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的迷茫

 刘小明一点堂 2019-12-23

    古今谈书法的文章不少,各取视角不同,各尽其理。大概,观点与作者所站的角度及时代大背景有关,如果习者抱着刻舟求剑的心态去读,势必读出不少困惑。

⊙孙过庭《书谱》节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 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
    骇之资,鸾舞蛇惊】

    要说清楚书法,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说简单,书法即是建立在汉字书写基础上,滋生出来的审美和文化。说复杂,是随着社会的流变,书法从功能和自身都在适应社会的变革,演化出篆隶真草。不同书体、不同技法、不同审美情趣,书法的内涵逐步补充、外延也不断拓宽。如唐人孙过庭的《书谱》,优美的散文式句子,虽极尽万般意象,也遭当今批评家指责,大而空泛,不具有西方学术的科学性。又如当代书法家邱振中的《中国书法167个练习》,虽然对书法爱好者的训练非常有效,又被批评家责为借西方解构主义,肢解了书法。

书法家.邱振中

    读一件书法作品,审美的初级阶段,会喜欢上端正漂亮的字。但随着书法阅历的加深,那种表皮的感官满足,远远不够。于是,审美升级,会觉得温润、厚实的笔法更耐人寻味;追求打破平衡、险中求和的谋篇结字;折服于那种追溯古意、返璞归真的作品。方法,表面看只是技巧,其实蕴含了一个书家的审美情趣,渗透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
    但又不能神化书法,毕竟,它的形态就是写字嘛。当然,哲学家眼里的书法,能悟出人生大道理;学者眼里,则观出文化大气象;书法家眼里,又是千转万化的高深方法。诸如作家、画家、中医等等,他们各自眼里的书法,内涵都不尽相同,这并非故作高深。如同围棋,将军能看到其中的千军万马,学者能感受世事多舛等等。

⊙熊秉明,关于书法
【欣赏中国对联时的审美心理,最能说明书法与哲学的关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我们 沉浸于一种生命的格调韵味,我们低吟玩味的同时,是哲学,是诗境,
       也是书法。】

    向古人学习方法是有益的,也是必须的。因为,任何学问都是有方法的,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表情达意。好的方法,自古至今,一代又一代高手在传承中破茧而来。学习古法,等于减少了走弯路的概率。但又切忌陷入技法,一旦深陷,便丧失了书法的深层意义。颜真卿初始,迷恋书法,其母告诫,社会才是大道,写字仅为小技。
    论技法,当代优秀书法家,并不逊色给古人多少。那点差距到底输在哪里呢?我觉得,就书法论书法,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还是换个角度,来看看传统武术吧,也许能折射出书法的一些道理。我问你,当今一个体院的全国武术冠军和当年水泊梁山上的武林好汉相比、或者与险恶江湖中的镖师相比,差距在哪呢?恐怕关键在于实战吧,以及围绕实战派生出来的武林文化,只有真实的江湖才能催生出高手。颜鲁公和苏东坡的妙,就在此。他们精于书法,并不陷于书法,意在文中,这样才洋溢出书法的魅力。反观当今国展作品,虽然在方法上,尽得要领,但不少作品长得像亲兄弟,显然出于同一批师傅、同一个培训机构,仿佛是一次组织内大阅兵,展示的虽然是先进的教学方法,涌动的却是围绕书法,结成的牢不可破的权利链条。

颜真卿.《祭侄文稿》节选

    书法家最重要的是格局,缺少格局,那仅仅停滞在写字层面。
格局是什么,是一个人的胸怀和视野,这是往大处说的。往具体点说,有大家指出,修养决定书法。人俗则字媚。

唐 张旭《古诗四帖》

    当今书法的担忧,并非技术,而是找到书法在当今地球村东西方文化大融合背景下的真正意义,这才是书法的真实生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