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批评史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实录精神 1.“发愤著书”说 (1)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2)“发愤著书”,在司马迁看来,主要是为了达意通道。 ①作者的崇高指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实际上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著述作为寄托。 ②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供自己的系统理论观点,写“成一家言”的著作。 (3)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符合于道家对黑暗现实极其激愤的特点,表现了儒道结合的倾向 。 (4)他提倡“怨”和“发愤”著作又不受儒家那种不能过分的“中和”思想之局限,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与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也应当奋起,而不应消沉,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进步文学传统的突出表现。 2.实录精神 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地实录精神。 (1)他敢于面对现实,真实地记载历史事实。把陈胜、吴广列为世家,项羽列为本纪,都说明他能力求不以统治者偏见来歪曲事实,努力做到客观地叙述历史事实。 (2)《史记》的人物传记运用了文学创作方法来写,是水平极高的传记文学,因此实录原则也深刻地影响到了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的发展,后来很多文学家皆以实录精神来衡量创作,故也是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