴赫金全集》中文版,这不能不说是学术史上的一个奇观。在这方面,以钱中文为代表的中国的巴赫金研究者持之以恒地致力于巴赫金研究,他们所作出的独特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今天至少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中国学者在国际巴赫金研究领域里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后来者居上,并迅速步入国际巴赫金研究前沿。在中国的巴赫金研究和批评中,钱中文所起到的领军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钱中文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涉猎巴赫金研究和批评,而且他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高起点;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接受灵感并将巴赫金研究置于一个国际对话的场景中。他在提交给198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研讨会的论文就是《“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作为对美国学者霍奎斯特的巴赫金研究论文的回应。这个问题当时在西方学界也属于前沿理论课题,而钱中文的巴赫金研究和批评从俄文原文的阅读开始,与那些同样从俄文阅读巴赫金著作的西方学者的研究形成一种三角形的对话关系。尽管巴赫金的理论庞杂,涉及不同的学科,但他的切入点首先是文学,更为具体地说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和诗学。钱中文首先指出,“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主要是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而形成的。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著中,苏联老一辈的研究家如什克洛夫斯基、格罗斯曼、吉尔波金等人,已经提出了‘复调’、‘多声部’现象,并有所阐发。巴赫金可以说总其大成,并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复调小说’理论”。[1]他在这里试图向人们说明,巴赫金现象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植根于俄罗斯的民族文学和文化土壤里的,但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却把仅仅局限于文学形式批评的狭窄范围扩展到了广义的多学科的对话理论框架。

  钱中文及时地抓住问题的要害,认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他的范围更广的“对话”理论,“对于巴赫金所说的‘对话’,我们不能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对话’实际上是巴赫金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它强调人的独立性,人与人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对话的关系,虽然在存在等级、阶级的社会里不可能做到这点,但作为社会理想,这一理论自有其独特之处”(第73页)。那么人们也许会问,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的独到之处究竟体现在何处呢?按照钱中文的看法,就“在于通过它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确实能够引导人们深入到这位俄国作家的艺术世界中去,发现与了解他的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第74页)。由此这种艺术特征被总结上升为诗学问题,反过来又可以指导文学批评和理论建构。

  钱中文的那篇英文论文后来经过反复修改,以 “Problems of Bakhtin’s Theory about ‘Polyphony’”为题,多年后发表于国际顶级文学理论刊物《新文学史》(New Literary History)杂志第28卷第4期(1997)上,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的唯一一篇研究巴赫金理论的论文,不仅受到时任主编拉尔夫·科恩以及美国的巴赫金主要研究者霍奎斯特等西方学者的高度评价,而且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瞩目。这一点在国内却鲜为人知。令我们深有感触的是;虽然国内的巴赫金研究者并不在少数,但真正达到国际水平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我们的文学研究,以及整个人文科学研究,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下,确实应该结束这种“自说自话”式的单向度研究了,作为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者,我们更应该让国际同行听到我们的声音,以便就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展开平等的对话。在这方面,钱中文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弘扬和批评性阐发无疑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钱中文开始了《巴赫金全集》的编译工作,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但也是他研究巴赫金的里程碑式的成就。在完成这项工程时,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篇数万字的导读式的“序言”,取名为《交往对话的文学理论——论巴赫金的意义》,在这篇长篇序言中,他从各个方面评介了巴赫金的复杂丰富的文化理论。我们仔细阅读这篇长文,不禁发现,这与其说是他对巴赫金理论的全方位介绍,倒不如说是他本人也在与巴赫金进行一种“对话式”的讨论。他首先指出,巴赫金的一生经历了三次“发现”,每一次发现都使得他的理论被人们认识得更加全面和深刻。巴赫金虽然被冠以多种“家”的头衔,但在本质上说来,他应该是一位深受新康德主义影响和启迪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在前苏联不断得到展示,并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对于巴赫金来说,他写文学理论著作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写它们,为的是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因为环境不容许他将自己的思想,通过通常的哲学形式加以表达。”(第427页)这实际上在另一方面却成就了一个博大精深内容庞杂的巴赫金思想体系,而钱中文则尽量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巴赫金。

  由此,钱中文指出,“巴赫金是不断地被‘发现’的,这与他的曲折的生活道路有关。先是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继而是思想家、伦理学家、哲学家、历史文化学家、人类学家等。这些头衔加之于巴赫金身上,大致是不错的。”(第432页)但是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巴赫金能在如此之多的领域内有这样不凡的建树呢?在钱中文看来,这自然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条件是分不开的;

