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至譽無譽 2019-12-23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钱穆先生注释“大宾,公侯之宾也。大祭,禘郊之属也。” 出门在外,对所见所有人都当是尊贵的客人一样,保持热情和尊敬。要役使百姓做事,就像要举办重大的祭祀一样,十分恭敬。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根据钱穆先生的注释“在邦谓仕诸侯,在家谓仕卿大夫”,邦是指诸侯统治的国家,而家则是指卿大夫治理的封地。这句话朱熹的注释为“内外无怨,亦以其效言之,使以自考也”,也有学者认为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但是钱穆先生所持意见则不同,他认为“非人不怨己,乃己不怨人”,主张无论在邦还是在家,关键是本心无怨。
      本章的译文,仲弓问如何为仁,孔子说:“出门待人接物要如同接待贵宾,役使百姓要如同举办重大的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是在邦国中,还是在家族中,都能无所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但肯定会照着老师的话去做。”
      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对于本章有这样的注释,“此敬、恕与不怨之三者,皆指心言,即复礼归仁之要端。人能践行一本于礼,对人自无不敬恕。茍其心能敬能恕,则自无怨。如此居心,则视、听、言、动自无不合于礼,而我心之仁亦自然呈露。心行相发,内外交融,亦一以贯之。”“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所体现的是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体现的恕;“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所体现的是不怨。此三者针对人内心而言的,都是复礼归仁的要点。人如果能真心践行,其内心待人接物能敬能恕,自然也就无法产生怨。内心的修养达到此水不,则视、听、言、动自然而无不合于礼,人之仁心亦自然呈露,内外交融,知行合一。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孔子给出的回答也不同。朱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克己复礼,干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颜、冉之学,其高下浅深,于此可见。”孔子之所以给出不同的回答,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颜回和冉雍学识存在高下之差,“克已复礼”就如同修行的主干道,但理论性更强,“敬、恕及不怨”则属于更接近实际可操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