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123xyz123 2019-12-24

王国维、陈寅恪、钱穆、邓广铭研究文化史,多以为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且以为近代学术多发端于宋人;严复宣称,宋人造就了近代史;赵铁寒断言,宋代三百年是近代文化史之根源。宋诗,是文化现象的表征,是一代文化的如实投影,当然也有这种承前启后的效应。吴小如《宋诗漫谈》称:宋诗继唐诗之后,它的特点只能是变;“总的说来,在唐诗以后,能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的,只有宋诗;能有资格与唐诗相颉顽,基本上可以分庭抗礼的,也只有宋诗;对于后世,除了唐诗,能给予诗歌以重大影响的,还是只有宋诗。”更明确指出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宋代哲学思潮颇注意“变常观”,张载倡“化渐变著”,王安石言“新故相除”,程颐称“消长相因”,朱熹主张“渐化顿变”。一代思潮对于宋代诗学当有触发生成之作用。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唐诗抒情意境

方孝孺(1357~1402)称:“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今人未识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浪与唐宋较优劣,有如痴儿侮厥母。”标榜风雅诗教,坚持源流通变之价值,方氏已肯定宋诗之地位。诗分唐宋,袁枚、钱钟书亦早有明言的确,诗国的花园应该姹紫嫣红,多彩多姿,不容定于一尊,而排除其余。先入为主,党同伐异,确实为论学之大忌。笔者以为,论宋诗之价值与地位,当以“新变自得”为准据,不当以“异同源流”定优劣。诗史上尊唐卑宋之风,起于南宋,盛于明,纷争于清,流播于近代。此风作俑于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之贵古贱今,尊崇李杜;至江湖诗派刘克庄、严羽,益变本加厉,标榜唐诗,抨击宋诗;下至明代前后七子论诗,先存一“唐样”于心中,持以观“宋调”,故讥之为“非诗”。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宋代诗人辛弃疾

历代尊唐诗抑宋诗者,大多预设立场:以源为正,以古为高;视流为变,今为卑。袁宏道(1568~1610)《雪涛阁集序》所谓:“今人徒见宋之不唐法,而不知宋因唐而有法者也。”黄宗羲(1610~1695)《张心友诗序》亦称:“诗不当以时代而论,宋元各有优长;岂宜沟而出诸于外,若异域然?”皆可谓一语破的。宋元诗各有优长,唐宋诗亦各有优长;宋因唐而有法,犹唐因汉魏六朝而有法也。此《文心雕龙通变》所谓“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文学之新变代雄,莫不由于此。可见宗唐诗者,以唐诗为源为正,为古为高;相对地,视宋诗为流为变,为今为卑,毋宁是一种入主出奴、好恶因是之成见“诗文代变,文体屡迁”,既是一代文学成立之客观事实,以之权衡宋诗,在风神形貌上多不同于唐诗,对于追新求变,俨然有自觉之共识,宋人之诗话、笔记、文集多有提示与申说:东坡论诗,标榜“反常”、“奇趣”,犹论书法,所谓“变法出新意”。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宋代词人苏轼

释惠洪(1071~1128)论造语之工,在“尽古今之变”。陈师道推崇“因事以出奇,尽天下之变”,“乃善为文”。陈善(?~1149~1157~?)论定欧公、荆公及苏、黄诗文之价值,在能变文格,不能变诗格,诗格极于高古三个层面。《诗人玉屑》三条资料,强调诗家语贵在“变态”,变态则清新可喜;用事“破觚为圆,挫刚成柔”,则清新杰出。陈岩肖称山谷诗“清新奇峭,颇造前人未尝道处”。严羽称“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刘辰翁(1232~1297)谓“黄太史矫然特出新意,与李杜争能”,一言以蔽之,“追新求变”而已矣!《庚溪诗话》称宋诗足与唐诗相抗,其“所得各不同,而俱自有妙处”。王若虚(1174~1243)《滹南诗话》亦谓:“宋人之诗,虽大体衰于前古,要亦有以自立”;日自有妙处、曰有以自立,则视唐诗,隐然有“新变”之意在。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宋代诗人意境