  当历史、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期,思维发生多元化趋向的时期,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把握社会的动脉,可以在不同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展示人类思维的多种不同层面及其自身的价值,而有所发现。巴赫金处在这种大变动中,他的积极的思索成果,可能一时不能见容于环境与习惯的势力,而不得不在真正的意义上把自己的著作“束之高阁”。但是现实的风尚尚未时过境迁,这种思索的价值的光亮就已渐渐闪现,而后随之发扬光大了。(第433页)

  可以说,巴赫金就是这一大变动的历史的产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巴赫金也和他的祖师爷康德一样,一生只活动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和对话,但他毕生的学术事业却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对话的关系之上的。虽然巴赫金自诩为一位哲学家,他写出那些文学理论著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但是之于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我们则不难发现,“巴赫金的理论,在文学理论中阐释了一种新的主体性的思想,不过它有别于以前的和后来的这种观点。他的主体性思想无疑大大加强了主人公主体的地位,能够使得主人公与作者平起平坐,自由独立,表述自己的意见,但是他总是与作者或者与他人处在对位”(第459页)的地位。只有这种“对位”才能起到对话的效果。

  确实,在历时20多年的巴赫金研究中,钱中文在细读文本、翻译和阐释的过程中全面总结了巴赫金在整个20世纪世界人文科学领域内的贡献,颇有见地地指出,“巴赫金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他未立体系,却自成体系。这是关于人的生存、存在、思想、意识的交往、对话、开放的体系,是灌注了平等、平民意识的交往、对话、开放的体系。巴赫金确立了一种对话主义,如今这一思想风靡于各个人文科学领域。巴赫金的交往理论、对话主义,使他发现了自成一说的人和社会自身应有的存在形态。这种思想应用于文学艺术研究,促成他建立了复调小说理论、一种新型的历史文化学思想,为文学、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第474页)。可以说,这是钱中文在经过潜心研究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的颇有启发意义的批评性结论。

  虽然巴赫金的理论价值率先由西方学界“发现”,但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却是,六卷本《巴赫金全集》以及后来的七卷本《巴赫金全集》中文版的出版大大早于多年来一直在缓慢地翻译和编辑之中的英文版《巴赫金选集》。这无疑与钱中文的敏锐眼光和理论前瞻性相关。当然西方学界除了赞叹之外,应该更为重视中国的巴赫金研究以及整个文学和文化理论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忽视一个用一种越来越显得重要的语言写作的著述显然是不足取的,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更为成熟了,我们不仅要继续引进西方的各种先进理论,而且更要致力于推出我们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建构。但是这种“推出”不一定非得是“宏大的叙事”,也不一定非得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而倒应该从个案研究的实绩来达到理论建构的目的。可以说,在国际巴赫金研究领域,钱中文的贡献不仅在于对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所作的新的阐释,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将巴赫金的对话主义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糅合在一起,发展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往对话式的”、“新理性精神”文学理论建构。这正是他在超越了现代/后现代和东方/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之后在国际学术界发出的中国学者的理论建构的独特声音。在这方面,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日益为世人所知,钱中文的理论建构将逐步被国际学术界发现,进而成为国际巴赫金研究以及文学阐释理论中的一种独特的中国声音。

