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记忆师雷鸣 2019-12-23

上课时,学生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同学。他们不喜欢举手,原因还多种多样的,老师有时候需要更细心地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引导,甚至有时候功夫不在课堂之上,而在课堂之外。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呢?

我接触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从这些学生的上课表现来看,小学低年级的比较活跃,时不时地想举手回答,中高年级的有部分孩子开始慢慢不再有兴趣举手,到了初高中阶段的孩子爱举手的也越来越少。从这些接触到的孩子身上大致发现了以下几个原因,导致孩子们不举手。

一、孩子上课没有听懂,不知道如何回答

老师讲课的内容对孩子来说,接受起来有点困难,导致孩子听不懂。这个时候老师提的问题,孩子们也就比较难以回答。

解决孩子没有听懂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教学内容。所讲的内容在孩子刚刚能接受,又有一些挑战的情况下,孩子是能够快速理解消化的。

二是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形式。孩子上课听不懂,老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否是针对孩子的理解能力设计的,还要思考自己的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就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用孩子能接受的、能理解的教学形式,可以快速激发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快速理解所学内容。一般来说,这一点是老师遇到问题的重点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看得见的方式学习所学内容,看得见内容的呈现,看得见思维的过程。最近,有一位西班牙的生物老师,上课的时候穿着“人体器官服”,给学生们直观地呈现了人体器官的部位,这一点对于生物课程的教学还是直接有效的。

二、孩子性格内向,不愿意回答问题

孩子性格内向,不愿意回答问题,不是在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在课后与孩子谈心交流,甚至是与家长沟通,多管齐下才能解决的。像这类关于性格的问题,需要老师具备心理沟通的能力,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来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的意愿。

遇到过一对姐妹,姐姐比较懂事,学习能力比较强,而妹妹相对来说学习上能力较弱,但妹妹其实也比较好强,她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不问老师,就问姐姐,上课也几乎很少回答问题。这个孩子的问题根源就是家庭中的相处方式影响到孩子对自己想法的认可,她对我们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懂,但是每次都不会主动回答问题,逼不得已回答问题的时候才会回答。

为了解决这个妹妹的学习问题,我们找到了孩子的父母,与父母深切地沟通,让父母对孩子认可,给予孩子一定鼓励,她在课堂上的表现才有很大的改观。

性格的问题,需要进行原因深挖,甚至需要与父母、孩子分别进行单独谈话,引导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后,再借机会在课堂上鼓励孩子参与进来。改变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也需要大家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待这个问题。

三、孩子不愿意学习,更不屑于回答问题

孩子本身对学习就没有什么兴趣,让孩子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非常困难的。这类孩子的问题,不是两三天形成的,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造成的,而且主要问题是在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引起。孩子的问题大多数都是由于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不当造成,从小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事情并不重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也很难调动起孩子的参与度。

家庭教育存在大问题的孩子,得需要家长的配合,共同来分析原因,进而在家庭规则、家庭教育的方式上进行改变后,才能让孩子积极主动起来。

培养孩子主动回答问题的一个小技巧

孩子如何才能回答问题,一定是他在听到问题后进行了思考,有思考才会有答案。依据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帮助孩子思考,只需要一个小技巧,就是对孩子提问题,把握住机会就提问题。

孩子从小到大,对世界都是充满了好奇心的,时不时会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出来,这时候我们父母通常是这样做的:脑袋里想一想答案是什么,想起答案的就快速回答孩子,而想不起答案的就要么就避而不谈,要么就给孩子一顿狠批。不说这样对孩子提问题的积极性打击,就说这样的一些方式很难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

孩子有问题,我们一来就给出我们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但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有时候我们认为正确的答案,还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错误的。所以,我现在对孩子们的问题往往都不急于回答,而是对孩子提出新的问题。

曾经,有一位博士妈妈因为孩子的问题而苦恼,总是应付不过来。因为学历在那,对很多问题需要进行细致认真的思考才愿意告诉孩子,可是孩子才七八岁,听一些枯燥的概念又很难理解到,对孩子提的问题都心有余悸了。后来,我告诉她要对孩子提问题,而不是应付孩子的问题。就在第二天就给孩子用上这招,与孩子不断斗智斗勇。坚持到最后,孩子自己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认识,这些认识不再是家长灌输给孩子的,而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孩子不仅高兴,而且还玩得兴致勃勃。

结束语

对于孩子在课堂上不主动回答问题,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每一个孩子的特殊性,这也是我们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所在,也正是需要老师把功夫做细的原因所在。

我们要明白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要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思维激发方式去调整孩子的思维模式。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我们自己。在课堂上,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才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在家庭里,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才能引导孩子主动思考。

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用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榜样,引导孩子一步步改变自己。

我是@童教雷鸣 ,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学习能力,如果觉得不错,请关注、点赞与转发,也欢迎留言交流,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