林洪(?~1225~1264~?)《山家清事》论诗,拈出“理同体异”,此与朱子所倡“理一分殊”相通,谓学唐者不必如唐,学江西者不必如江西,不必以此律彼,“各精其所精”而已!此一真知灼见,出于唐宋诗争胜肇端之南宋,与陈岩肖说宋诗唐诗,谓“其所得各不同,而俱自有妙处,不必相蹈袭”,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宋诗,既“理同体异”,则就中国古典诗之长河而言,亦“理一分殊”而已!唐宋诗纷争愈演愈烈,尊唐宗宋往往师心自用,衍为宗派意气之争。明清以来,诗论家或以“”、“”、“”看待宋诗,此说十分通达可取,如袁宏道、袁中道、许学夷、吴之振、袁枚、方东树、钱仲联、程千帆八家,即是其中代表。《文心雕龙·通变》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宋人生于辉煌灿烂成就之唐诗之后,如何穷变通久,如何突破典范,“自成一家”,遂成为宋诗创作之首要课题。明人设身处地,曾探论宋诗新变之遭遇,与新变之成效。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宋诗以物抒情

袁宏道称:“法因于敝而成于过,宋因唐而有法。”袁中道指宋人:“为诗者处穷而必变之地,宁各自出手眼,各为机局。”许学夷(1563~1633)则谓宋诗“主变不主正,变幻无穷,凌跨一代”,“以论唐诗者论宋,正犹求《中庸》之言于释老,未可与语释老也”,亦从新变成家观点,肯定宋诗之地位。这些说法,出现在“唐宋诗之争”激烈的明代万历年间,公安袁氏昆仲反对前后七子之宗唐法唐,沦为“唐样”,于是提倡读宋诗、宗宋调。袁中道《花雪赋引》揭“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正可作“宋因唐而有法”,“变幻无穷,凌跨一代”之宋诗的新变诠释。宋人学唐诗,多所新变,多所自得,犹唐人学汉魏之新变自得然。宋诗之于唐诗,不过是各精其精、各得其得而已,论者不可执一以废其余。明代杨慎批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诗必盛唐”之复古成见,亦提出“人人有诗,代代有诗”之主张,其说与许学夷、袁宏道相互发明,与清代陈梓之论,先后辉映。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宋诗中的山水意境美

盖一代有一代之诗,所以能“自成一家”者,除了“参古定法”外,更要“望今制奇”,如此方能免于太似古人,堕入“剽袭滑熟”之恶道。杨慎提出“人人有诗,代代有诗”。袁宏道称:“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陈梓引申发挥,明确强调:“唐自成一代之诗,宋亦自成一代之诗。”其中自有优劣,不可一概而论,此说最平实可信。而宋所以能“自成一代之诗”者,其中有“新变”者在。虽然新异变态,并不即是优长,不必即是高明;然欲自成一代之诗,舍“新变”之外,却别无其他快捷方式。“唐宋诗之争”于清初,仍持续发展。宗宋派的吴之振、方东树,与折衷调和派的袁枚,不约而同,各从变化自得、求与人远,以及学唐变唐方面,推崇宋诗的价值。吴之振认为宋诗的价值与优长,在“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唐代诗人雕像

黄庭坚作诗学韩愈,运古文之笔法入诗中,故方东树以为韩黄之“学古人,皆求与之远,故欲离而去之以自立”,标榜宋调之“”字风格,离去自立之特色。袁枚论诗,折衷唐宋,强调变化,故提出“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之主张。要之,皆以新变唐诗、代雄唐诗,看待宋诗之价值与地位。当代学人钱仲联、程千帆二先生为《全宋诗》作序,论及宋诗之特色与价值,亦拈出“”字以概括之。钱仲联先生论宋诗,认为:“宋源于唐,变态出而未有尽。”程千帆先生则将唐宋诗等量齐观,未加轩轻:“正(唐诗)之与变(宋诗),相反相成,道若循环。”可见诸家所论百虑一致,皆以“”、“”之难能可贵期许宋诗,以“新变”之自成一家推重宋诗,且以变唐、代唐肯定宋诗之地位与价值。回顾方东树论苏轼、黄庭坚诗之价值,推崇东坡诗“恒有远境,匪人所测”;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黄庭坚书法

