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是上巳节,华东师大学子重拾以文会友的习俗,与千年前的“兰亭修禊”诗意相逢

 mengk4fz0yyf5h 2019-12-23

WechatIMG176.jpeg

草长莺飞的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相聚在水边,用兰草沐浴,以此祓邪求吉。后世将这种习俗沿袭下来,命名为“修禊”。 直到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上巳节,这一传统民俗逐渐演变为文人雅集的经典范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亦就此传世。

1666年后的今天,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中,一场新式的“文人雅集”正在进行:50名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研究生乘兴挥毫、共诵风雅,他们临摹的50份《兰亭集序》被装裱成七幅手卷依次排开,诉说着当年那一场以文会友的兰亭修禊。

山河无声,笔墨传情,蕴藏于中国书法中的传统文化情结,终于在相隔1666年后,诗意相逢。

WechatIMG184.jpeg

以怀古之心,沿袭“上巳”文人雅集的传统

永和九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名流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身处茂林修竹之中,众人临溪而坐,趁着诗兴大发,纷纷作诗歌咏叹良辰美景。有人提议将37首诗词编成诗集,取名《兰亭集》,并推选饮了酒的王羲之为之作序。那时的他们不知道,这一无心之作将成为中国文学史和书法史上百世流芳的经典。

时移事易,当人们已渐渐忘怀如何诗意地度过上巳节,华东师大的学子们却重拾曲水流觞、以文会友的习俗,细细品味传统文化的雅趣。

WechatIMG179.jpeg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共展出了150余件学生作品,其中包括50件兰亭序临作、50件晋砖题跋与40件咏兰亭诗词。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金石题跋均由学生根据一品晋永和砖拓片自行创作,拓片涵盖了永和十二年,共计50品。

华东师大书法与篆刻专业研三学生高榕提到,这些晋砖多是实用砖,且大部分是墓葬砖,后代重新利用于水井、房屋等处,自乾嘉学派兴起后,又逐渐成了文人的笔墨游戏、案头清供。“制作砖石的都是当时的工匠,但上面的文字有别于墨迹的秀美之风,呈现出了质朴、简约、直爽的特质,也为文人墨客所喜爱、研究,还有人将它们制成了砚台。”

WechatIMG180.jpeg

而这些砖石也保存了古代文字使用的一些特征,比如繁体字、异体字的使用等,对书法篆刻专业的年轻学子来说,更是值得挖掘的文化富矿。

向经典致敬,让年轻学子在墨香中陶冶古质文心

文书俱佳历来是中国文人的一种传统追求,然而当代书法“重技轻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在华东师大书法与篆刻专业的日常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浸润一直贯穿始终。据悉,眼下这一专业的五位校内导师和八位校外导师共同为学生开设了《碑帖导读》《碑帖鉴赏》《金文导读》《部首源流》等课程,借着这场展览,也再次倡导文字内容与书法形式并重,并鼓励学生尝试将理论融于实践。

除了原创题跋之外,在本次展出的40幅咏兰亭诗词作品中,有21幅为学生们以咏思兰亭为主题所作的自作诗词。在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系副主任张索看来,这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也是将传统文化作为艺术创作媒介生发的自我展示。这类活动在大学校园里举行,实为罕见。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部分学生作品

“海派文化历来是金石书画的重镇,在当前弘扬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的氛围下,大学校园里不仅要有花香、书香,还要有墨香。”张索提到,在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文化语境是以白话为主,但中国古代的文化语境是文言文,这种今人并不熟悉的语境恰恰蕴藏着所有文化自信的核心——汉字自信。

“我们应该给现在的中文学习‘补钙’,那就是要倡导学习经典、弘扬传统。”这正是这场跨越千年的兰亭修禊的意义所在。


作者:朱颖婕

图:袁婧摄、部分华东师大供图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