  二、新理性精神的理论建构和批评

  前面提到,钱中文作为一位以探讨文学本体为主的理论批评家,对国际文学理论前沿有着一种出自直觉的感悟,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文论家伊格尔顿尚未在其后出版的专著《美学意识形态》中正式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这一观点,[2]钱中文便在出版于80年代末的《文学原理——发展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3]并认为,文学就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毫无疑问,这对传统意义上的反映论是一种反拨。这说明,他对文学理论的前沿课题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并能及时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4]实际上,我们沿着这条线索仔细追踪就会发现,伊格尔顿的专著《美学意识形态》(又译《审美意识形态》)英文版出版于1990年,1998年译介到中国;而钱中文首次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在1982年的《论人性共同形态描写及其评价问题》一文,1984年《文学艺术中的“意识形态论”》一文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学说予以论述,1987年《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正式确认文学的本质特性是审美意识形态,1988年《论文学形式的发生》从文学发展论视角论述审美意识形态论,他于1989年出版的《文学原理——发展论》一书则是对上述思想观点的整合或系统化。[5]虽然这两位中西文论家没有任何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但却能基于各自的文学和批评实践在几乎相近的时间提出相近的理论概念和观点,这不能不说他们在建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文论的共同愿望。但是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另文专论。此外,也就是如前所述,钱中文对巴赫金现象也异常敏感。他认为,巴赫金的崛起与他所处于的特定的历史大变动情势是分不开的,我们若从他的这一评判来描述他自己在国际文学批评理论界的崛起也照样适用。我们都知道,钱中文从研究俄罗斯文学入手,逐步进入俄苏文学理论的研究,然后由于他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自觉的比较意识,他很快就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前沿,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的大潮日益渗入人们的生活中,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无不波及中国,国内不少人文学者面对文化全球化的现象是担忧的,认为西方文化和理论的大举入侵会使得中国学者和批评家失语。但是钱中文以及少数具有国际视野的理论家则不以为然,他们一方面承认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面临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却认为全球化进入中国并不一定会使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陷入全盘西化的窘境,也许从另一个方面着眼倒有可能为中国的文学理论和人文学术走向世界提供难得的契机。在这方面,钱中文又先行了一步,作为一位早年留学苏联多年并打下了扎实的俄文基础的学者型批评家,他及时地发现了俄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局限,便花了许多时间学习英语,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英文宣读论文,让自己的声音为更多的国际同行听到。他的这些努力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这显然在从事俄苏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中国学者中并不多见,而真正像钱中文这样有着自己理论建构意识并能直接与国际学界对话的批评家则更是鲜见。

  面对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步入市场经济后国内文化界出现的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钱中文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仅是中国的现象,而且也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出现的一个现象,面对这种物欲横流、人文精神下滑的现象,一切有着社会良知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理应对之作出回应。确实,正如钱中文所注意到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理论和价值观蜂拥进入了中国,这对于中国人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了解外部世界无疑是有益的,但是一部分中国文化根底浅薄且一味追逐西方新潮的中国学者的极端做法则是他无法苟同的。他也不像那些恪守传统价值观的保守人士那样,一味地反对新生事物的出现,而是试图透过纷纭繁复的现象究其本质特征,他自己从不走极端,但却善于从那些极端的理论思潮中寻觅出合理的因素并加以肯定。他再次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获得启示,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批评策略,使之直面当下的社会文化现实,提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理性精神建构,并在这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加以阐述。

  在《文学艺术价值、精神的重建;新理性精神》(原载《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一文中,钱中文针对整个世界出现的物欲横流、人文精神下滑的现象,发出了这样的警醒;“文学艺术意义、价值的下滑,人文精神的淡化与贬抑,是一种相当普遍性的现象”,今天,在不少西方学者看来,这也“死了”,那也“死了”,甚至传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也消解了,我们人文知识分子还有什么作用?我们如何面对这一现象?他认为,“一些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寻找一个新的立足点,重新理解与阐释人的生存与文学艺术意义、价值的立足点,新的人文精神的立足点,这就是新理性精神”。那么这种新理性精神的特征究竟体现在何处呢?在他看来,新理性精神“将从大视野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首先来审视人的生存意义”(第303页)。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虽然新理性精神“难以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它绝不会去推波助澜。它要在大视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照下,弘扬人文精神,以新的人文精神充实人的精神”。他所说的这种新理性精神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新理性精神“坚信人要生存与发展,人理解自己的存在。人的生命活动不仅是为了维系其自身的生命”;其次,“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性现象。例如爱国主义精神,历来都是指对自己的国家、文化遗产的爱,不同时期指向相同,但其内涵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在多民族国家里”;再次,“人文精神具有强烈的理想风格,在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文精神共同性的基础上,又各具自己的传统的理想色彩”(第308—309页)。有鉴于此,新理性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而“新的人文精神的建立,看来必须发扬我国原有的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在此基础上,适度地汲取西方人文精神中的合理因素,融合成既有利于过去不被允许的个人自由进取,又使人际关系获得融洽发展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新的精神”;此外,“新理性精神主张以新的人文精神来对抗人的精神堕落与平庸”;再者,“新理性精神将站在审美的、历史社会的观点上,着重借助与运用语言科学,融合其他理论与方法,重新探讨审美的内涵,阐释文学艺术的意义、价值”(第315页)。当然,他并不赞成后现代主义的那些促使“语言能指的无节制膨胀”以及“本文的自恋和语言的自我运动”等极端做法,他认为,“新理性精神重视‘语言论转折’的重大成就”,因为将语言论引入文学理论,可以促使“文学理论流派不断发生更迭,不断出新”,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东西也不应全然抛弃,所以他提出的新理性精神依然要“重视传统,因为传统是文化艺术之链,是精神之续”,抛弃这个民族传统,文学艺术将一无所成。他又从巴赫金的对话主义中获得启示,认为“新理性精神在文化交流中力图贯穿对话精神,文化交流应在文化的对话中进行”,因此,“新理性精神就其文化精神来说,将是一种更高形态的综合”(第316—321页)。通过具体的阐发,他进一步总结道,“总之,新理性精神意在探讨人的生存与文化艺术的意义,在物的挤压中,在反文化、反艺术的氛围中,重建文化艺术的价值与精神,寻找人的精神家园”(第322页)。应该承认,在当时的那种人人侈谈“后现代主义”的年代,钱中文依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批评的主体性,绝不人云亦云。他一方面恪守传统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从新的社会文化现象中不断地抽取其合理部分,包括非理性主义的一些合理因素,加以改造和扬弃,从而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新理性精神”,这确实要具有一种理论探索的胆识和批评的前瞻意识。

