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也纳三杰

 黑龙江波涛 2019-12-24
维也纳三杰

维也纳三杰


    但凡学过乐器,或喜欢音乐的大朋友与小朋友们,都一定听过,甚至演奏过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和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的作品。他们不仅是古典音乐领域名气最大的音乐家,更是将广义的古典乐形式及体制奠基的重要推手。

维也纳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在现当代以前的西方音乐历史中,按照年代,大约可概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

巴洛克时期(约1600年~1750年)

古典时期(约1750年~1820年)

浪漫时期(约1820年~1900年)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就是归属中流砥柱“古典时期”的作曲家。他们承继自巴赫、亨德尔等“巴洛克”以降的诸多创作传统,进一步将之塑型并发扬光大,然后随岁月荏苒,再把音乐火炬递送给“浪漫时期”,如舒伯特、李斯特、勃拉姆斯等音乐人。既在时间横轴上承先启后,也在光阴图谱中继往开来。

    如果没有他们,古典音乐就很难有金黄璀灿的高峰,更遑论19世纪后的繁花盛开、繁星缀夜?因此,倘若我们从光阴的长廊回头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真可谓闪耀着熠熠光华的珍珠,他们经典不坠的作品值得我们品聆,他们平凡又不凡的生命步履亦值得我们爬梳。

音缘交织维也纳

    维也纳是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都,也是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发光发热的城市,这三位音乐家各自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来到此地,又分别以不同的才情在这个卧虎藏龙的音乐场域展现丰华。

海顿与莫扎特

    举例而言,在音乐史上坐拥“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美誉的海顿,其实是出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交界罗劳(Rohrau)小镇的车匠之子,由于父亲马蒂亚斯(Mathias Haydn,1699-1763)喜欢以竖琴伴奏自弹自唱,所以海顿和他的手足们耳濡目染,从极年幼起就爱上弹琴哼歌的快乐!

    自身的努力加上上天的眷顾,拥有纯净嗓音的海顿8岁那年机缘巧遇,随该时四处招募唱诗班团员的圣史蒂芬教堂唱诗班指挥罗伊特(Karl Georg Reutter,1708-1772)探访维也纳,在懵懵懂懂的好奇中开启他一生的音乐之旅。

    因为明白自己缺乏正规的理论训练,海顿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凭借大量自修充实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即使一路跌跌撞撞依旧不怕吃苦、不改其志,靠扎实的一步一脚印为曲折的音乐事业缔造一次又一次的高峰!

海顿在演奏四重奏

    年纪比海顿小24岁,对音乐圈大多数音乐家都不屑一顾的神童莫扎特离开家乡萨尔茨堡定居维也纳后,唯独对海顿尊重敬畏,不仅随乐界其他人一同称海顿为〝海顿爸爸〞,还在1785年秋天题献一组6首的弦乐四重奏给海顿,而这一组6首的弦乐四重奏,就是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海顿弦乐四重奏”(The Haydn Quartets),当时的海顿与莫扎特,的确情同父子。

莫扎特与贝多芬

    不过,海顿虽然集众望于一身,也并非每位后生晚辈都能受益于他,维也纳三杰中年纪最小的贝多芬就是反例。

    贝多芬的爸爸——波恩出身的音乐教师约翰(Johann van Beethoven,1740-1792)23岁时,曾经亲身听闻7岁莫扎特神乎其技的指上功夫,于是当他日后察觉自己的小儿贝多芬也有与生俱来的杰出音感时,不惜时刻督察、吼叫责骂,也要激发出儿子的音乐潜能!

    耐受力超高的贝多芬在父亲的殷殷企盼下努力练琴,还拜波恩教会的管风琴演奏家尼夫先生(Christine Gottlob Neef,1748-1798)为师。而尼夫先生不只磨练了贝多芬的琴艺,更教贝多芬作曲。最关键的是,尼夫先生眼光长远,在公元1787年,也就是贝多芬17岁的那一年,劝贝多芬赴维也纳,找时值而立的莫扎特学习。

    虽然,贝多芬生命中这第一趟难能可贵的维也纳之行因为母亲重病,不到两周草草了结,但莫扎特听罢贝多芬弹琴后不禁脱口而出的〝请注意这位年轻人!有一日,他将撼动世界!〞之预言却深深影响贝多芬一生。

海顿与贝多芬

    贝多芬再次造访,或说永久定居维也纳的机缘是1792年,当时,莫扎特已经过世了,莫扎特1791年底就离开人间,但此时此刻仍有一位大红大紫的作曲家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发光发热,那个人是谁呢?那个人就是耳顺之年的海顿。

    海顿尽管8岁便随圣史蒂芬教堂唱诗班指挥罗伊特行抵乐都,但他从29岁至58岁的30年间,都在离维也纳核心有一段路程的匈牙利埃斯特哈奇(Esterházy Family)家族当乐长,一直要到他的雇主尼可拉斯一世(Nikolaus I,Prince Esterházy,1714-1790)过世后,海顿才得自由之身,回归他心心念念的维也纳专注创作事业,还在波恩出生的小提琴家萨洛蒙(Johann Peter Salomon,1745-1815)邀请下,到隔山隔海的英伦发展。

    正因如此,1792年秋天,因缘际会停驻波恩的海顿才会见识贝多芬的琴艺,并于同年年底开启两人在维也纳的师生缘。可惜,那个当下海顿过于忙碌,根本无暇顾及贝多芬的课堂与习作,他经常在贝多芬的课堂上,拉着年轻的贝多芬,陪他聊天休息、喝下午茶,甚至连贝多芬作业上的错误,海顿也都随意忽略。可想而知,这位长青和少年的课堂缘份不到半年即告终止,就算日后贝多芬仍与海顿维持表面礼节,但在他的心底,却从未承认海顿是一位尽职的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