称扬山谷诗“以惊创为奇,意、格、境、句、选字、隶事、音节着意与人远”;而抨击“求与古人似”、剽窃滑熟、凡、近、浅、俗之作。盖有鉴于明,学唐似唐,见讥为“唐样”,故以境远、意远、惊、创为可贵。然所谓远、惊、创,亦不过“求新求变”而已!所谓“一代有一代之诗”,着眼点在“”风格之呈现;“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其关键处在标榜“”,视为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与变的追求与致力,正是宋人作诗评诗之重要焦点。故唐宋诗各有优劣,相对于唐诗,当以“新异”为优,“似同”为劣;自不可以“源流”定优劣清代叶燮《原诗·内篇上》,历考汉魏以来之诗,发现:“不得谓正为源而长盛,变为流而始衰;惟正有渐衰,故变能启盛。”宋诗固然为唐诗之流变,依“变能启盛”之原则,宋诗当然有他的地位与价值。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宋诗中的唯美意境

​清代薛雪(1681~1763?)《一瓢诗话》所谓:“人之诗,犹物之鸣,莺鸣于春,蛩鸣于秋;必曰莺声佳可学,使四季万物皆作莺声;又日声佳当学,使四季万物皆作蛩声。是因人之偏嗜而使天地四时皆废,岂不大怪乎?”一花有一花之馨香,期望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相似的芬芳,几近无理苛求;一代有一代之诗,其理正同:宗唐派者,齐一诗风,遂规范宋诗之风格特质不离唐诗,何异削足适履,舍耘人?唐诗宋诗,各散芬芳,各作其鸣,各有自得,各成一家,岂可“因人之偏嗜”,而抑扬其间?林纾于清季虽抨击宋诗与江西诗派,论诗标榜性情境地,然称扬各雄一代之诗,反对“以我之格律齐一”天下宗派,其说与林洪、杨慎、许学夷、陈梓、薛雪异曲同工。依林纾之见,李杜、苏黄,各雄一代,不相沿袭,故皆能自成一家。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预设法式,不以我律人,具此胸襟气度论学、讨论问题,方能得其真解。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宋诗中的审美意境

诗者,性情之表现,各雄一代,不相沿袭,如此则各有成就,各自成家。清徐乾学所谓:“宋元人诗,风调气韵诚不及唐;而功深力厚,多所自得。”说亦平实可取。由此可知,唐诗宋诗、唐音宋调,非仅朝代之别,亦且性分之殊。明清以来,宗唐卑宋者,又“安能以我之格律齐一”天下之诗作乎?其理至明,无庸置疑。宋诗风格特色受宋文化影响,既不同于唐诗,就诗歌创作本质而言,为“相异而真”“新变代雄”,当然有它的文学史地位。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宋诗中的唯美意境

南宋以来,论诗者或尊崇唐诗,或宗尚宋诗,往往为左右袒,多所执著,又往往随兴抑扬轩轾,具宏观视野者,皆期期以为不可:袁枚于《随园诗话》以及《答施兰垞论诗书》高倡“唐宋者,一代之国号;诗者,各人之性情”,已开钱钟书“诗分唐宋”之论述;成佐《艾香吟草·序》所谓“其人生于唐,未必其诗之尽唐;其人生于宋,未必其诗之尽宋”;钱钟书“诗分唐宋,亦本乎气质之殊,非仅出,于时代之判”,或得其启发。文学批评史家朱东润著论,亦从“世运代兴,文体递变”论定唐诗、宋诗之畛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宋诗在诗歌史上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宋诗中的山水田园生活

钱钟书《谈艺录》开宗明义即标榜“诗分唐宋”,其真知灼见与上列诸家同。至于引申发挥,批驳论证,自非诸家所可比,堪称集大成、有系统之作。其中精义,多可以片言折狱,如“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诗分唐宋,亦本乎气质之殊,非仅出于时代之判”,所谓唐音与宋调者,亦准此以断。案考中国历代诗歌,就风格特质言,钱先生所示,确为颠扑不破之论。诗歌既判分唐宋,故云:“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可见宋诗与唐诗一般,就诗风而言,已新变唐诗,自具本色当行之条件,与专尚仿真形似者,会当有别。所谓“能入能出”者,宋诗有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