  关于新理性精神与现代性的关系,钱中文也作了详细阐发,他认为,“新理性精神需要在对它们进行现代文化批判的基础上,汲取它们的合理因素,从几个方面,确立自身的理论关系;这就是‘现代性’、‘新人文精神’、‘交往对话精神’、感性与文化问题”(第327页)。关于新理性精神与传统的关系,钱中文也作了辩证的阐释,他认为,“继承传统,并非就是面对往昔、迷恋过去,继承的目的在于吸收它的优秀成分。在传统文化中,实际上不仅有着过时的东西、惰性的东西、妨碍进步的东西、需要不断给以剔除的东西,同时在传统文化中,还存在着属于未来的东西、全人类的东西,这正是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第329页)。这些东西也许在未来能够发挥其价值和作用。显而易见,他建构新的理性精神,并非是要全然排除传统的东西,而是要兼收并蓄,以便推陈出新。这应该是我们今天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的辩证态度。在这方面,正如有评论所指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钱中文的文学理论研究是最具典型性的个案,既浓缩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艰难探索、成就和困境,又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文学大国对文学的一种理解”。[6]

  如前所述,巴赫金的学术和批评生涯充满了对话精神,这一点深深渗透在钱中文的批评生涯中,同时也体现在他对自己提出的新理性精神的理论建构的不断完善中。在2001年撰写后来又修改发表于2002年的《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研究》一文中,钱中文又进一步阐明了新理性精神的“对话交往性”;“新理性精神努力奉行‘交往对话精神’。需要确立人的生存是一种对话的生存,人的意识是一种独立的、自有价值的意识的思想,人与人是一种相互交往对话的关系”,从而“确立起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交往对话关系,以促成学术界的一种普遍的追求真理之风,提倡学术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第333页)。关于新理性精神与感性、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的关系,钱中文也作了辩证的分析和论证;“新理性精神承认非理性乃至反理性的存在的合法性,它们具有思想的、现实的特殊的创造力,这在文学艺术中尤其如此,所以需要吸取它们的合理性方面,成为自身的组成部分。但是,新理性精神反对以反理性的态度与反理性主义来解释生活现实与历史。极端的非理性、反理性主义,蔑视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命运的叩问与人文需求,无度张扬人的感性和特别是人的生理享乐的本能、解体了人的感性”(第335页)。总之,在钱中文看来,新理性精神并非是排他的,而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综合体。

  现代性问题虽然在后现代主义讨论如火如荼时被当作一个“过时的”话题,但在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趋于终结时,一批西方理论家重新回过头来反思现代性,并对所谓“单一的”现代性提出了质疑,[7]同时也呼唤一种“多元现代性”的出现。[8]钱中文作为一位中国学者和理论家,虽然没有直接介入国际性的后现代主义和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但是他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话题的重要意义和前沿性,从文学理论建构的角度切入,指出建构一种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是可行的。他不像那些就现代性问题泛泛而谈的西方理论家那样远离文学本体,而是将现代性紧扣当前的文学理论问题,因此他认为,当今“文学理论要求的现代性,只能根据现代性的普遍精神,与文学理论自身呈现的现实状态,从合乎发展趋势的要求出发,给以确定。我以为当今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自身的科学化,使文学理论走向自身,走向自律,获得自主性;表现在文学理论走向开放、多元与对话;表现在促进文学人文精神化,使文学理论适度地走向文化理论批评,获得新的改造”(第359页)。这应该是钱中文从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现状出发对全球现代性理论作出的独特的贡献。

