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修锅匠胡令能写下一首简单小诗《小儿垂钓》,却被选入课本,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qiangk4kzk8us4 2019-12-24

如果说诗歌是一束绝美的烟花,那唐朝无疑是最璀璨夺目的一刻,无数的诗人、无数的名篇,用自身的光芒,照亮了文学之路,旷古烁今。当然,烟花只有一瞬,而唐诗的美,却永世烙印在了人们心中,镌刻在了时光之上,哪怕千秋更替,亦不会被磨灭。

唐朝思想的包容,也促进了诗风的开拓,彼时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的诗歌,有大漠孤烟的边塞风景、有西出阳关的故人别离、还有昭阳日影的女子幽怨……大唐的文士猛将、贩夫走卒,甚至是山水花木,都成为了诗人眼中最独特的风景,但是有一种题材的诗歌,非常之少。

这种题材,便是“童趣”。儿童,似乎是最容易被文人忽视的人类群体,或许孩子们无忧无虑,没有离愁别恨,无法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但事实上,儿童的天真无邪,能让诗文展现一种纯粹之美。

童年总是我们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这段时光遗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童年印象,有属于自己的童趣: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这是70年代的童趣;黑白电视、弹珠画片、魂斗罗,这是80后的童趣;四驱赛车、游戏王,这是90后的童趣。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却体现了古人的童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的小诗,描写的是小孩垂钓时情景,此诗平白如话,通俗易懂,看起来十分简单,然而要通过短短的二十八字,将“小儿垂钓”的场景描写的如此生动,非有举重若轻的文字功底,不得而为。

古代男孩女孩都是要留发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头发可能经常打理梳洗,而山野乡村之间,小孩子就随意一些,所以诗中的孩子,便是顶着一头蓬松的头发在学习垂钓。

后一句的“侧坐莓苔”、“草映身”便展现了山林河畔之间的雅趣和幽静,如今遍地的钢筋水泥、汽车高楼,使得我们对这种乡间垂钓的幽雅更为向往,一汪碧水,一方草苔,没有遮阳伞墨镜和躺椅,只有山川映在水中,无论古今,读者都能领略这一份天然的美感。

就在此时,一位路人经过,向垂钓的孩子问路,还未等靠近,这个孩子便遥遥地招手,让路人不要过来,生怕他的询问声,惊扰到了鱼儿,使鱼儿四散逃窜,钓不到鱼。

在这两句中,胡令能通过一个小小的神态,边将小孩子的童真描绘得跃然纸上。成人的世界,更多的是对利益的思考,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做出的反应,都是以利大利弊来进行分析的,从心里所想到在外言语动作,都是通过权衡加工之后所表现出来的。

但是孩子便不一样,他们的心灵不染尘埃,当他们在观察某物,或者尝试某件事的时候,这些事物,便是他们眼中的天地,当有人闯入这方天地的时候,他们便排斥拒绝不开心。这个垂钓小儿同样如此,在他眼里,何事都不如他钓鱼重要,所以路人一开口便被他制止,这就是一个孩子的纯粹率真。

此诗景趣交融、形神兼备、言语清新、气脉流畅,虽然其中没有家国天下的大情怀,但其中透露的浓厚生活气息,却令人回昧无穷。同时此诗,也被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是要求背诵的篇幅,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篇。

最后说说此诗的作者胡令能,他是唐代诗人,生活在贞元、元和时期,相比李白杜甫这些富二代、官二代,他的生平或许无出彩之处:

胡令能,圃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作者是一位在圃田(郑州市中牟莆田)隐居的隐士,年轻的时候,背着行囊走街串巷,替人修补锅碗瓢盆为生,这种职业笔者小时候在村里见到过,如今恐怕已经失传了,通俗的来讲,胡令能就是一个修锅匠,并且还有一个外号“胡钉铰”。

其实,人的职业无贵贱,文的境界无高低。无论是书写帝王将相,抑或是描绘妇人童子;无论是抒家国天下之情怀,又或者是唱渔樵耕读之雅趣,只要能够动人,都是优秀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