  毫无疑问,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一度在西方处于边缘地带的文化研究长驱直入中国,并在中国酿起一股文化研究的热潮。钱中文虽然对文化研究“侵入”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的领地持有保留意见,但他依然认为文化研究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多样性,打破了过去那种一种理论思潮独霸天下的“独白”情势,为一种多元“对话”的情势铺平了道路(第512—525页)。在他看来,即使“文化全球化、一体化是具有现实性的,因为已经存在这类现象,而且可能还会扩大着范围。但是深层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与一体化,又具有难以实现的不可能性。只能各国文化相互接近,取长补短,互为丰富与交融,实行更新与创造,这大概是不同的、多元的文化互为依存的和发展的方式”(第547页)。这实际上正是全球化的一个悖论。同样,世界文学现象的出现也是如此,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沉寂已久的“世界文学”问题又进入了当代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学者的视野,钱中文也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现象的潜在研究和批评价值,及时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他同样认为,世界文学与民族性并不矛盾,基于对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和詹姆逊对之的阐释的准确把握,钱中文提出了言简意赅的看法;“看来,文学的巨大生命力,存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而不在于越是民族的就越好,或是越是世界的就越高,而是民族性的与世界性的完美的结合。这样,上面两个争论的口号,就需要做些修正;文学既是开放的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世界的,又是开放的民族的表述,可能更合乎其自身发展的情况”(第567—568页)。虽然他的这篇文章《文化“一体化”、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问题》写于2002年、发表于2003年《中国文化研究》第1期,但却与在此前后发表的美国学者戴维·戴姆拉什(David Damrosch)的著作《什么是世界文学?》(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2003)中的核心思想大致吻合,完全可以作为中国学者关于世界文学的看法对国际性的世界文学辩论作出贡献。虽然两位学者没有任何沟通和交流,切入的视角和表述的语言也不同,但在把握前沿理论方面却几乎是同步的。可见,正如歌德所言,不仅不同民族的文心相通,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论也应该是相通和可以交流的。

  综上所述,钱中文的批评范围并不局限于对巴赫金的研究和评论,他早期也曾对果戈理的讽刺艺术作过深入的研究,并发表过讨论果戈理的“怪诞现实主义”的文章。[9]此外,他在考察巴赫金的理论建树时再次阅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发现了一些国内批评家不曾发现的新的东西,[10]这些都为他后来直接进入批评争鸣和理论建构的层面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国内同行的这方面研究提供了具有理论意义的见解。纵观钱中文的批评生涯,我们不难发现一条主线,即他不喜欢在一种理论思潮被人炒作得如火如荼时紧跟而上,但在经过冷静的思考之后他则当仁不让地介入其中,并发出自己深思熟虑同时又不走极端的持中的看法。这应该是我们从事外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应采取的立场和态度。可以说,在中国当代的外国文学批评界,我们恰恰需要钱中文这样既有深刻的理论思考又不乏批评洞见的批评大家。

  [1] 钱中文:《“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钱中文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73页。以下引文除注明出处外均出自该书,不另注。

  [2] Cf.Terry Eagleton,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Oxford ;Wiley-Blackwell,1990.

  [3] 参见钱中文:《文学原理——发展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4] 关于钱中文的“审美反映论”的较为详细的讨论,参见李世涛:《钱中文与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文学理论前沿》2008年第5辑,第282—303页。

  [5] 在这方面,本文作者感谢一位匿名评审者提出的中肯意见及提供的信息,笔者在修改本文时采纳了这位评审者的意见。

  [6] 李世涛:《钱中文与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文学理论前沿》2008年第5辑,第283页。

  [7] 这方面尤其参阅 Fredric Jameson,A Singular Modernity;Essay on the Ontology of the Present,London and New York;Verso,2002.

  [8] 这方面可参阅Mark Wollaeger and Matt Eatough,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Global Modernisms,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9] 参见钱中文:《“怪诞现实主义”——〈果戈理全集〉中译本9卷集序》,《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0—401页。

  [10] 参见钱中文:《瞬间、共时艺术中的现实、梦幻与荒诞——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书》,《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第402—431页。

作者简介

姓名:王宁 工作单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雨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